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3年谎言能换来孩子的成功吗?(2)

2013年09月25日11:08  北京青年报  微博

  ◎竹暄妍

  从小到大,妈妈们经常会对我们说:“你们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但这大都是玩笑话,没有人当真。可这位妈妈对自己女儿的“诈死”做法实在让我难以接受。即使像我这样的高中学生都无法承受这样巨大的打击,试想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是如何独自一人接受这个事实的?苍白的脸庞,迷茫的眼神,夜晚的哭泣……我不禁感叹这位母亲的狠心。

  不得不说,程程是一个自强自立的女孩,她用自己的努力,达到了她母亲所有的要求。可换一个角度想呢,如果是一个心理承受力没这么强大的孩子呢?也许不仅不能走向成功,还会适得其反,叛逆、厌恶学习、顶撞父母……那时候的母亲再说是自己亲生的,又有何用呢,听不进去的少女还会相信吗?

  “事业有成,刚上班月薪就能达到6000多元,又嫁了一个好老公,别说有多幸福!”这就是“亲妈”眼中的幸福,也许这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家长眼中的幸福。可女孩13年心灵的损伤又怎么能够弥补呢?这些所谓的成功背后付出了太多不应该付出的东西,表面的幸福远远不如13年母爱的陪伴。

  幸福的定义有很多,但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只有自己才知道。我感谢我母亲一直如朋友般的陪伴,给了我舒适自由的童年。我不要表面的幸福,更不要失去母爱的“幸福”。

  学者观点

  “谎言教育”会断送孩子的一生

  ◎罗志渊

  沈阳这位母亲以谎言欺骗自己的女儿十几年,这是非常残忍的事情。这位母亲至今仍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她以世俗的评判标准认为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好工作,嫁了一个好老公,为此她感到非常自豪。然而,仔细想想,女儿所受到的伤害她是无法明白的,而且从心理学角度讲,小时候受到的心理伤害会伴随人的一生。试想:一个年少不经事的小孩,还是一个需要母亲爱与照顾的时候,突然一天知道亲生母亲早已离世,自己不过是寄人篱下,心里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当女儿确定自己生母已经不在世了,她承受着各种压力——因为安全感的缺失,她开始逼迫自己不停努力,学会独立自强。从表面上看,这个让她深受打击的“真相”让她变得更坚强。但是,她的身心是不健康的,就算她能获得世俗的成功,也弥补不了她小时候的心灵创伤。所以,这位母亲以谎言教育小孩,只会断送小孩的人生,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其实,教育分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而我们总是忽略了家庭教育。中国人“望子成龙”可以理解,但是一切以世俗为评价标准,往往导致很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害了孩子。家长总喜欢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简单来讲,就是把自己这一代人的悲剧,又强加给下一代。

  近期,在两名饿死女童案里,被告人乐燕作为两名被饿死女童的母亲被判无期徒刑。乐燕说:“一个从来没得到过爱的人怎么给别人爱?”中国家庭教育缺乏对孩子爱的教育,一个本身缺爱的人,她是没有爱的能力的!上面所讲以谎言教育自己女儿的母亲,也是犯了这个错误。就算她的谎言激励了女儿独立进步,但是女儿再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她是很难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幸福的。因为促使她进步的是悲痛和不安全感。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坚信中国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在教育上,总是急于求成,强加一些孩子不想要的东西,不但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这里建议,作为父母,不要再以中国式教育去毒害孩子,不要把自己孩子当作私有财产,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朋友,因为小孩懂事后,他就是一个独立个体;要给予小孩足够的爱,与他平等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以爱的教育引导孩子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罗志渊,诗人、学者、专栏作家)

  专家意见

  别用谎言培养“听话”的孩子

  ◎付小平

  虽然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做一个诚实的人,然而几乎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父母的谎言“喂养”。如果仔细盘点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类型的谎言,一直在被家长们使用着,并且一代又一代人地“传承”下去。

  一、“吊诡”型谎言

  家长为了阻止孩子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但又想不到好办法时,就会想出一些吊诡的事情来欺骗或者吓唬孩子,比如:“玩火就会尿床”、“吃了西瓜籽,肚子里就会长西瓜”、“在屋里打伞长不高”。

  二、“恐吓”型谎言

  当家长面对调皮的孩子又束手无策时,就会编造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管教孩子,试图借助外界的力量来降伏那个无法无天的“捣蛋鬼”。比如:“你再哭,老虎就把你吃掉了”、“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会来抓你了”。

  三、“搪塞”型谎言

  如果家长被孩子问到一些难以直接面对或者难以启齿的话题时,就会罔顾科学知识,而通过自己的胡编乱造搪塞孩子。比如:当被问到“我是哪里来的”时,就会有“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你是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

  四、“惩罚”型谎言

  当家长需要让孩子体验做错事情的后果,或者预防孩子做出一些不符合大人要求的事情时,就会拿一些永远不可能实施的谎言来给孩子设定“惩罚”措施。比如,当孩子在外面“惹是生非”了,家长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以后我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等等。

  我们之所以对这些谎言乐此不疲,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希望借助这些莫须有的谎言来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这个案例中的母亲的心态,就是很典型的表现,希望通过“诈死”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从而使他变得更“听话”。

  然而,用谎言“倒逼”出来的“听话”则会隐藏一定的风险。当大人们精心编织的谎言被戳穿时,会导致孩子既有的认知和思维出现混乱、形成的价值观受到破坏,甚至还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权威。谎言在短期内能够立即见效,但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长远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

  在教育孩子的手段上,应尽可能趋近真诚和诚实。因为经常使用谎言进行教育,也可能会培养孩子说谎的习惯。《夏山学校》一书中有一段话这样说:“假如你的孩子说谎,他不是怕你,就是在模仿你。撒谎的父母必定有撒谎的子女,如果你要孩子说实话,就不要对他们说谎。这不是道德问题,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在说谎。有时我们因为不想伤害别人而说谎;有时假如人家说我们自私、虚伪,我们当然不愿意承认。”

  同时,该不该教育孩子不要说谎,这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但这让很多家长犯难,因为如果鼓励孩子说谎,担心孩子长大后容易变坏;如果教育孩子不要说谎,又担心孩子步入社会后吃亏。

  我一直认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首先就要教孩子做一个诚实守信、真诚待人的公民。唯有诚实,才不会故意欺骗别人,才不会总是谎话连篇,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付小平,教育学者、亲子教育专家、复旦大学博士,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

  心理分析

  挫折教育不是故意给孩子设陷阱

  ◎陈忻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持续过程,比如认知发展、情绪发展、人格发展等等。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个不仅仅成绩好的孩子,而且希望他们能够人格健全、情绪健康,并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从培养健康公民的角度来说,用成绩和挣钱多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很片面的。一个小学4年级的女孩,在被告知亲妈已死,该经受多么大的打击?不知道她的父母是怎么帮助女儿度过心理上的失衡期的?这一谎言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对他人的依恋关系,以及对人的信任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她今后对自己婚姻家庭的处理方式,以及将来对待自己子女的态度。所以说,女儿是否幸福,是否成功?将来是否能持续幸福,持续成功,还都是一个问号。

  这个妈妈简单地认为,女儿的好成绩、好工作纯粹是因为她“诈死”这个原因造成的结果。这样的归因太过主观和武断。从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多因素理论来说,极有可能并不是“妈妈诈死”这个“因”导致“女儿成绩好”这个“果”。这位妈妈有没有想过:如果妈妈不“诈死”的话,孩子会更快乐、更幸福、更优秀?

  在这个案例里,没有人提到女儿自己的感受。她在这十几年里内心承受了什么?她的感受,她的想法是什么?是什么导致她“变了一个人”?她的妈妈是不会关心这些的,她只关心女儿的成绩提高了,工作找到了,她认为就成功了。

  实际上,有更多的孩子在父母双全的家庭里健康成长,成绩也不差,工作也不差,内心却更幸福。“以人为本”地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好的方式有很多,没有必要采取这么极端、伤害这么大的方式。

  有些人认为这是妈妈对女儿进行的挫折教育,这是对挫折教育的极大误解。挫折教育,不是故意给孩子设陷阱,让孩子毫无准备地掉进去,然后指望他们自己爬出来。挫折教育应该是父母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能够清楚地认识困难,分析自己的目标,以及调整情绪,思考和执行解决问题以达到目标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以及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学会设立现实的目标,分阶段解决问题来实现目标。只有来自父母的支持,才能使孩子成长为优秀、抗挫能力强,并且内心幸福的人。

  (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Powered By Google

北京青年报发表的文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