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企业、NGO与媒体,三种草根如何相遇相知(6)

http://gongyi.sina.com.cn  2008年12月24日17:21  新浪公益

  主持人:我觉得NGO的发展前景最好,提升最快,待一年可能就是最好的高管了。

  林谷:已经有这样的培训机构了。

  主持人:阿拉善马上要推出绿色领导力。

  林谷:5.12地震以后,上网搜一下就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当地的NGO已经搞了两年四川青年志愿者计划,也是在国际基金会支持下搞的,这些年轻人,或者是在校生,或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派到四川当地各个本土的NGO里面干一些事情,中间还要写报告,像一个培训班一样的,最后有一个总结性论文,5.12一来,他们这个组织已经在那儿了,马上他们就可以干了。现在这个组织又在招聘,让人感觉到看到希望,他真心诚意的想让这些年轻人发展下来。现在像郝冰,不少人活跃在环保界这些年轻的领袖们,他们都是绿色营出来的,已经是收获期了,现在很多组织应该看到这样一些能力培养的机构,放手的让年轻人去成长,否则光是抱怨招不到人,你必须自己反思。

  王维嘉:阿拉善是从可行的小目标做起的

  主持人:阿拉善经过这么几年也还是有很多的振荡和转型,也不是外界所传得那么容易,中间也发生了自己思路的变化,中间有很多辩论?

  王维嘉:其实这些企业家对环保的认识都是非常肤浅的,像我,原来就是去过可可西里,知道一些,自己从来没参与过。我们当时觉得沙漠,我们弄多少钱,还不都把它给治了?到那儿发现你这一百个企业家在荒漠化面前太渺小了,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抑制的过程,让你觉得科学、管理、技术、你的激情都不值得一提。然后再回过头来说,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其实我们这一百个人是治不了荒漠化的,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我们就开始冷静下来,我们当时由张树新带领一个战略考察团在那儿待了半个月,定出一个非常可行的很小的目标。

  比如说和我们专家团队,做环保的像邓仪,做了那么多年,你就发现企业家的思维和做生态的专家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我们一弄是规模化、效率;这也是对的,但是生态学家就不太想效率、规模化,我先把它做出来,他的思维是自我生长,像生物一样慢慢长,我这个村做好了,别的村来看,慢慢学。我们就想这个村做好了,怎么样把它做成一个饼干,大规模复制,所以企业家的逻辑和环保的科学家的逻辑经常发生冲突,我们现在实际上是互相在学习。你会发现我们这种讲效率的思想是对的,因为你最后要有一个评价体系,你不能说这么多人做到最后只有一个村做好了,还是不对,还是要有规模和效率;但是在大自然面前不是你想要效率就有效率的,不是你想复制就能复制的,在这里面学习了很多东西。去年报我们生态奖的项目中,我注意到一个人,是江西一个农民,拼命种树,为种树欠了一屁股债;从人格上,从他们的操作上,像杨老师他们8000块钱就一个团队,我们阿拉善比起来成本太高了,但是这里面怎么能够互相学习?

  林谷:阿拉善给我的思考就是中国企业家在致富以后,之后做什么呢?像阿拉善完全引发我们对财富定义的思考。

  主持人:我觉得中国的NGO是非常强大的,也是非常伟大的,因为不仅是他的人格魅力,我觉得他的做事方式在中国这个环境上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方式,如果综合考虑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中国环境的特点,NGO已经做的很不错了。杨老师肯定体会最深,最早王石给您的是个人的鼓励,后来王石可能更多的是给您建议,在遭遇社会上对您的尊重和鼓励、支持的时候,您是不是同时感觉到了社会潮流变化的轨迹?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公益发表的文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