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连:PX项目复工再次引发争议(2)

http://gongyi.sina.com.cn  2012年01月09日10:08  21世纪经济报道
大连:PX项目复工再次引发争议(2)

图表1

大连:PX项目复工再次引发争议(2)

图表2

  3. 大连落伍了

  如果说大连初期的重化工发展之路一直处于被动而不自觉的发展状态,那么后来的大连,随着城市定位的不断变化,在产业不断洗牌的过程中,发展重化工业逐渐成为这个城市的首选。

  1988年,大连市提出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的规划,作为全国14个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大连提出国际性城市的定位。到了1993年,小平南巡之后第二年,大连又提出“北方香港”的概念。

  “这并不是大连好高骛远,而是外部环境要求这样的。”中共大连市委党校教授张道航认为,大连毕竟和香港不同,所以当时就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佳”,这个不是城市定位,而是围绕“北方香港”的定位提出的发展思路。

  在“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口号下,大连市学习借鉴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理念,城市种花种草,环境不断改善,也自然成为一个旅游热点城市。

  然而有批评认为,由于大连这些年把精力过分地用在城市绿化、环保方面,对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抓住难得的机会进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战略转型,错过了吸引国际制造业的最佳时机,工业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弱。

  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认为,这一时期大连门类齐全的轻工业全被砍掉,是大连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失误。因为产业结构遭到破坏,从而造成了大连工业发展的硬伤,失去了选择工业化建设的良好时机,国民生产总值多年低水平徘徊。

  值得一提的是,大连的轻工业一度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从当时颇受国人青睐的“三转一拧”,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到后来市场上紧俏的洗衣机、电视机等,大连都能制造,而当时按纱锭总量排名大连纺织业是全国前十位。

  于连生对这一时期大连轻工业的衰落有不同认识,“经过那么多年的调整,大连的重化工业能保持住,恰恰不是轻工业,不是自行车、洗衣机,而是造船、机车等。”他认为,当时国家提出发展轻工业的“六优先”原则,大连市就把自行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都发展起来了,但这些白手起家、粗制滥造的东西没有市场竞争力。

  然而,在沿海城市中,这一时期大连的发展速度的确慢了下来。作为港口城市,港口的状况是最能反映大连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改革开放前,对于这些港口城市的实力有一个提法——“广大上青天”,广州第一,下来就是大连,排在上海、青岛、天津之前,如今,这一排名早已被颠覆。

  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向记者分析,这是因为当时中国从国外进口粮食大连是集散地,另外大连市从1970年代开始就是油港,而大庆石油出海口就是大连。“由于粮食和石油,使得大连港吞吐量要比上海、青岛、天津多很多。”

  但是,当沿海其他城市都发展起来之后,大连却落伍了。大连有粮食、石油等传统优势,却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虽然和自己过去比,港口吞吐量增长也是突飞猛进,但是要和青岛、天津相比就差多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大连的经济腹地,老工业基地东北的经济相对落后了。

  4. 重化工加速跃进

  2002年开始,“大大连”的新口号提出,并随后发布《建设“大大连”规划纲要(2003——2020年)》。

  “这不仅是城市目标定位,而且是功能定位,甚至是全方位的定位,规划文件写得非常详细。”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张道航教授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如果把当时大连的发展和进步放到全国发展的格局中看,显得还是慢了些,而“大大连”的定位反映出大连意欲实现更大、更强、更富、更美的强烈愿望。

  按照“大大连”的规划,城市开始“西进北扩”,城区西拓至旅顺、北扩到金州。而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产业强市、工业先行”的思路,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三大工业支柱为支撑。

  其中更是明确提出,“做大两个石化企业,坚定不移地引进大乙烯项目,推进石化向下游产品延伸,打造石化产业‘航母’,力争建成我国最大的炼油基地和石化产品深加工基地。”

  就这样,大连从“花园城市”又回归到重化工城市。不过,这次大连为了追回失掉的工业发展机会,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环境问题让位于经济发展问题。

  当时要新建双岛湾石化工业园区,并上马130万吨的乙烯项目和1000万吨的炼油项目,为了通过环境评价,将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划小了。尽管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个投资额400亿元的石化园区居然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项目论证和评估。

  “大大连”自身定位提出不久,国家对大连提出了“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随后的《大连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纲要》提出,要构筑“一个中心”,即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四个基地”,即石化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造船基地。

  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针对大连的定位来考察过,其中一位专家提出疑问,大连要建石化、装备制造业、造船、软件四大基地,要不要把石化放在首位,重化工业本身就和旅游业是对立的,怎么融合在一起?

  2003年之后,大连的石化工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展开,一批大项目上马。同时,大连港建成30万吨原油码头,这是当时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油品码头。

  在“大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以及“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等战略推动下,从这一时期开始,大连重化工业加速狂飙。

  5. 全域重化工化

  从“大大连”的城市定位开始,大连的主导产业又回归到重化工之路上。此后的“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三个中心”等定位虽然都有调整变化,但是产业发展这条线没有变。

  2006年辽宁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五点一线”开放战略,大连被寄予厚望,其中提到要“把大连建成全国重要石化基地”。

  按照“五点一线”布局,大连长兴岛要建成以重大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及配套精品钢材为特色的装备制造基地,和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为重点的石化生产基地,成为辽宁省“两大基地”建设中的重要一极。

  无论是中央、辽宁省的战略定位,还是大连市自己的城市定位,其产业发展逻辑都将这座城市与重化工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随着重化工的推进,大连市不仅在长兴岛布局了石化区,还在松木岛、大孤山半岛都布局了石化工业区,就连物资供应困难的旅顺口区也希望上马重化工。伴随着大连市城市北扩的脚步,石化产业也往北扩展,甚至在当地一些人看来,伴随着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的是,几乎是全域重化工化的趋势。

  在大连市人口不断膨胀的情况下,金州区逐渐成为大连的副中心,而城市的扩张使得以前将石化企业搬迁出市区的努力化为泡影。在金州开发区东南边的大孤山半岛,依托大窑湾形成一个石化工业园,2005年大化集团搬迁的时候将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转移到这里。

  大孤山半岛这个规划面积仅6.85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内,石化工业区占了2.2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大连市最重要的两个石化企业,大化集团和西太平洋石化。以这两大炼油企业为龙头,福佳大化、大连齐化、逸盛大化、凯飞化工、天源基化学等一大批PTA、PX、甲醇、化学石油添加剂等中下游项目纷纷落地,形成大孤山石化产业的完整链条。

  这个石化园区距离大连主城区20公里,距离金州新区10公里,两处都是人口密集区,仅金州新区就有人口50多万。大孤山半岛除了东南面是大海外,其他几个方向为陆地环抱,与大连市区隔大连湾相望,而主城区向外的陆路通道只有经过金州新区这一条。

  “大连重化工集中在开发区这一带,现在从大连市主城区往外走就一条通道,这里要是发生问题整个城市就变得非常危险了。”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说。

  然而,一年多时间接连发生的6次事故,都是在这片石化工业区内。

  刘斌告诉记者,这么大的产业虽然不能保证100%的安全,但是事故发生的频率这么高,让大连市民很难接受。

  6. 重化工依赖症

  在频发的事故给大连居民带来安全隐患之外,让居民感觉沮丧的另一个事情是,由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滞后,大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大连排第7位,但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排在第10位,大概水平是21300元。”中共大连市委党校张道航教授告诉记者,“什么原因?结构调整滞后,我们的产品大多数是不赚钱的,赚钱的不在大连,就是不掌握核心技术,产品和技术结构调整滞后。”

  “现在大连市政府一个劲想要大跨越、大发展,要大企业、大项目,实际上大项目小市场。”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直言,上什么危险品、炼油等大项目就是为了GDP。

  大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大连市房地产经济学会副会长于连生认为,大连市发展重化工既有历史惯性的原因,又有体制上的原因。

  于连生认为,历史的惯性造成大连按这个方向走,但这种惯性的发展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和规模扩大,而应该是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螺旋式发展。

  大连的造船业很发达,但是最新品种的天然气液化船造不了,总是造散装货轮、油轮,而相比之下,日本造船业附加值高,就是因为高端船舶多。

  而从体制问题上看,政绩考核的唯GDP现实,也被认为是大连难以摆脱对重化工业依赖的原因之一,作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来自辽宁省的压力,也让大连市一些官员心存抱怨。

  “有时给我们压的指标毫无道理,比如我们每年进出口额300亿元,省上会让我们增长50%,辽宁阜新一年进出口额5000万元,增长50%是多少?基数完全不一样,考核标准却是要往上排队!大连增长10%是阜新的多少倍?体制问题不解决没有办法。”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说。

  记者看到,在大连市“十二五”规划中,GDP压力依然不减,增速要达到15%,到2015年突破1万亿元,实现翻番。

  2011年12月,辽宁省一位主要领导在大连调研时明确提出,大连市要确保2012年投资增长不低于25%,而且要重点抓好石化、造船、海洋工程、软件和服务外包、制冷等产业集群。

  抹不掉的印迹

  当然,除了GDP压力外,大连城市发展定位摇摆不定也被认为是其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原因之一。

  “一个城市如果要打造一个产业链,政府需要深思熟虑,而大连缺乏这种深思熟虑,发展的思路断断续续。城市定位不准,缺乏连续性,而且一任市长走后,下一任虽然对外宣传是继承前任,但是让人感觉发展思路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对此感到无奈。

  多次参加大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于连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修编的时候,定位港口工业旅游城市,现在的定位越来越多,实际上是把自己搞乱了,思想比较混乱,有点盲目去定位。

  “其实我们还是按自己的路在走,如发展重化工业、进行港口建设、发展旅游产业,不就是刚开始的定位吗?”于连生说。在其看来,既然重新走上了重化工的道路,就应该在管理上更加严格规范。

  于连生告诉记者,因为环境问题大连已经把一些油脂厂、白灰厂等污染大户淘汰了,“污染的要治理,该淘汰的要淘汰,要严格管理不能委托第三方违规操作导致事故。既然我们坐在火山口上,就要按火山口来管理,虽然危险,但是有防范措施。”

  但是,从平均每两三个月发生一次事故的频率来看,大连在这方面显然并没有做足功夫。

  大连在修地铁的时候,曾在东港寺儿沟一带挖出来一个地下水泥大坝。日本殖民时期曾在这里建过油品码头,当时考虑到海水自然净化问题,为了防止海水倒灌修了这个大坝。而今天大连的重化工行业安全标准能否考虑得如此周全?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多位人士提出了这样的质疑。

  “大连如果没有7·16海水还是很清澈的,现在也还很清澈。”大连市民梁东告诉记者,“油污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在一些岸边、礁石上都有一个印。”

  同样,在很多大连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挥之不去的印迹。

  现在不反思沿海盲目的重化工浪潮,以后类似的事故还会不断上演,留在人们心中的污黑印迹亦会越来越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