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讨论:如何汇聚公益慈善资源促进机构人才发展(2)

http://gongyi.sina.com.cn  2012年12月10日12:20  新浪公益
讨论:如何汇聚公益慈善资源促进机构人才发展(2)

讨论现场

  师曾志:我好想明白你说的,这样的培养方案,如果钱用完了它的可持续性该怎么办,因为他还不像公益人才进入的领域这样一群人,他们还不像有些人已经完成了物质上的积累。

  赵冠军:实际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我们吸引像窦瑞刚这样的精英,来了就能捐钱的一些人。一类人是有质量的人,祝愿这个活动圆满成功。第二个建议是选人才的时候,很草根的组织就别选了,还是要选一些中高层的人。

  师曾志:我们赵老师说两句。

  赵华:我觉得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我经常给企业讲课,大家不要觉得非盈利行业缺人才,企业缺人才。你去到各个企业讲课,都在问我,证券公司待遇够高了,说为什么我们培养一个人这些人就走了,这些人该怎么留住,怎么去挖掘。其实我问好多企业你们想找什么样的人,他们说我们找最优秀的人。其实我们更多的可能也就是只能说找到合适的人,或者连合适的人都找不到的时候,只能把现有的人才培养起来。这个事情我觉得是每一个公益人在这个行业里的人所负的一个责任,因为你不能说我现在人都不合格,抛出去,我再来招来一批更优秀的人来做,你招来你会发现可能还不如原来的人。虽然各自利益各自诉求都不一样,要想可持续发展先从培养自己的人开始,我们共同去为培养出来人的时候,即使不在我们这个组织里工作,仍然会为这个行业去可持续努力,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方向。

  陈瑜:我想说一下我们需要怎么样的人才,我认为慈善公益领域是需要通才,全方位的,因为公益慈善是跨行业的,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比如我们这个项目里面可能牵涉到有项目服务设计,要懂人群,要懂那个服务怎么传送出去,怎么做服务。还要懂做预算的掌握,还要懂得找专家的资源,找老师、导师,所以我认为第一需要的是通才,通才里面最重要的第一个技能是整合资源的能力,跨领域的。比如说我们一个团队里面是不是要有IT工程师,不是每一个机构都能够请得起IT工程师,但是每一个项目的工作人都要懂现在的微博,社交媒体。这是通才的具体体现。

  第二个就是整合资源,哪一个领域资源都要懂一些。第三个是需要中向能力的人才,从服务的人群到项目进程管理,到怎么去做这个评估,你都要懂。所以我认为不同的层次的知识都要懂一些,不是做一个慈善事业的项目,执行也好,管理也好,其实你是纵横都要懂的,所以这是我的一个分享。

  王颖:我其实也比较认同刚才陈瑜说的这个,因为大多数公益组织特别是草根一点的只有几个工作人员,所以它确实也是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这包括甚至在企业里面做SR的人,他们也需要通才,所以我们在培养的时候这是一个方向,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唯一的方向,在很多组织来讲,人才的专业化还是很必要的,什么东西都是简单地知道一点的话,可能对于整个组织的健康更深度持续性的发展还是有一定制衡的。所以我觉得管理者一定要是个通才,比如说筹款就要有筹款专业知识,不是简单了解一点就行了。财务管理要有专业的管理能力。IT有可能兼职就行了。但是财务、筹款、项目管理这一定是要专业人士的。

  贝晓超:因为我在想我们谈的是公益慈善人才,其实公益人才是有金字塔的,今天可能比较注重是塔尖人才的培养,比如说我们也有公益组织的领袖,也有公益组织执行层,可能很多管理每一个项目的领导者,还有外围有自己的志愿者有最基层的员工,甚至还有更外围的一些人,对这块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但是我在里面我自己还是比较认可的,公益人才有流动性,不能说你是培养出来的,你就在那儿呆着,不行,因为没有流动性,这个人才增量是补充不起来的。

  窦瑞刚:其实我忽然发现咱们公益人才根据刚才几个嘉宾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就是我们既要求我们的公益人才尤其是我们现在培养的顶尖级人才,资源整合型的,领袖级的人才,但是我们的收入又很低,薪酬给的比较少,薪酬低,队伍不好带,领袖人才到底怎么培养出来。刚才窦部长也说公益人才应该有两个属性,第一个属性是要有利他主义的职业操守价值观,第二个要职业化和专业化。其实我还是觉得在当下的中国公益的,我们谈公益的时候一定不要把公益搞在一个小圈子里头,就是公益组织的人就是公益,我认为公益是一个相对来讲在当下是一个相对泛的概念,我觉得和美国人强调的公益两个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是职业化,一个是职业操守。一个是更多的在自己的岗位上用业余时间来参与公益的这种志愿者服务精神,第二个是行业级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在短期内要解决中国公益人才其实我更倾向认为从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吸引他们进来,吸引解决了他们基本生活需要,需要自我实现和更多的追求人生意义的这种人来进入公益。其实我们可以探讨我们公益人才培养计划能不能想办法吸引第一部门,第二部门,甚至是媒体的优秀人士。像最近闹出动静的全都不是咱们公益人自己弄出来的。媒体的邓飞,公益基金会的企业家,所以我觉得我们怎么能吸引更多的人,相信奉献 ,给予爱是生命的价值,参与公益中来,这可能是公益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

  赵华:提到邓飞,去年见到邓飞他很感慨地说一句话,说这事真得让专业人士来做,因为我自己也做不了,因为自己搭着钱,时间也不够,现在才理解为什么这个行业要专业化,职业化,所以其实我是部分同意他的意见,我们资源非常丰富,什么人都有,见过大音乐家,大明星,科技能手,还有黑客之父都在公益圈里,可能其实就是我们有些人得学会怎么把这些资源充分地调动起来,把整个行业发展起来,可能也会更有效。

  师曾志:你们俩说的也不矛盾,陈瑜你在李嘉诚基金会你可能做企业的公益更多,你觉得对于公益人才培养关注什么方面?或者企业家做公益有什么样的问题或者它的策略等等?开放性的问题。

  陈瑜:我觉得慈善公益领域就是每一个基金会或者机构有它自己成立的使命跟目标宗旨不一样,但是有共同的点就是做慈善跟公益是还有点不一样,大家都同意的。我们着眼的应该是有可持续,以及是一个系统性的公益事业,所以我觉得我是期望我们的团队或者有意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士要考虑的你着眼的是你怎么理解现在社会的发展,不同系统之间的关系,不要只看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群,一个人群的生活层面上面对的不同的情况,所以我觉得无论是哪一个类型的基金会或者组织来讲,它必须有一个考虑就是我们怎么看待社会的发展,我们在社会发展里面我们的定位是什么。有的是专门特意做一些研究型的。所以我想还是看看自己所在的机构和基金会所在的宗旨是不一样的。但是人才标准要求是一样的,通才也要有自己的专长。我现在经常提出来很多项目很重视跟新的信息科技IT的结合,所以进来的同事可能一开始不懂IT,但是在过程中自己也在提升,也在学新的知识。所以公益慈善事业是一个学习平台,是一个实践平台。这个领域是可以让大家不断地增收,一起在成长,是可以成长一个平台来的。我想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还是很乐观的。

  师曾志:赵冠军你要不要回应一下刚刚窦瑞刚说的培养公益人才要从哪里开始?

  赵冠军:吸引人才,一个是培养,培养自己的人,核心是吸引人才,问题是第一波人第二波人过来怎么过来,刚才我提到报社就是这个问题,报社跟中国社工协会在一块办公,香港马会有一个管理层的人为什么到报社工作,就是我们合作搞一个慈善晚宴,我们就是去了一个领导,他做得非常专业。所有的拍品设计比我们的设计要好得多,这就是筹资能力。这个人结束以后说我想去项目地看一看,看了之后第二年就说你们那儿招人吗?我说我们那儿招人,他说觉得到你们那儿挺舒服的,实际上有些时候给我有一种触动发生很多变化。我们现在面临好多问题是你把人吸引进来,他以前的运行机制,包括第一部门第二部门个人才华都是很厉害的,问题是当他指挥这样一个团队的时候他也麻烦了。就得一步一步还得去做,所以这时候就存在人才培养的问题,实际上他们每天的工作是上半天给他的团队讲课,下半天带着团队出去工作。就是这样,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这样一个机构,因为他以前面对的是几万块钱的工资的团队,现在面对的是几千块钱工资的团队,这两种团队的素质绝对不一样,这对我是面临的压力。

  王颖:我刚才反思了一下就是我们培养人才要先把企业和政府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我们现在做得好就是怎么善用志愿者,为什么现在做得好的是志愿者和政府企业过来的人呢,首先他们本身没有太多的温饱问题,收入已经是在一个水平上,有保障了,所以能全身心地付出出来,而现在公益行业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工资水平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所以整个行业绝大部分工作人员是不能够很安心在这个地方工作的,也就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所以我个人觉得培养公益人才还是要有一个机制去解决大家的收入和激励机制,就像刚才陶主任说的要有一个上升空间,让大家看到我的生活我的工作能带来有尊严的生活。所以我就想从我们企业的角度,虽然我们不可能像安利一下子拿很多钱做一个专门的培养计划,但是我觉得如果企业作为一个资助方的话一定要尊重这个行业人的专业性,我们一定在项目设计的时候给予一个合理的项目管理经费。因为现在很多的公益组织其实是靠项目来养着他的工作人员,所以项目管理经费一定要对得起人家给你提供的专业性服务,我觉得这个是企业能够做的,必须做的,也是最基本的东西。

  贝晓超:我就回应一下现在其实公众对于公益成本还是非常大的顾及,我觉得这个根本在于我们现在对公益有兴趣的公众没有很好的公益意识教育。刚才王颖说要给他一个很尊重的专业,现在给你这个成本他都不愿意,或者为什么给你这个成本,何谈尊重呢。

  师曾志:非常好!我先讲一个故事,我刚从南都责任中国的高峰论坛回来,它的年度致敬奖是公益青年,授予了今年的公益人物之一是广东少年,所以我就在想其实公益这个行业或者是公益这个事业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我们是一种公益事业还是一个公益职业的问题。我在想其实进入这个领域的人,各种各样的人其实无外乎这么几类,第一类是把公益作为事业来看待,第二类是把公益作为一种体验来去,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第三类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职业在有些程度上来讲,可能会得罪在座的大家,就是说他有一种机会主义这样一个选择,因为第一部门第二部门它没有帮他去进入,他就选择第三部门,就是这样的一个。这个我觉得是一个事实的存在。但是我们今天的这样尤其在民政部这样一个引领下,有安利基金会,有各位这样一些大的企业基金会代表在这里,公益人才尤其是想对顶级人才进行培养,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放在落脚点在谁的身上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而且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的这样一种态度来去把社会各界愿意做公益这样一些人,我们不是说第一部门第二部门,而是他有这份心,有这个事业的追求的人,吸引到这个行业来,而且我们这个行业也应该把我们的行业自身很多的问题去解决,我们可能这个行业应该去倡导法律政策的改变,薪酬包括具体的薪酬免税的,我们可能应该做更多的是这方面联合其他部门改变政策方面的东西,然后来吸引更多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的人介入。

  因为今天这个社会其实不是一个我们说的是公益行业应该做公益的这样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我觉得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特别需要一种大格局和大视野,这种人才是需要对社会的整个一个变迁和整个一个变化要有所感知,要站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前沿这样一种人,而且这种人你才能知道他是有事业追求的。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加入到这个行业,就是需要我们这个行业的人去追问,我们这个行业之所以在今天得到社会各界的一种认同和支持,或者是说对我们的批评,主要是来自于这个行业对事关每一个人。它是一个中国公民社会兴起自制发展所引导的这样一个趋势,在这个趋势里面我特别想对公益界的朋友说打开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去拥抱这个不断开放和不断进入我们这个行业的各方面的人才,让他们能够发挥他们自己的所长,因为到今天来讲其实推动一种改变,我们说的不客气一点,最重要的依然是权利。如果没有权利,你是带不来资源,你也没有机会。所以在这样一个意义上,今天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它指向于培养专业的公益组织方面的一些人员。

  第二点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也是我同意在座有些老师所说的公益人才我们不要把自己看成一上来我们就觉得自己是弱势,我们应该看到站在这个时代发展的前列,是因为有我们相对稳定的一种价值观。所以今天窦部长说的非常好,这个行业的人特别需要他的这样一种操守,需要一种守望公共利益这样一些意念和理念的东西。我们想只有这样的人,他有这样的一个理念,有这样的一种意识,他才能够整合各种资源,他才能够把公益事业作为他的公益这样一个工作,作为他的事业去追求,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职业。应主办方的要求,我也在此宣布今天上午的启动仪式和论坛结束,但是这个话题还是需要我们不断展开各种各样的交锋,也希望大家批判我的观点。谢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公益发表的文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