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益调查:你么看公益组织留不住人才?

益调查:你么看公益组织留不住人才?
2016年06月17日 09:56 新浪公益

  近日,南京37岁“公益哥”转行当上“快递哥”的事件引发网友热议,公益组织留不住人才的话题再次引发公众的关注。

  37岁的“公益哥”韩睿,曾参与过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亲眼目睹了灾区老百姓失去亲人的惨痛和无助。4年前,韩睿从一家大型国企辞职,在本善社工服务中心从事临终关怀工作,每月收入约3000元。

  “从事临终关怀的,很多人都瞒着家人,因为家人不能理解,甚至认为经常接触生命垂危的人‘晦气’。”韩睿说,现在做临终关怀服务工作的人太少了,但这方面的需求却很大,他对当初的选择不后悔。

  然而,去年年底,韩睿离职了,选择到一家快递公司当了一名“快递哥”,“有了孩子后,生活成本骤增,公益行业的收入远远不能养家。在理想和现实面前,我无奈选择了后者。”

  “这几年做公益很快乐,收获也不少。也许等以后经济条件好了,我还会回归公益领域的。”韩睿表示。

  小孔是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上学期间,小孔曾是好几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这种经历使其对公益领域有了浓厚兴趣,也锻炼出了很强的活动策划能力。

  “这是一个能让你感觉到什么是高尚的领域,也是一个让你觉得很充实的领域。”小孔说,虽然目前很多公益组织都想让她去机构工作,但是他们提供的待遇一般都比较低,很难接受,自己上大学花了不少钱,毕业后要补贴家里。

  小孔的经历和想法,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南京晓庄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段继业坦言,按理说,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是最适合从事公益慈善工作的,但每年进入这个领域的大学生也就10%左右,几年后还会流失,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进入公益慈善领域的,更是寥寥无几。

  在南京公益圈内,像韩睿、小孔这样的人才流失现象很普遍。近期发布的《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NGO(非政府组织)在职人员中,近六成机构有人员离职流失,其中近八成流向了非公益领域。

  报告中还指出,公益人才流失严重,近8成人员离开公益领域,待遇低是主因。80%多的公益人才表示愿意将公益作为终生的事业,并表示会留在本机构工作,但从实际情况看,近6成的机构有人员离职流失,且其中近8成的流向了非公益领域,体现了公益人才在意愿上希望留下,但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流动的现象。有潜力的人才多不愿进入公益领域一方面,公益机构人才流失,难以找到合适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高素质、有潜力的人才,愿意进入公益领域者也很少。

  在今年3月15日“国际社工日”期间,民政部也专门提到“我国专业社工队伍还非常紧缺,到2020年,我国要有145万名专业社工,目前还有近百万的差距”。

  南京市公益创投协会常务副会长常建东介绍说:“从这几年南京的公益发展来看,从事公益行业的人才多半来自社会工作专业,不少人经验远远不足,在解决复杂社会心理和个性问题时也欠成熟。”这些问题的根源,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面临人员短缺、结构不合理、队伍不成熟等短板不无关系。

  由于公益慈善领域的特殊性,其所需从业人员往往比其他生产性行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比如,这些人需要对广阔的社会及经济发展现状有深入思考,有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能够设计高质量项目并高效率执行;需要有广泛的社会资源,有足够的办法募集善款,还要有娴熟的财务技能管理好善款等等。

  近年来,公益人才短缺、流失等问题持续受公众关注,为此,《公益时报》联合新浪公益、问卷网和凤凰公益推出本期益调查:你认为导致人才从公益领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社么?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