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阿拉善SEE:一个NGO的使命(2)

http://gongyi.sina.com.cn  2009年03月04日12:29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一般人习惯吹糠见米,一听说我们在阿拉善从事荒漠化防治,就问种了多少棵树,补了多少亩草场,这样一问我们就为难。我们也种树,我们支持盟林业部门做过飞播造林,帮助农牧民补种梭梭树,但我们发现生态保护的核心其实不是去种树,而是减少生态破坏,让生态可以自然修复。”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秘书长杨鹏说,“种树消耗地下水,造成另一种层面的生态破坏,如果政府和老百姓主动保护生态,不去破坏,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比任何人工干预措施都要强。巴力以及农牧民会积极主动站出来保护梭梭林,说明了农牧民有了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五年来在阿拉善的社区环境治理工作有了我们期望的成绩。”

  环境保护的传统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从上到下的保护,这是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方式。优点是具有强制力,弱点是社区百姓参与弱,对百姓来说环保是政府的事。二是外来的环保组织进入当地搞环保,优点是有热情和技术手段, 缺点是与当地百姓的生活脱节,对百姓来说环保是外来组织和专家的事,人走茶凉。阿拉善SEE则认为,生态保护是当地百姓自己的事, 当地人才是生态保护的主体,要在农牧民的自愿与自治上下功夫,建立起有效的自治和自愿参与的机制。

  治沙,不是去种树种草,而是从社区综合治理、搭建社区公共治理平台开始,这中间的曲折关联,不仅外人一眼看不明白,不少发起出钱的企业家,也是过了一两年才逐渐明白个中意味。

   “我的地盘我做主”

  “现在协会介入后,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我们自己做主,我的事情我自己说了算,我要对自己说下的话、做的事,要负责任。”查汉滩嘎查(村)的柴军贤,说自己是典型的“生态难民”,他早年从甘肃民勤逃难到阿拉善牧区,后来由于草场的过度放牧,被政府组织搬迁到地下水较多的查汉滩。和他一块搬迁到查汉滩的有169户人家。改牧为农,缓解了生态脆弱地区的紧张,然而大水漫灌的种作方式又引起了地下水的急剧减少。据了解,当地漫灌的方式,一人一年种10亩地要用掉一个标准游泳池的水,绿洲面积在缩小。考虑到缺水严重,在查汉滩做沼气等能源替代的项目的同时,SEE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为查汉滩引进膜下滴灌节水农业技术。

  “那时候,听说SEE要来我们这里做项目,我们一听,哎呀,哪有这么好的事情,不可能的,骗人的吧。”这是诸多查汉滩农民的第一反应。

  “有人来给我们投资来了,有人投资那还不干,就开始干呗!”“难民”柴军贤似乎比村里的其他人更敢于尝试。SEE如何推进膜下滴灌技术项目呢。

  “ 我们农民自己定项目,政府、SEE、农民三方共同认可签字后,这样项目才可以启动,这是一种政府、农民、NGO平等合作、相互制约的机制。农民的钱先到位,协会的资金不存在问题,政府也是有钱的,这样三方共同投入,把钱打入管委会的账上,项目就做起来了”。查汗滩书记杨忠亮说起这个模式,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彻底专家化了。

  “政府和协会一块介入,但按照农牧民自主组织、自主监控的方式开展项目。”查汉滩地区项目官员贾举杰对记者说。以前SEE是在项目点组建管委会,但这在法律上欠缺依据。2007 年开始,他们帮助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在法律框架里,让农民以合作社的方式自己组织起来。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