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杨澜:慈善组织要有创新能力

杨澜:慈善组织要有创新能力
2009年01月15日 16:27 新浪网

  杨澜:大家下午好!感谢今天上午的主持人敬一丹大姐,在极其繁忙的工作当中抽出时间主持今天的论坛。今天下午的论坛由我来主持,大家可能已经知道了阳光文化基金会是这一次创新论坛的主办单位之一,作为主办方有一个优点,就是你要讲话别人不拦着,所以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谈谈我这两年在做公益方面的一些思考,同时也给大家介绍一下由阳光文化基金会和北京大学和哈佛工学大学共同创立的一个研修班我们过去所做的一些事。

  前不久我个人也有幸刚刚获得了中华慈善奖,在获得这个奖项的时候,也听到很多领导包括很多业界的同仁发表演讲,大家都非常的欣喜,因为在过去的2008年全中国的慈善捐款总额从过去每年不到70亿,一下就上升到了近1000个亿,我们惊呼说这是中国慈善元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却产生了一定的担心和忧虑,因为我们当然不希望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一个特大的灾害每年发生,但是我们要考虑这样的一个问题,2009年我们怎么样才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期待?中国的民间的慈善和捐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规模,还是70个亿,还是说能达到100个亿?200个亿?后年又会怎么样?现在的金融危机是不是会极大的打击个人和企业的捐款能力呢?

  我对2007年以前的中国公益和慈善捐款一些很粗浅的调研当中,我也发现中国每年不到70个亿的慈善捐款,这里要注明一下,这个数字相当于GDP千分之零点三,微不足道的比例,在这样一个比例当中,60%以上都是跨国公司捐的,那么在2008年,大多数的慈善捐款来自于公民个人和国内的企业,这个当然大家反应比较迅速,各种各样媒体的参与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于公益和慈善的热情,但是同时我们也要问,慈善持续下去的机制?后续的能力究竟在哪里?

  我们论坛的主题是一个创新的公益时代,什么样是一个公益时代?也向北大和哈佛的教授进行了讨教,我们在这里谈的不仅仅是说我们人本性当中的爱心、善心,它更是在社会转型期间的中华民族的一个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的一个再重塑的过程。公益慈善机构的发展和壮大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它能够带来全民族的公民们的积极的参与,为社会生活增加弹性的因素,可以吸收社会的各种能量,包容社会的各种力量,同时也为我们的社会结构转型期所带来的各种压力进行一种缓冲,那么公民应该是有着自主思考,自由表达,平等辩论和理性宣泄,自我负责,并且相互扶助的这样一种新的身份,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就觉得想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够认同。在过去我们常常谈爱,爱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激情,一种感动,一种意愿,但是在今天我特别想说的是,爱它应该是一种能力,能够爱,爱到点子上,也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

  刚才说到了慈善的公益捐款的数额,我有一定的忧虑,同时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这之后表现出来的公民的慈善热情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忧虑,比如我在灾区就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人给孩子们一送礼物,一个孩子一天收到了三个新的书包,但是不幸的是他只能够分到一瓶矿泉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今天上午徐永光也谈到这个问题,资金的“堰塞湖”,政府也要学习,现在监督各个机构把善款使用出去,不要形成资金的积压,有一个相关的财务规定,需要在第一年的时候把筹集善款的70%都用出去,但是这个政策的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探究,比如我们在灾区我们看到整个灾区的建设,肯定不可能是一年的时间就能够基本恢复,它需要一个长期的重建的过程,我们看到一些残疾的孩子,他们还有十几年的成长才能够长大成人,他们截肢的更换,医疗的康复都需要长期的康复,这有什么样的机制来保证呢?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