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义工旅行:年轻人体验世界新方式

义工旅行:年轻人体验世界新方式
2012年08月07日 10:35 新浪网

  广州的欧志成一路搭火车和顺风车去拉萨,以“多背一公斤”的方式给沿途的藏区小孩带去各式文具;中山市的阿锴正在等马来西亚签证,准备到当地WWOOF有机农场义工旅行,以自己的劳动换取免费食宿的同时,体验大马生活。随着“Gap Year”观念被广泛传播,“义工旅行”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体验世界、认识自我的新兴方式。

  走走走!边做义工边旅行!

  跟义工旅行者聊天,他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提起安芯,称她为“国内义工旅行的鼻祖”。这个2011年从暨南大学毕业的女生,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抱着“跳出原有的圈子看生活”的念头,义无反顾地走向自己的间隔年。从去年8月到今年4月,安芯一直颠簸在路上,去很多地方,看很多风景,听很多故事。

  她在马来西亚Café餐馆端过盘子,在尼泊尔儿童之家逗小孤儿乐开了花,在泰国雷神父基金会教日照中心贫民窟孩子英语、教儿童村孩子中文,帮助盲童、孤独症孩童和残疾人。因为从事孤独症孩童的义工工作,于是发起“关爱亚洲儿童”活动,在网络义卖自制主题明信片,为国内孤独症儿童筹款。

  在背上背囊走天下之前,安芯并不是无所顾忌的。其父亲被她吓了一跳:“现在那么多人考研考得头破血流的,那么多人找不到工作,你却跑去东南亚,你疯啦?!”安芯耐心解释,其父母终于接受她这份“想要通过自我教育,来对当下的教育说不”的勇气。

  佛山女孩吖P也选择与HIV志愿者文刀结伴,在大四下学期完成她理想中的义工旅行。

  当吖P在网上看到“围脖爱知行”招募志愿者到云南教性工作者、吸毒感染者学发微博,当即就定下这一趟“特殊”的义工旅行——以沙发客、搭顺风车的方式旅行,同时在沿途当地的艾滋病机构进行短期服务。

  睡陌生人的沙发,坐最便宜的火车硬座,沿途伸手就拦顺风车——这便是吖P穷游的成本。一路上,他们和几位艾滋病感染者同住同吃,以便多了解她们的生活;在搭车和睡沙发的时候,向他们科普艾滋病常识,和车主、沙发主聊公益的话题,希望改变他们以往的恐惧和想法。

  像她们一样,已经有越来越多不甘于按部就班生活的年轻人,在大学期间或毕业后选择义工旅行,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已工作的人则毅然辞职进行义工旅行,调整身心,以求重新出发。这其中,有人选择到青年旅舍做义工,以劳力交换免费食宿,并在当地深度游;有人参加AIESEC项目,到各国公益机构服务,换取一段异国生活经历。

  在路上完成内心的觉醒

  西藏、马来西亚、尼泊尔、印度、泰国、越南……问走了这么多公里路程的安芯,她心中的义工旅行是什么样子的? 安芯坦然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间隔年义工旅行,也不是每一段旅行都可以叫做间隔年。只要内心有所触动、觉醒,就是属于自己的义工旅行、间隔年。”

  大理同行健康咨询中心、贵阳关爱之家、黔缘工作组、西昌红丝带机构……之前没有接触过艾滋病公益组织的吖P则跟着文刀,走访了30多家HIV机构,认识了这群不同的朋友,听病友们坦诚地诉说她们的痛苦和烦恼。

  在吖P心中,出来旅行并不是为了一个“gap year”或者“义工旅行”的概念而走。“我会不断地尝试新的方式,没有界限,也与这些概念无关。这是个慢慢吸收的过程,无需特意去学习什么,但接触了这么多人和事,很多不同的观念会慢慢感染我甚至改变我。”在这段慢慢修正自我的旅程中,吖P总说,感觉自己变得更年轻、更开放了,逐渐形成包容的心态,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以实际行动打动社会

  “我一直以为,一个人也是可以影响这个社会的。年轻人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做梦,追梦,圆梦,还梦。”安芯说,既然认同一个价值观,那就去践行你所认同的价值观。

  在泰国服务时,安芯为身体障碍者Dan拍摄筹款视频,帮助他买一辆电动轮椅。Dan全身只有一条胳膊,长期使用手动轮椅,非常不方便,甚至曾因急刹车而从轮椅上滚下来。起初,安芯为此犯难,觉得一次性筹两万多元人民币非常困难。然而英国义工Maria的一句话却打动了她:“Dan已经29岁了,即便自己花上一年、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筹款,但你能够想象他的另一个29年会因为一台电动轮椅而发生怎样的变化吗?”安芯拿起熟悉的DV机,配上Maria的解说词,完成一段令人动容的视频。随后,她们在社交网站建立专页,用一个月筹到了2500英镑。Dan终于坐上了期盼已久的电动轮椅,在当地的超市找到了工作,自力更生。

  安芯觉得,义工旅行最美好的地方在于让她明白,只有当人人起而力行时,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好。

  而对于吖P来说,这趟特殊的旅行注定是难忘的。“这是传播爱的旅程,同时也是寻找爱、寻找感动的旅程。”

  让吖P惊喜的是,朋友们看了她的微博直播后,不断有人告诉她,他们更愿意接触公益,也更愿意去支援需要帮助的人。“我坚信微公益能打动这个日渐冷漠的社会,进而改变这个现状。我们在旅途中,经常通过行为和言语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虽然只能一对一地工作,影响并不深广,但是对我来说,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就是社会的进步了,我们的工作就有意义。”

  记者 赵新星 李博泓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