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投资老年医疗 稳定社会预期

投资老年医疗 稳定社会预期
2012年10月12日 09:40 新浪网

  10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中国政府将为65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提供1次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服务由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

  虽然这项免费检查并没有引发多大关注,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即中国政府或许将不断加大对老年医疗的投入。中国的老龄化正在飞速上升,现在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13.7%。估计2015年达到2.16亿。一旦超过16%的比例,就可以被认为是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征兆。

  正是看到这一点,卫生部开始建构慢性病工作目标,因为慢性病主要的群体就是老人。在7月10日,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5个部委联合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规划的目的是通过预防,来降低老年医疗的开支。

  众所周知,很多学者都测算过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社保和医疗压力,但这里面的关系很微妙。一种解决方式是延后退休时间,但不追加对老年医疗的投入。这意味着老年人干的时间长,但医得更少,活得短,那么就平衡了社保压力,同时还能降低对年轻人工作“岗位挤出”。但这其实是个愚蠢的策略,因为61岁至64岁的延迟退休老年人不见得生产效率会很低,相反他们会提供重要的经验积累型知识,香港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说明,老年人在香港的工作效率并不低。

  另一种解决方法就是让老年人干得更长,但让他们活得更长,提高预期寿命,增加工作时间。对老年医疗和保健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提高整体人口的养老金积累率。不过,我们遗憾地看到,中国目前对老年医疗的投入还不明显,目前中国采取的是一种“压低价格”的做法来降低老年医疗的成本。

  最明显的是9月17日的“限价策略”。国家发改委大规模压低了抗肿瘤、心脑血管等药物的最高零售限价,共涉及95个品种,200多个代表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为17%,这些药可以说大部分归属于老年医疗的药物。

  “限价令”非常严厉地打击了一些医药制造企业的利润,甚至导致它们萎缩化生产。同时政府推行药品低价招标、强化大病医保总额控制,从而控制总体支出。我们认为,这些做法对挤压过度的药品流通环节中的“水分”是有意义的,但是它不代表着不需要鼓励医药生产企业进行产能扩张,问题回到了前述“两种解决方案”的竞争。

  中国经济不需要大规模的基建投入,只需要保持一个恰当的年投资基建规模就可以了,中国最迫切的是大规模的社会民生投资,这是一种“社会性基建”,尤其是对教育(劳动技能培训)以及医疗的投资。50%以上的医疗支付都出现在人寿命最后几年,老年医疗占据总体医疗的大头。可以说医疗投资主要就是对老年医疗投资。

  压制药物价格水分的目的是让医保能够更多地使用它们,让更多有用的新药进入医保目录,这叫“价降换来量升”。一般而言,对老年医疗的大规模投入,不仅本身就是刺激经济之举,有助于缓解经济下行的,它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提供一种稳定的社会预期,告诉人们老龄化社会政府是“有准备”、负责任和“有承诺”的,延长退休并不意味着削减退休金领取的时间。对老年医疗和保健进行大规模投资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之举,降低民众“未富先老”的恐惧,平抚“因大病致贫”的焦虑,提高民众对国家的信心和归属感。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