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5北京大学“芽盼”赴新疆吐鲁番暑期实践(2)

2015年08月21日11:31  新浪公益  微博
2015北京大学“芽盼”赴新疆吐鲁番暑期实践(2)

我们的全家福

  古丽妮莎最后说现在的孩子,被很多现代文化熏陶着成长,虽然民族的文化也在伴随着他们的生活,但会觉得二者不是相关的。她说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才能让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和推广,但是需要大家动脑筋,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思考,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这样一份责任。

现场制作现场制作

  关键词:吐鲁番生土建筑

  建筑文化是民族文化与当地自然地理结合的结晶,构建出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表象。活动中我们请到了吐鲁番市建筑设计院刘晓院长,他旁征博引,从古到今,讲述吐鲁番建筑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融合。

古丽妮莎、志愿者、营员与当天缝制的艾德莱斯绸合照古丽妮莎、志愿者、营员与当天缝制的艾德莱斯绸合照

  他对于“本地建筑文化特色如何结合到现代建筑设计”这个问题给出了相当精彩的回答:吐鲁番本地气候特色是干旱高温暴晒,建筑最典型的特色是生土建筑,“生土可以使建筑冬暖夏凉”。于是他设计了一类房屋,它利用钢筋混凝土作为承重结构,避免只有生土的无法抗震的缺陷,外敷生土以利用其特殊功能,达到节能的目的。除此之外还举了吐鲁番饭店,窗户设计利用了木质隔断,类似防盗网,但是同样起到了节能低碳的作用。

  一位志愿者在讲座当天的总结中写到:“……所以‘本土的才是最好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正确的,那些现代化的宽马路、大广场(没有树)、玻璃幕墙、摩天大楼是绝对不适合吐鲁番的,同样,只有利用了本土建筑的符号、特色和文化,设计出来的建筑才不会显得突兀,而达到梁思成所追逐的‘最成功的建筑,往往是感觉不到是被设计过的’最高境界,就是因为它与周边的建筑结为一体了。”

  值得一提的是,刘院长也是吐鲁番本地人,他在讲座中无不透露出他对于土生土长的吐鲁番的热爱、对于吐鲁番建筑文化的热爱,而这也是我们希望带给小营员的。

建筑设计院长讲座建筑设计院长讲座

  关键词:坎儿井

  坎儿井是吐鲁番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北大校友王霄飞局长的帮助下,我们请到了文物局文物管理科陈科长给我们介绍坎儿井的历史、现状及其应用价值。他向我们传递了一个理念:坎儿井不仅是过去先人的遗产,还是可以古为今用的、仍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的供水设备,它和自然的协调与作为社区联系的纽带,都是其他设施不可比拟的。陈科长还介绍了自己与吐鲁番对于坎儿井的保护:他自09年起一直坚持从事与坎儿井的研究,像陈科长一样将青春奉献的文物局工作者为坎儿井的维修保护做了很大贡献。文物管理局还开设了培训班,为掏捞人员配置各种专业工具,一支支由农民组成的掏捞队成为了坎儿井古老掏捞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彻底扭转了坎儿井掏捞后继无人的困境。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分布有坎儿井,而中国是唯一官方组织大规模修护的国家,这让我们倍感自豪,也充分体会到了文物局幕后工作的艰辛与坚持。

  看着认真聆听的营员们,我们期待着其中能够出现未来致力于坎儿井的修复与发展的一份子。

陈科长讲座陈科长讲座

  关键词:回鹘文

  文字是民族文化与地区文化的又一重要体现。与上述坎儿井同一天,在陈科长之后,由李刚博士带来了吐鲁番出土文书及回鹘文的介绍。他向我们展示了一张张典型的文书实物图,并且将其前前后后的故事解读娓娓道来,配合上那奇特而优雅的发音,使我们仿佛穿梭于波澜壮阔的历史卷轴中。讲座过程中,不少志愿者和营员随时发问,李刚博士均如数解答。一问一答中,我们对回鹘文的历史及发展认识不断加深,也非常开心的看到有两位营员对博士所讲内容有极大的兴趣,他们经常发问,频频点头;期待着未来他们能成为吐鲁番研究出土文书的一员。

李刚博士讲座李刚博士讲座

  关键词:馕

  馕,是新疆特有的食物,也是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特色食品之一。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少的城市居民知道怎么做馕;也是非常偶然和幸运的,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遇到一家愿意给营员们讲解和教授做馕方法的馕店。老板很萌,见到我们总是笑着,但是他手把手的教志愿者和营员们怎么和面、醒面、打馕、烤馕。一个个步骤下来,营员们也做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馕饼,他们都表示终于知道每天都在吃的馕是怎么做的,也是第一次吃到自己做的馕了。

志愿者与营员正在学习、体验做囊&最后拿着自己做的馕合照志愿者与营员正在学习、体验做囊&最后拿着自己做的馕合照

  写到这里,本篇回顾也就接近了尾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商业文明的不断入侵,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的很多地区正在渐渐流失。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现代化和国民教育的大力推动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化却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民族文化保护势在必行。保护民族文化瑰宝的努力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书本和文献纪录,而应当探索把特色化的民族文化教育与地方教育体系进行整合,使青少年在保护他们自己的文化的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我们在活动中希望、并且也一直努力做到的是:让当地青少年不断认识了解自己所处的少数民族文化,思考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意识到传承文化之重要,并加入到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队伍中来;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为青年人打开一扇了解、探索民族文化的窗口,号召更多的人关注民族文化保护领域。我们的“大手”汇聚吐鲁番应有尽有的文化资源,拉着营员的“小手”去体验、认识、领悟它们,激发它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引导他们对民族文化传承进行批判思考,培养他们积极包容的文化情怀,并掌握科技的手段和工具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我们认为,传承人是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短短的五天时间内请到了十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传承人,不管是走进学校课堂,还是来到他们工作或者制作的地点,这些传承人都在用他们的经历,用民族和本地文化的魅力,来打动营员们。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完善传承人进课堂的形式,与当地教育体系相结合,使之常态化,作为暑期项目的外延与拓展,巩固暑期项目的成果——大手拉小手,不仅仅是在暑期、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而应当更为常态化,为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带来更为实效的促进。

  我们在活动中始终践行“金光筑梦项目”的理念:构建“大手拉小手”公益格局,一方面,开展公益服务,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提升能力,成为有责任的行动者和公益文化的倡导者;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支持文化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有益改变。我们希望,志愿者的大手始终伴随营员们的小手,我们也期待着,这些少数民族青年,能在未来成为民族文化和当地文化传承人中的一份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公益发表的文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