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神农架:找回失去的绿色宝库

神农架:找回失去的绿色宝库
2011年01月10日 15:43 中国环境报

  背景资料

  千嶂叠翠,万壑葱茏,秀木参天,奇兽出没。这是大自然赋予神农架的神奇而壮美的景色。从60年代开始,国家就加大对神农架的开发力度,伴随着“油锯一响,黄金万两”的口号声,树木成片倒下。虽然神农架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付出了生态被破坏的巨大代价。

  2000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神农架全面停止砍伐树木,对木材加工和运输企业进行关闭,对25度坡地全部实行退耕还林,给这块神奇的土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给这个世界级物种基因库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了绿色的希望。

神农架生物多样性丰富,堪称物种基因库。 资料图片神农架生物多样性丰富,堪称物种基因库。 资料图片

  中国环境报记者 李飞 通讯员 郑成林 张志敏 龚军

  作为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神农架建区的初衷是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木材基地。从1956年进行开发到1982年,神农架已经累计为社会提供了300多万立方米木材。然而,森林的大规模砍伐直接导致了生态退化。

  近年来,神农架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增幅不断提升、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多目标统一。

  实现从木头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转型

  神农架位于鄂西北,北顾武当,南眺三峡,西望陕渝,东瞰荆襄。

  1956年,国家决定将神农架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商品木材生产基地,由此在沉寂了千百年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里,人类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起来。

  1970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神农架林区,直属湖北省管辖,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辖区总面积3253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人。也就是在当时,神农架已经成为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商品木材供应基地,主要任务是伐木。

  到1982年,神农架已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300余万立方米。然而,林区森林覆盖率却由85%急剧下降为63%,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气候变差、旱涝灾害、岩崩滑坡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曾有国外媒体预言:“再过5年,神农架将从地球上消失。”

  此后,神农架林区开始探索将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保护型转轨,但在缺乏替代产业的背景下,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无法调和,以砍伐加工为主的“木头经济”仍然占据着林区80%的经济比重。

  1999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亲笔批示,“神农架林区生态地位重要,应当纳入天然林保护范畴。”

  2000年3月,神农架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关闭了80多家森工企业。长期形成的“一木独大”的产业格局由此彻底终结。

  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神农架“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十六字发展”方针,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初步确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神农架实际,自然有效保护,生态有序恢复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也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与创新,举全区之力大兴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同时,财政斥资缴纳林场职工养老保险金并对保护区内群众实施生态移民;积极争取各种资源及政策,全力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科考调研基地。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神农架终于平稳实现了由“木头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软着陆。

  重现神农架物种基因库风采

  林区党委书记钱远坤表示,现在的神农架已经摆脱大肆砍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困境,重现物种基因库风采。

  1986年,国务院批准神农架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2000年,神农架全面停止天然林砍伐,成为全国第一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地区之一。神农架开始由伐木为生的“木头经济”向追求生态效益的“生态经济”转型,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发展旅游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产业之路。

  自2000年以来,全区累计造林14.5万亩,森林覆盖率逐步上升到88%,保护区内更达96%,活立木蓄积量年净增29.02万立方米。

  2005年12月,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宣布:2006年1月4日~3月25日,实行1992年开放以来的首次休游,停止接待游客。休游期间,神农架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让景区内1000多种野生动物得到休养生息,同时让素有“中国物种基因库之称”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修复。

  截至目前,神农架林区现有动植物几乎囊括了北至漠河、南至西双版纳、东至日本中部、西至喜马拉雅的所有物种;可入药的动、植物达2016种,堪称“物种基因库”。

  神农架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同类物种国内分布最为东端的部分,尤为珍稀可贵,是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

  钱远坤说:“金丝猴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是最高的,神农架的金丝猴这些年已经从最少时候的600多只,增加到现在1300多只。”

  以生态和谐推进民生和谐

  多年来,神农架林区一直是一个集边、山、少、贫为一体的欠发达地区,农户靠伐木为生,终日劳作却难获温饱。

  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后,神农架积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石,以重大基础项目为突破,以“旅、农、林”主导产业为带动,实现“弯道超越”的强劲态势。由此,林区财政逐年增长,至2006年达到1.12亿元,年均增幅为湖北第一。

  逐渐增强的经济实力为神农架建设生态家园、和谐家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生态和谐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实现社会民生和谐。林区政府把财力向基层倾斜,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民生体系,初步完成了从生态和谐向“民生和谐”的渐变。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神农架大力开展以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路、水、厕、厨及水电气的“八改五通”,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政府为农民免费设计绘制住宅图,并派技术人员跟踪服务,使农村新建住宅统一规划;将8000多名群众从交通不便或生态敏感的地区迁至生产生活方便的地区,并给予生态创业方面政策支持。

  林区还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一批惠民政策:从2004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全免费,并对农村中小学贫困住宿生发放生活费,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04年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当年参合率就达81.67%,而且逐年提高;林区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建立“惠民医院”,为困难群众提供“零利润”药品,并提供25项费用全免或减半的医疗服务项目;2005年又在湖北山区率先启动农村低保,使农村五保户生活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专家认为,经过几年努力,神农架已初步探索出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但从长远看来,对待这样特殊的生态敏感地区,国家还应在绿色GDP核算、生态补偿市场化、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等诸多问题上,给予更多的重视与支持。

  生态经济已占GDP六成多,生态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没有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就没有神农架的今天和明天,这不仅是很多神农架人的共识,更是神农架的实际行动。

  2007年,神农架的木鱼和红坪两个乡镇被原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优美乡镇”。

  2008年,神农架林区在全国首度发布《神农架绿色责任蓝皮书》,对履行绿色责任,保护好神农架的每一片绿,作出了庄严承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008年以来,神农架抢抓国家拉动内需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重大机遇,已争取到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58.8亿元,还准备争取项目60个,计划总投资23.7亿元。神农架机场、武神公路、十宜铁路、官门山生态景区、大九湖湿地等一批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将破除制约林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为神农架科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09年,神农架接待国内外游客166.4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5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5.5亿元,占全区GDP的60%以上。神农架已经探索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发展旅游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产业之路。

  2010年4月13日,记者从湖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神农架林区以旅游为龙头的生态经济占全区GDP六成以上,旅游经济增长99.6%,城乡居民依靠旅游人均收入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旅农林”产业链初步形成。

  神农架林区区长朱厚伦告诉记者,近年来神农架林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88%,并连续29年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林区森林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同时,林区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畜牧业,初步形成了茶叶、蔬菜、畜牧等五大旅游后勤服务基地。目前全区有3000多人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近1万人依靠旅游和相关产业脱贫致富。

  “天然神农架,世界生态园。”今天的神农架林区已经拥有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还拥有亚洲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现代林业综合发展试验区、国家生态示范区等多张亮丽的名片。

  明天的神农架更将作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一个生态窗口,对构建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效应。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