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营养午餐“马山模式”能否复制

http://gongyi.sina.com.cn  2012年03月28日18:07  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
营养午餐“马山模式”能否复制

■小学生课间喝上免费豆浆(1 /2张)

营养午餐“马山模式”能否复制

■小学生课间喝上免费豆浆(2 /2张)

  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合力 探寻农村学童营养改善路径———

  地方政府出资改造学校厨房基础设施、爱心企业捐助整套标准化厨房设备、中央财政补贴学生营养费、公益组织追加伙食标准、教师或家长轮值做厨、媒体和网友进行引导监督……2011年开始在国家级贫困县广西马山试点的多方合力改善农村学童营养,已经初见成效,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官民互动的“马山模式”。

  它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化的样本被复制并推广到全国范围?它还有哪些方面存在困难和改进空间?2月20日、21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九阳希望厨房”基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发起,全国二十余家媒体、十余家公益组织和专家团队参与的“2012广西马山公益行”,其核心议题正在于此。

  现状

  贫困县乡村学童的伙食现状

  20日中午,汽车从南宁市区出发,在山间公路上行驶100多公里,来到马山县里当乡中心小学。这里是县城东部最边远的大石山区,村民多为散居山里的瑶族和壮族,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红薯、旱藕等。校长蒙日坤介绍,学校共有学生361人,其中住校生217人。“距离最远的,周末回家大约要走3小时的山路。”

  ■学生可免费吃到3元营养午餐

  2011年10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出,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对特困地区学生每天补助3元,每年所需160亿资金由中央政府负担。

  马山县榜上有名。每周一到周五,里当乡中心小学的所有学生可以在学校免费吃到3元的营养午餐,不过这只是菜钱,主食仍需自己解决。绝大多数学生是从家里拿米来,学校帮他们蒸熟。对于住校生来说,早餐和晚餐则需自行购买,菜价每份5毛到1元不等。

  ■黄豆泡水当晚餐

  下午5点。下课铃刚响,里当乡中心小学顿时沸腾起来。从各个教室里冲出的学生,手持饭盒纷纷涌向食堂三层,迅速在窗口排起了两条长龙。个别零用钱充裕的学生,则到附近的街上买米粉当晚饭。

  当天食堂供应的晚餐,主食是米饭,菜是青菜肉沫。孩子们从窗口递过饭盒和纸质餐票,大师傅则从不锈钢盘和红色塑料桶里盛出饭菜。

  靠走廊过道的一张餐桌上,10岁的小燕(化名)正在默默地吃饭。她的面前有两个铝盒,一个里面是蒸熟的小半盒米饭,另一个盛着刚没过盒底的盐开水,里面躺着几十粒黄豆。这就是她晚饭唯一的“菜”。

  小燕说,她已经记不清这样的“菜”吃了多久了,自己“从来没有花钱买过食堂的菜吃”,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有菜吃,“有时候还是会觉得有点苦”。

  随行的广西医科大学副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分会全国委员韦劲松告诉记者,小燕上眼红肿,头发发黄,指甲薄且有细纹,说明她“有些贫血,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他更担心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燕的心理会因为压力产生问题。

  “能去食堂买菜或外出就餐的学生,还算是家里经济条件不错的,一半多的住校生是就米饭吃自己带的黄豆、萝卜或腌菜。”一位老师说,“还有的学生只打不要钱的汤喝,或把免费午餐中的菜节省下一部分晚上继续吃,有的甚至把学校里的菜节省下来带回家去给老人或家里的弟弟妹妹吃。”

  在一楼男生宿舍,几乎每个人的床底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木箱,里面除了大米,就是腌菜或黄豆,有的会多一瓶辣椒或一罐猪油,“用来拌饭吃”。这位老师说,即使是最小的住校生,最先必须学会的就是蒸饭该放多少米和水。

  而学校的厨房也很简陋:贴了瓷砖的台面用于切菜,一个水槽供洗菜洗肉,边上一口大锅用来炒菜,烧火用的是成堆的劈柴。稍微现代化的设备是蒸饭柜、消毒柜和冰箱。两个专职工作人员忙不过来,还需要老师们轮流排班下饭堂帮厨。

  ■几乎被遗忘的早餐

  21日早晨5点半,考察团一行分三路冒雨出发,携带鸡蛋、米粉、鲜肉、黄豆等原材料,准备帮三个小学的住校生做一顿丰盛的早餐。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记者所在的小组抵达百龙滩镇龙昌小学。天还没有亮,住宿在校内的55名学生正在酣睡。当7点的起床铃响起、孩子们洗漱完毕之后,热气腾腾的鸡蛋肉粉已经出锅了。

  很显然,这顿早餐对于龙昌小学的住校生们来说是意外的、陌生的,因为此前他们基本不吃早饭,多数会饿着肚子等待中午的免费午餐。原本的教室成了餐厅,个子瘦小的韦玉迅速吃完了一碗米线,而她后侧12岁的潘芳圆却迟迟不动筷子。

  “我不饿,不是很想吃。”潘芳圆告诉《健康时报》的总编辑孟宪励,她平时在学校已经习惯了不吃早餐,虽然米粉里有肉和鸡蛋,却提不起胃口。孟说,她这是“人醒了,胃还没有醒”。

  天色渐渐亮起来,住在附近的走读生陆续进了学校。教室门口,三个靠墙蹲着的小学生看着住校的同学手捧饭碗,眼神里有些羡慕。一问,原来他们都没有吃早餐。一个男生打开拎着的薄塑料袋,里面是一块米花糖和一小包油果子。这是家里给他准备的充饥食品。“坦率地说,这些东西不仅没营养,卫生都很难保证。”韦劲松摇头叹息。

  解放军309医院营养主任张晔直言:在现有条件下引导学校因地制宜对食材进行科学的搭配,可以做到既省钱又营养。

  尝试

  “希望厨房”的运转轨迹

  21日上午。林圩镇新华村小学。教学楼背后的一间平房里,语文老师黄明雅和他的三位同伴正在忙碌:洗白菜、蒸米饭……由于只有一名工人,平时学校都是轮流安排教师到食堂给学生做午餐。这天是周二,排班该他们帮厨。时间是从早晨8点到上午11点半,下午2点半还得继续上课。

  跟以往相比,新华村小学的做饭条件已经改善了许多。原来的厨房是一间十多平方米的瓦房,而今是120平方米干净明亮的平房,九阳捐助的蒸饭车、开水器、大型商用豆浆机一应俱全。一个女老师就能蒸好300名学生的米饭,“又快又省事”。上午10点课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还喝到了香甜热乎的豆浆。

  上午11点40分,饭菜都已准备就绪。开饭前,每个班教室门口摆放好四个水桶,供学生们洗手。学生吃饭有统一的碗和勺子。因为只有一个碗,分饭时先装米饭再放菜,吃饭之后可以自行用碗喝汤。

  老师分饭的时候,学生们都很安静。先分到饭菜的也没有吃,而是等到每个人面前都有了,才在班长的带领下,站起来齐声朗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随后坐下来吃饭。

  ■“希望厨房”希望解决“有锅下米”

  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介绍,早在2005年,青基会对全国一万多所希望小学的大规模调研发现,有食堂的仅占50%,且绝大多数只能提供热饭的灶,严格意义上合格的厨房几乎不到5%。

  从2009年开始,青基会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农村学校配备标准化厨房,先解决“有锅下米”的问题。2010年6月20日,青基会和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了全新的公益项目“九阳希望厨房”。后者承诺10年内资助至少5000万元,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捐建1000所希望厨房。

  九阳公司希望这个项目能做好6件实事,他们称之为“六个一”工程:让孩子们吃上一碗热饭、喝上一杯干净水、补充一杯营养豆浆、有一套干净的餐具、上一堂卫生健康趣味课、培养一个坐下来吃饭的习惯。“核心就是为贫困学校建立供餐体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北京晨报发表的文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