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慈善超市 向左?向右?

慈善超市 向左?向右?
2012年11月12日 10:48 新浪网

  从时间的维度上看,中国的慈善超市已经不能算是一个新生事物。2003年5月,国内第一家慈善超市在上海镇宁路开业,2004年5月,国家民政部签发了《关于在大中城市推广建立“慈善超市”的通知》。随着2013年的临近,慈善超市在中国的发展即将进入第10个年头。

  可是,曾遍地开花的国内慈善超市如今的境况却不太妙。北京的街头,记者走访的绝大多数慈善超市门可罗雀;在广州,部分慈善超市已经“退化”为民政部门的捐赠站点;而在中山市,过半慈善超市只有在星期一才开门。

  地方政府对慈善超市不可谓不用力,不少官办慈善超市坐拥“临街旺铺”,享有拨款,并且能时常获得当地政府、学校、企业等机构的捐赠和订单。拥有大量社会资源,却无法打开局面,官办的慈善超市怎么了?站在十年的关口,它们该何去何从?向左,向右?还是继续原地踏步?

  相比之下,一些由民间自办的慈善商店却呈现出向上生长的力量。它们散落于高校、农民工聚居区,虽然暂时还谈不上规模,但依托于所在社区,爱心、旧物资、善款却在此快速地流动起来。

皮村附近工友在同心互惠公益商店挑选衣物。南都见习记者 徐赫 摄皮村附近工友在同心互惠公益商店挑选衣物。南都见习记者 徐赫 摄

印象·慈善超市

  超市,superm arket,这个词汇总会让人想起琳琅满目的货物,川流不息的人流,但在国内的“慈善超市”里,这种“赶集”的情况一般不会出现,寻访者通常看到的是千奇百怪的经营方式。

  有的慈善超市设在僻静的街角,路人不留心很难发现。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社区慈善超市。它“藏”在一间没有楼牌地址的平房里,房屋上牌匾因为久经风沙而颜色灰暗,门口内侧摆放着慈善协会的捐款箱。目前,该“超市”已经不对外经营了,主要业务是发放物资、接受捐赠。

  有的慈善超市关着大门做生意,似乎并不在意是否有人光顾。比如,珠海市香洲区的慈善超市。经营者在门上贴了一张“购物请敲门”的告示,内有十余平方米的经营面积与为数不多的货品,每种商品有3个标价,一条纸巾的优惠价为14.5元,零售价为16元,爱心价为17元。

  有的慈善超市与多个政府机构“合署办公”,看上去也像一个政府办事机构。比如,广州市天河区员村慈善超市。它与慈善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等挤在一起。大堂正中,一张办公桌是慈善超市与养老服务站分界线,超市那一边,数个货架上摆着大米、被子、酱油、洗发露等日用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8000余家官办慈善超市,普遍商品稀少,门庭冷落。民间往往有疑问:这样的慈善超市,还算是“超市”么?

  “要么是不具备慈善功能的超市,要么是不具备超市功能的慈善。”中民慈善中心副主任刘佑平说出了他对国内“慈善超市”的印象。

  这可不是政策制定者的初衷。

  “不卖捐赠来的物品的慈善超市那不叫慈善超市。”前民政部慈善司司长王振耀当年亲手签署了推广慈善超市的《通知》,他说,当时原希望通过市场化运作,把捐赠的物资低价卖给有需要的人。“但是,绝大多数地方,都因为规模较小,经营缺乏标准的规范和活力,没有大的发展。”

  慈善超市前生

  慈善超市是个舶来品。

  1902年,美国慈善机构借助超市的运作方式,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慈善运作实体———“G oodW ill”,它以社会企业的方式运营,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销售市民们捐赠的旧物,并把赚得的钱用于资助弱势群体。后来,人们把这种接受捐赠,并把利润用于公益的商店成为“慈善超市”。

  这种经营模式在欧美很受欢迎,G oodW ill在37个国家中拥有会员,2003年,凭借其近2000家商店创造的销售收入,它还一跃进入了美国15家顶级折扣零售商的行列。

  也许是受到了大洋彼岸的启发,2003年5月,中国首家慈善超市出现在上海市镇宁路405弄里,这家“超市”兼具募捐、帮困、变现功能,店里的服装、文具、皮具、工艺品等捐赠物资,向市民公开出售,标价低于市价。同时,此处承担为当地贫困户发放物资,和接受市民捐赠的任务。

  与美国G oodW ill不同,上海市镇宁路的慈善超市依托于上海慈善基金会捐赠救助物资服务中心。当时,该捐赠中心所收到的捐物价值突破了4000万元,开设慈善超市,意在将一部分捐赠物资快速变现。

  这种将捐赠物变现的模式在当时一度受到质疑,时任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的马仲器解释说,仓库里的捐赠品要物尽其用,通过慈善超市,在变现的过程中实现两次助困。首先,低收入者买到了超低价必需品;同时,变现的钱又可有效帮助更困难的家庭。

  尽管也有争议,但慈善超市在进入中国后还是赢得了坊间的一片赞誉。在上海镇宁路的慈善超市初开之时,门庭若市,不少社会名流到场捐赠以表支持,当地媒体更是为之送上了“价廉物美爱心浓”的好评。

  2004年,国家民政部连续发出两个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立并积极推广面向社会困难群众的“慈善超市”。自那年起,慈善超市就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慈善超市是从民政部下属的捐赠中心发展起来的。”王振耀回忆道,“慈善超市卡原来就是捐赠中心的取货凭证。”

  对捐赠部门的依赖,为日后慈善超市的凋零埋下了伏笔。不少地方经历了“慈善超市遍地开花,随后次第凋零”的尴尬。比如山东济南,在最鼎盛的时候,市内慈善超市数量达到了36家,但如今仅剩15家,有21家先后被关闭。

  济南市慈善总会办公室副主任董广坤说,一开始,市民、企业的捐助热情都很高,所以建设的慈善超市数量也多。但随着社会捐助高潮逐渐退去,市民和企业的日常捐赠也从“管涌”转入“细水长流”的阶段。部分慈善超市随即遭遇捐助物品少、助困范围小等困难。

  是超市,还是捐赠点?

  “这里是让你献爱心的,不是帮助你的!”10月里的一天,北京西城区社区中心楼下的慈善超市的女收银员指着捐款箱,扯起嗓子冲着来访者大喊。

  这家“慈善超市”的商品种类、数量与北京其他地区的小型超市相差不大,但商品标价却高出市价10%—20%。一瓶500M L康师傅绿茶,在大型商业超市里的售价为2.5元,这家慈善超市却要卖3元。

  “我们是民政局的,会把你买东西的钱2%捐出去。”一位脾气较好的超市员工向南都记者解释超市的“慈善之道”。

  尽管占了个好地段,这家价贵的慈善超市的人气却不旺,在1个小时内只迎来了3位顾客,消费者对慈善超市的概念一无所知,买了一盒香烟的张大爷说:“可能老板名字叫慈善呢。”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