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清华社会学教授罗家德:理念的重塑与乡村的重建

清华社会学教授罗家德:理念的重塑与乡村的重建
2009年05月18日 10:10 新浪公益

  罗家德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台湾清华大学科管学院兼任教授

  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得社会学博士、经济学及应用数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台湾元智大学信息社会学所及管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网分析方法及组织理论等。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罗家德教授,作为重建团队中负责人文社会经济规划的工作成员,一直在热心推动着灾区可持续重建理念的推广。

  文化理念是

  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于灾后重建,罗家德教授一直强调:尽可能原地重建,除非有极大的后续灾害的威胁。重建工作在灾民原本熟悉的土地上开展,可以避免他们相处多年的社会关系网被瓦解。同时,灾民之间也能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心理上互相宽慰。这种尊重当地文化理念的重建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当大家都在关注异地重建工作的选址、建材、灾民安置等一系列问题时,罗家德教授又提出,重建中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进行文化重建。比如,建立文史工作室广泛搜集整理当地的风土民情,这样可以激发当地居民的认同感。成功的重建不但要使灾区人民告别忧伤,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重获自信。

  对于羌族地区的文化重建,关键是对流传千年的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羌族有语言无文字,所有的文化都靠代代口传,很多有关神话历史的资料都是靠“释比”(不脱离生产的神职人员) 传承的。然而,由于我们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就对羌族文化重视不够,结果导致羌族地区被严重汉化,现在会说羌语的人已寥寥无几。目前。一些专家指出:羌语可能会在一百年后彻底消失。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消失了,那么这个民族的生存根基必将受到动摇,附着于语言上的各种文化传统也必将剥落。

  此外,汶川地震使得一大批羌族文化研究学者、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遇难。羌笛的制作、吹奏技艺的传承面临危机,还有羌族的口弦、歌曲、刺绣......很多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都面临危机。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