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2015北京大学“芽盼”赴新疆吐鲁番暑期实践

2015北京大学“芽盼”赴新疆吐鲁番暑期实践
2015年08月21日 11:31 新浪公益

  ——2015北京大学“芽盼”赴新疆吐鲁番暑期实践

  “大手拉小手,传承人进课堂”项目回顾

  “我们在活动中始终践行‘金光筑梦项目’的理念:构建‘大手拉小手’公益格局,一方面,开展公益服务,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提升能力,成为有责任的行动者和公益文化的倡导者;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支持文化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有益改变。我们希望,志愿者的大手始终伴随营员们的小手,我们也期待着,这些少数民族青年,能在未来成为民族文化和当地文化传承人中的一份子。” ——领队总结

  YAPM(又称“芽盼”)中文全称民族未来文化传承人培养计划,隶属于北京大学科技教育交流协会,是一个致力于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公益项目。YAPM致力于成为青年参与民族文化保护行动的领跑者,针对少数民族文化日益流失的现象,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为核心,在少数民族当地青少年中持续开展民族未来文化传承人培养夏令营。每年暑假,我们都会招募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志愿者,到不同民族地区,带领当地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学习、体验他们的民族文化,激发他们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热情,并通过掌握科技的手段和工具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2005-2014,芽盼已在贵州、云南、西藏、福建,海南等10余省开展了47期暑期项目,有730名志愿者与3088名少数民族青年参与其中。今年是“芽盼”的第十年,我们来到吐鲁番这片热土,在金光集团和北京大学团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本次以维吾尔族文化和吐鲁番文化为主题的调研与夏令营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在传统的主题基础上还进行了两点创新:一是开展“传承人进课堂”活动:我们邀请了当地十多名文化传承人以及文化研究学者进入课堂,给当地青年学生讲授文化知识、展示以及传授非遗技艺,此项活动也得到了金光集团的大力支持;另外,我们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的是启发营员思考当地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化结合,思考如何能将吐鲁番文化、维吾尔族文化向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与传播,助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下文也将围绕这两个创新点,对“传承人进课堂”中十二位传承人的活动与我们的一些思考进行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十二木卡姆

  木卡姆其——维吾尔人对以传唱木卡姆为生的音乐艺人的尊称,意思是精于弹唱木卡姆的琴师。在维吾尔人看来,木卡姆其就是音乐的精灵和化身,他们走到哪里就把音乐和歌声带到哪里,驱走痛苦抚平忧伤播撒欢乐。

  在活动的第二天上午志愿者和小领营员们拜访了吐鲁番托克逊县的木卡姆传承人——吐尔逊·热苏里老人。我们到达托克逊县的时候,吐尔逊老人已经在当地文化馆等待我们了。见到营员们,吐尔逊老人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为了这次和同学们的交流,他特意提前在纸上写好了摘要内容,虽然看不懂上面的维语是什么意思,但能够看得出来,上面的一笔一划都凝聚了他的认真付出。吐尔逊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十二木卡姆与地方木卡姆的发展历史,以及自己从事木卡姆保护与传承的经历。话语间,洋溢着对木卡姆深深的热爱。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他专门叫孙子把乐器带过来,七十岁的老人演奏艾捷克,十二岁的孙子在一旁弹唱弹布尔,一老一小,其乐融融。

吐尔逊老人向志愿者和营员们讲授木卡姆历史和自身经历吐尔逊老人向志愿者和营员们讲授木卡姆历史和自身经历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我们看够了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当我们听厌了外面世界的歌舞喧嚣,是时候找回我们民族最本真的东西了。像吐尔逊老人一样的木卡姆其就是引领我们汲取民族养料的使者,看似平凡的他一生都在为木卡姆的传承与发展而不平凡地活着。在木卡姆其演奏的木卡姆乐中,有那么一瞬间,我竟感动得热泪盈眶,是的,我听到了,那是根对叶思念的告白,那是母亲对孩子回家的召唤。

吐尔逊老人和孙子及演奏乐器吐尔逊老人和孙子及演奏乐器

  关键词:“农民音乐家”与弹布尔

  在欣赏十二木卡姆的动听与歌声的悠扬同时,另一组志愿者和学生在当地市委宣传局的帮助下,联系到了有“农民音乐家”之称的阿布热那曼老师。他的课堂充满激情,先以一首激情四射的民族乐曲为开场,之后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弹布尔的演奏技巧,并指导同学们亲自尝试演奏,最后同学们随着老师热情洋溢的乐曲跳起了维族舞蹈,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曾经担心老人不会讲汉语会影响讲座效果,但最后发现语言并非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阻隔,他丰沛的情感、弹奏的音乐、豪迈的笑声,无不向我们传递着他的热情、友善和对艺术最炙热的爱。他极会调动气氛,弹奏最动感的曲调,鼓励大家载歌载舞,体验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我们相信通过传承人进课堂的形式,一定能在小营员们心中种下民族文化传承的种子。

老师在弹奏弾布尔与教授学生弹奏老师在弹奏弾布尔与教授学生弹奏

  关键词:民族舞×街舞

  有歌还得有舞相伴,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到:舞,是精灵,是灵动,是营员们听到乐曲时便情不自禁摆动的身体;曲,是吟,是清泉,是在吐鲁番的骄阳也阻挡不了的真情。

歌舞团活动记录歌舞团活动记录

  除了木卡姆非遗艺术的欣赏与学习,志愿者和营员们分两天来到吐鲁番歌舞团和吐鲁番创意舞蹈培训中心进行传统维吾尔族舞蹈和现代舞的学习。两天的时间学习两种舞蹈,虽然只是略懂皮毛,但是一边是传统的民族舞,一边是现代舞,传统和现代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又如何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志愿者和小营员们共同思考了这个问题,并排演出了自己的舞蹈。

吐鲁番创意舞蹈培训中心记录吐鲁番创意舞蹈培训中心记录

  关键词:绘画艺术

  听完了歌,跳完了舞,我们还有幸请到了著名画家阿布拉提·买买提明老师给我们讲述绘画艺术。先生笔下吐鲁番的灿烂文明焕发着勃勃生机,显出了独特的魅力,能听到他的讲座的确是十分宝贵的机会。

营员们正在认真听老师讲课&老师现场作画营员们正在认真听老师讲课&老师现场作画

  讲座活动只能用“有惊无险”来形容,我们不知道老师带的材料不齐,没有提前准备墨和调色盘,我们只能就地取材,拿钢笔墨水做颜料,用废纸、矿泉水瓶做调色盘。简陋的条件遮不住画作的灵韵,“骆驼母子图”中的骆驼栩栩如生,母骆驼关怀的目光和小骆驼活泼的脸庞相映生辉,构成了和谐的画面,小营员和志愿者们无不叹服大师的高超技艺。老师通过自己绘画的曲折经历和身体力行的奋斗告诉小营员们要懂得感恩、勤奋努力。

“绘画艺术进课堂”合照“绘画艺术进课堂”合照

  关键词:服饰、手工艺×现代设计

  服饰和手工艺也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部分。这个部分我们采取传承人讲述与营员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来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维吾尔族服饰与手工艺文化。我们先联系并且邀请了吐鲁番地区一个专注于服饰的村镇合作社进入学校课堂,他们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和小花帽,并且耐心的解答了营员们关于纺织方面的疑问,比如衣服上的花纹有什么寓意,小花帽如何分辨男款和女款等。随后,我们走进葡萄沟附近的农户家,她们家是专门进行维吾尔族刺绣制作的家庭作坊。营员们在姐姐的指导下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刺绣作品。

服饰讲座与刺绣体验服饰讲座与刺绣体验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幸遇到了热情的大学生创业者古丽妮莎姐姐,她成功的将现代设计和现代元素与传统的艾德莱斯绸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现代性与传统性兼备的民族服饰。因此我们来到她的服装店里参观,姐姐向营员们分享了她的创业经历,诠释如何把传统的艾德莱斯绸与现代服饰融合,并手把手教营员们缝制布料。

服饰讲座与刺绣体验服饰讲座与刺绣体验
古丽妮莎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与介绍创意灵感的来源古丽妮莎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与介绍创意灵感的来源

  古丽妮莎向营员们展示了她的几件悬挂在橱窗里的作品。营员们很好奇这些用艾德莱斯绸做的衣服,有别于传统服饰,古丽妮莎的设计都很具有现代元素。古丽妮莎解释到,她在一些大品牌的秀场上,看到了一些艾德莱斯绸的元素,激发了她的灵感。她觉得她自己也可以尝试。最初的效果非常不错,她便坚持了下来。她谈到了她的一个经历,她穿着她设计的服装走在街上,经常能够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词,无论是维族的还是汉族的。她会觉得很开心,但是她不是因为她自己得到别人的称赞而感到开心,而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本民族的东西能够被别人称赞,被现代的社会所认可而感到高兴,虽然她只能为之做一点点微薄的努力。古丽妮莎还希望自己将来在拥有更多资本,更多精力的时候,能涉足男装领域,将更多本民族的东西推广出去。

  接着,古丽妮莎让营员们一个个做到缝纫机前,手把手指导他们缝纫艾德莱斯绸,营员们做得也非常投入。对于针线活,女生们非常踊跃,渐渐的男生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用艾德莱斯绸缝了一个头巾,戴在头上。女生们则希望古丽妮莎姐姐教她们用艾德莱斯绸做一朵花,很短的时间内,古丽妮莎便做好了,还把花戴到志愿者的胸上。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