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晓林:慈善才是终身事业(2)

http://gongyi.sina.com.cn  2013年03月12日11:00  北京青年报
李晓林:慈善才是终身事业(2)


  看到我国大陆骨髓配型的尴尬局面,李晓林做了一系列推动中华骨髓库发展的大动作。2003年初,李晓林倡议发起并带领民建12位会员企业家捐资225万元,设立了中华骨髓博爱基金。

  2004年全国“两会”上,李晓林提交的《建议加快中华骨髓库建设提案》轰动一时,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华骨髓库提速发展,走上了快行道。

  有了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再加上大力宣传,骨髓库迅猛发展,到2005年就有近25万人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李晓林在兴奋之余,又看到了新的问题,“调研发现,那两年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的超过1600人,而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仅200多例。其主要原因是手术所需费用太高,经常需要几十万元,这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难以承受。”

  针对这一问题,作为政协委员的李晓林在2005年全国“两会”上再次提交了造福白血病病人的提案——《关于如何解决白血病手术费用的提案》,建议在国家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工程中,应将近年来社会公认、国家倡导的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这一更为先进的新技术医疗项目,像传统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样纳入公费医疗及医保报销范围。2008年,李晓林在全国“两会”上再次上交提案,建议将白血病的相关治疗费用纳入国家医保。

  终于,白血病的治疗费用问题迎来了破冰之举。2012年8月30日,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等五部委公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对儿童白血病纳入全国保障范围,并开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救助试点工作。

  今年两会,李晓林再次就白血病群体上交提案。他在提案中写道,“在重大疾病的救治力度方面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当前,可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费用作为突破口,加大报销上限至40万元,以解决中华骨髓库配型率提高后,因手术实施费用过高造成一些困难患者在配型成功的情况下被迫放弃治疗的问题。”

  同时,中华骨髓库在十年间也取得了飞速发展,据中国红十字会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官方网站消息,截止到2013年2月28日中华骨髓库库容达到了1666267人,是世界上第三大骨髓库。

  成立专项基金

  救助贫困大学生白血病患者

  李晓林对白血病患者群体的关注一直没有中断过。2012年年初,李晓林捐资200万元设立了国内首个专门救助贫困大学生白血病患者群体的“思源骨髓基金”。

  当年10月22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内的无菌舱内,配型成功的造血干细胞缓缓输入了内蒙古大学大三学生王志鹏的体内,也将王志鹏从死亡拉向新生。王志鹏也是“思源骨髓基金”成立以来捐助的第二名贫困大学生。

  一个小时后,李晓林手机上收到了这则好消息。虽然身在北京东四环的海渔广场忙着工作,不过整个上午李晓林一直惦记着这位从未谋面的大学生,当时他笑着对记者说:“这是今天收到的最好消息,收到这个消息我就放心多了。”

  “思源骨髓基金”2012年年初成立后,井冈山大学学生刘琦成为首位获得该基金资助的患者。刘琦是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从小父母双亡,与姐姐、弟弟相依为命。刘琦在2012年2月份诊断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虽然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但因缺少巨额移植手术费用,休学治病的她,依然徘徊于生死边缘。

  消息传出后,井冈山大学师生、吉安县家乡村民纷纷捐款,姐弟们四处借钱,但那只是“杯水车薪”,虽然为刘琦解决了前期的治疗费用,但无法筹得继续治疗所需的几十万元移植费用和康复治疗费用。当时,一贫如洗的刘琦姐弟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刘琦为了不牵累亲人,多次提出放弃治疗。

  2012年7月,“思源骨髓基金” 与其家属、主治医师详细了解治疗和资金缺口情况后,决定资助其造血干细胞移植费用。刘琦于9月7日进入移植舱进行高剂量化疗,并于9月17日晚上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夕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

  李晓林多年来不仅数次出资救助白血病患者,而且一直随时关注他们的治疗情况。“我忙的时候、没法去现场的时候,就让我的助理和基金会的同事关注,并随时打电话、发短信向我汇报,有时间我一定会去看看他们。”

  从小受母亲影响

  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

  李晓林热衷公益,他说这是在年幼时就深深扎在自己骨子里的一个理念。“孩子的成长是和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尤其是言传身教。”

  李晓林小时候家住北京东四钱粮胡同内,父亲是一名高级技术人员,工资待遇相对较高,母亲就辞职在家照顾他们兄弟四人。

  “当时,基本每个家庭都是双职工,家里好几个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我妈妈就每次多做一些饭,让邻居家的孩子到家里来吃,或者干脆让我送一碗过去。那时候谁家都不富裕,粮食也不多,不过我妈总是说‘都是邻居,能帮就帮助’,所以我的发小经常来我们家吃饭。”李晓林至今记得一件事,一次邻居家的孩子发高烧,但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上班,是自己的妈妈背着那个孩子一路跑到了医院。邻居回来后感谢不已。母亲说:“没什么,谁还没有遇到麻烦的时候。”

  李晓林一直认为,母亲的言传身教对他的一生影响非常大。

  称贵州村民为自家人

  为尘土中奔跑的孩子流泪

  李晓林的慈善事业不仅局限于对白血病患者的帮助,也并不是从2002年才开始的。1996年,李晓林在北京为修缮文物重点保护古迹嵩祝寺捐资人民币550多万元;1996年5月,李晓林捐资50万元人民币,在北京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成立北京市第一所棋类专业学校——北京晓林棋校;1999年,李晓林为中国企业家教育基金捐款人民币50万元,当年还为北京外国语学校捐款人民币100万元设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李晓林还首先倡导在民建北京市委建立扶贫助学基金,并捐款人民币100万元,用来发展扶贫助学公益事业……

  在数十次捐赠中,让李晓林难忘的是2004年7月,李晓林向贵州毕节地区捐资20万元建立了林达思源小学,从此以后与当地结下了难解的情缘。“这些年来,我每年都去贵州黔西县扶贫。这是国家级贫困县,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在为学校捐款后,老师和孩子送我们离开,面包车开动后,学生们不顾扬起的尘土,追着车子喊谢谢。”李晓林坦言,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深受感动,我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很惭愧!”

  在林达思源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他就对孩子们说道:“在这里,你们就是我的孩子,是让黔西县摆脱贫困的希望,在学业上我会尽我的所能去帮助你们实现目标。”

  “我们后来发现,当地村民还在上山砍柴,这样又危险又不环保,而且费时,于是就投资为村民们建设了沼气池。由于是边远山区,当时村民喝水也成问题,他们都是在屋顶接雨水,沉淀后喝这个水,我看了很是难过,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李晓林将当地老百姓称为自家人,他说要让自家人生活得安逸。

  2007年,在他的呼吁下,民建中央发起成立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基金会以“思源工程”为基础,陆续启动实施了11个扶贫项目。作为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晓林在基金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慈善首先得有激情。”他说,他现在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慈善事业,集团的工作交给职业经理人。他说:“重点是选好总经理,开好董事会,我的总经理很能干的。”

  2008年,基金会刚成立一年,就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和地震灾害,基金会马上启动帮助灾区渡难关募捐行动,紧急募集了1.5亿元人民币的钱和物,以最快的速度发放到灾区。“地震以后,四川灾区没有手机电源,没法充电,打不出去电话。我们募集了500个太阳能充电器,通过空军空投下去,电源跟手机一对接就可以打电话,使地震灾区可以向中央报告情况,灾区通讯畅通了也能最有效地抗震救灾。地震后水也污染了,把矿泉水瓶扔下去容易碎,我们想办法用其他方式空投下去。还有被子,我们第一批运到灾区,比民政部还早了两天,最终创造了十个第一。”李晓林说,那次抗震救灾的经历,让他终生难忘。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大会上,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李晓林本人也获得国家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李晓林直言,“这是个特别的荣誉。”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李涛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北京青年报发表的文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