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玉树地震两年记 定居的牧民和重生的城市

玉树地震两年记 定居的牧民和重生的城市
2012年04月13日 10:58 新浪网

  大部分牧民自愿不再“逐水而居” 入住新房让他们的生活更有保障 

  先建住房最后建政府机关 青海省预计今年年底将完成重建主要任务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雪山之巅,苍黄的大地上绿草待发,玉树草原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听说是广州媒体的采访,31岁的珍夏情绪激动。两年前的一幕幕又映入眼帘。2010年4月16日,广州消防20多名救援者置自身安危于度外,奋力从倒塌的房屋中救出他的外甥女拉吉永措,但他却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和妻姐。  

  逝者长已矣!2010年4月14日凌晨的青海省玉树县的两次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随之而来的是灾区的重建。“201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玉树地震灾后城乡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实现投资150亿元以上,确保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4月11日,青海省官方定下了重建的目标。

  两年来,灾后重建所改变的,不仅仅是玉树城乡的建筑外貌,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生活,也将从此逐渐淡去。

  文、图/本报记者杜安娜 通讯员才仰

  “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

  新房像五彩石散落高原

  从隆宝镇南边的山坡上,俯瞰着山下的镇区:藏民新居整齐地排列,雪水化成的小河穿镇而过,浅滩上一群牦牛慵懒地享受着阳光。湛蓝的天空下,白云低得触手可及。

  两年前玉树地震,县城所在地的结古镇和距县城70公里的隆宝镇,是受灾最严重的两个地区。作为第一批玉树灾后重建项目整体交付的地区,隆宝镇涅槃重生。

  38岁的更阳是隆宝镇的镇长,在这片土地上,他已经生活了20多年。在过去两年里,他见证并亲身经历了隆宝镇的灾后重建。“地震夺走了我们100多位同胞的生命,但今天的隆宝镇,已经脱胎换骨。”

  隆宝,只是玉树州的一个缩影。地震,在带给玉树创伤的同时,也给了玉树跨越发展的机会。“苦干3年,跨越20年!”类似的标语,在重建的工地上,随处可见。 

  从德吉岭前往隆宝镇镇区的路边上,人们不时可以看见散落的牦牛尸骨。“前几天这里下了一场大雪,大部分草场都被掩埋了,全镇因此损失了10000多头牦牛。”更阳的声音略显低沉,“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仅仅依靠畜牧业,太脆弱了。”

  据镇长更阳介绍,隆宝镇全镇居民1400户、8000余人,绝大部分都是牧民。玉树地震之前,除了100多户集中居住在镇区外,其余的1200多户都散居在各自的草场附近,跟着牦牛群一起逐水草而居,大多住在帐篷里。

  根据地震后的重建规划,隆宝镇在德吉岭和镇区设立了两个集中居住点,其中德吉岭600多户,镇区800多户,基本能够容纳全镇8000人口。

  爬上镇区南侧的山坡,整个镇区尽收眼底。800多户新居,外墙分别是紫色、橙色、黄色、白色和浅蓝色,屋顶则全部是天蓝色,宛如一块块五彩石,散落于高原和蓝天白云之间。

  远远看去,这些新居都像火柴盒一样,但走近才发现,每所房屋都有不同的房形,有的是L形,有的是“凹”形,房檐上无一例外地贴有精美的藏式图案。

  在镇区东西走向的两条主干道旁,沿街开了不少小商铺,有卖日用品的,也有餐馆,还有美容美发店。

  记者随意走进一户院子,主人罗增珠热情地欢迎我们参观。

  院子的中央有一个红色的玻璃房。房内面积仅六七平方米,摆放着两张小床,还有几盆花。这是罗增珠用旧房拆下的窗户搭建的“阳光房”。

  罗增珠现在不再放牧,他参加了保护三江源自然生态的10年退牧换草项目。退出草场后,他每年可以得到5000元的补贴,以及1000元的牛粪出售补贴。此外,每年的五六月份,他做些虫草生意,能挣两三万元。其余的时间里,就开着面包车跑跑运输,挣点零花钱。

  “10年后,如果其他生意不行,我还可以把草场拿回来,接着放牧。”罗增珠说。

  “孩子长大了不会再放牧”

  未来发展依靠商贸和旅游

  在更阳看来,集中居住,一方面提高了牧民们的生活质量。“就说电,过去即便有太阳能,也只能照明,现在电线拉进来,你想买什么电器都可以。”

  “另一方面,牧民们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更阳告诉记者,牧民过去单纯依靠畜牧,挣不了大钱,一遇到雪灾就损失惨重。集中居住后,原来游牧的牧民就可以释放出部分劳动力,从事镇区里的服务业。

  记者发现,在不少牧民家中都有藏獒,牧民告诉记者,一只小的藏獒,能卖两三万元,不算好贵。养藏獒是不少牧民的副业,很多搬进新村的牧民都养着藏獒。

  隆宝镇地处玉树州西北,位于三江源保护区的中心。更阳认为,减少粗放的游牧比重,还有利于保护三江源的自然生态。

  他指着一名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孩子说:“他们长大了,肯定不会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去放牧了。”

  “地震前七八年,镇里一直希望牧民们能够集中居住,但牧民们不愿意搬。根深蒂固的传统,仅仅靠口头说服,太难了。”更阳告诉记者,现在新村建好后牧民们就自愿搬了,不需要再去动员。

  记者发现,在镇区周围的山谷里,也散落着部分新居。更阳解释说,有少数牧民不愿意搬进镇区,援建单位也尽可能根据他们的要求,在其草场上为他们建起新居。

  重建中的玉树,外来人口比原住民还多。人多,商机就多。重建中的玉树,因此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来淘金。地震之后,原先在江浙一带开餐馆的马文学,带着一家人来到玉树,在新寨附近开了一家帐篷饭店,客人大多是援建工人。除去房租和成本,全家人每月也能挣上2万元。

  几乎每个帐篷聚居区都会有一条“商业街”,商铺相连,招牌林立。水果摊主李雪莲来自四川雅安,“地震后跟着我姐过来的,这还是我第一次离开四川,刚来时还有高原反应,现在适应了。这里就是环境差一些,但生意还不错,一个月能收入三五千元。”

  事实上,在隆宝镇镇长更阳看来,粗放的游牧业必将式微,支撑当地居民生存发展的,除了商贸,唯有旅游。

  高原生态旅游区就是这座海拔3800米城市的未来之梦。“隆宝镇不乏旅游资源,有国家级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三江源核心区,七八月份来,一定会流连忘返。”

  当地藏族小伙子扎西是一名嘛呢石刻匠。嘛呢石是藏族的传统民间艺术,扎西的工作,就是帮藏民雕刻嘛呢石。这些雕刻好的嘛呢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藏民们将嘛呢石堆在一起,放在山顶、山口、湖边或寺庙、墓地,成为当地人们的保护神。

  玉树新寨村嘛呢石堆,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嘛呢石堆,这自然也成为了玉树的发展高原生态旅游城的“法宝”之一。

  作为玉树重建规划设计技术组成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鞠德东告诉记者,高原生态旅游城市是新玉树的未来整体定位。“在此框架下,还有一些具体的项目,比如新寨嘛呢石堆申遗,结古镇巴塘、扎曲两河景观带建设等等。”

  鞠德东同时告诉记者,玉树目前的重建以民生工程为主,部分生态旅游项目如州博物馆已经开工,其余旅游项目诸如宾馆、商业以及其他文化项目,将在民生工程结束后陆续开工建设。

  先建住房最后建政府机关

  4月10日开始,玉树地震后的援建单位陆续进场,恢复开工。

  和隆宝镇相比,玉树城区的重建相对缓慢。玉树城区东西走向的中心区域俨然是大工地。工地里矗立着当地居民的帐篷、援建单位以及州县政府临时办公的板房。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