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名仕》杂志“拨亮慈善”访谈视频(2)

http://gongyi.sina.com.cn  2009年04月20日12:00  《名仕》杂志

  朱哲琴:

  我是刚开始做亲善大使,对我来说我是个学习者。我个人认为做慈善应该可以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个性,因为这是一个很公众的事务,需要社会不同的人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来支持和帮助。方式不同可以,但是殊途同归,如果它的结果是诚意的,就要提倡,因为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风格的时候,整个社会的慈善状态才会更活跃起来。

  过来人意见:慈善品牌的打造

  名仕:

  改革开放30年涌现了一大批慈善品牌个人和组织,徐老师,您认为慈善品牌应该如何打造?

  徐永光:

  首先,慈善项目一定要有人支持,这是成功的前提。希望工程已经20年了,2008年的捐款将近9个亿。1997年我就提出希望工程最后一轮劝募,因为感觉风险太大,也有点理想主义,想在最好的时候就把它送进博物馆,结果大家都说希望工程不能停。支持一个公益项目,实际上它的捐赠者和支持者也在实现他的一种公益价值,这是一个公益品牌的最基本前提。

  第二,要按照做品牌的目标要求来做,希望工程这样的一个公益品牌要保护。在1995年,我们就把希望工程进行了商标注册,唯一的商标所有者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有以希望工程名义做事情的,包括省一级的基金会,都是经过商标使用许可的授权,谁做的不好,就要把授权撤回来,所以一直是得到很好的保护。

  第三,在这个过程中,有个非常要害的问题,就是一定要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要合乎规范,一定要保证在道德上的零风险。希望工程到现在捐款在50个亿,据我所了解到出现挪用或者贪污捐款的是少之又少,大概总共加起来这20年没有超过十万块钱。

  名仕:

  各位觉得慈善品牌的生机勃发和中国新财富阶层的出现有关系吗?

  徐永光:

  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在前面的一个阶段,基本上还是穷人帮穷人,现在改革开放30年了,出现了像陈光标这种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比较多的人都有要回馈社会的观念。总的来说我觉得富人的表现比较好,反倒我认为社会对富人稍微有些苛求。总觉得富人为富不仁啊,捐款还作秀啊,有这些说法。

  经典实例:慈善给商业加分

  名仕:

  慈善事业能不能上升成一种理性思考,也就是慈善给商业加分,然后更多的投入慈善?

  徐永光:

  一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想要回馈社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有过调查,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往往比较青睐社会责任做的比较好的,公益慈善也做的比较好的,大概70%的消费者会选择这些企业,当然这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企业通过做善事提高美誉度,甚至于投资人在选择投资的时候会给这类的企业加分,也许本来一般的企业需要一个亿,可他愿意多投10%之类的。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