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让见义勇为者回归你我中间

让见义勇为者回归你我中间
2012年06月12日 10:00 中国青年报

  贺方  

  近年来,赖宁精神遭遇了不少尴尬。有评论认为,不应鼓励未成年人参与救火这样的危险行动。于是,有学校从墙上摘下了赖宁的画像。有人甚至质疑,赖宁的事迹有夸大的成分。对此,与赖宁熟识的老师、同学认为,赖宁精神不仅仅是见义勇为上山救火,还有他那种在同龄人中少有的品格,比如关注社会、关爱自然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的可贵精神。(《中国青年报》6月9日)

  作为一个在年幼时曾经被赖宁深深打动,并且立志要以赖宁为榜样的普通人,我非常能够理解赖宁生前的老师李昀志,在面对许多学校把赖宁画像请出教室的现实时,那种“深深感觉到一种沧桑和无奈”的心境。但是,理解归理解,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从情绪化的感伤中抽身,回归理性反思,认真分析一下赖宁精神淡出的内在逻辑。

  事实上,赖宁精神之所以遭遇从“请上神坛”到“请出教室”的尴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赖宁精神的解读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以至于赖宁精神被标签化和脸谱化了,甚至被简单地等同于少年见义勇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同赖宁生前的老师和同学的观点,赖宁精神更重要的是他的优秀品格,而见义勇为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记得当年我读赖宁事迹画册、赖宁日记时,最打动我的不是他牺牲时的“壮举”,而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对探险、地质知识的痴迷和执着。

  这恰恰是最值得反思之处,为什么一个鲜活的、就像生活在你我中间的少年,具有的那么多优秀品质,被很多人“选择性失明”地仅解读为少年见义勇为?是不是因为,在塑造赖宁形象、宣扬赖宁精神的过程中,过多地渲染了他在救火过程中的“英雄壮举”,而没有把更多的笔墨用在将赖宁还原为一个志向远大、天真活泼、真诚善良的男孩子,就像生活在你我中间一样的不少人?

  也就是说,赖宁精神应当是一种于平凡生活中体现出的不平凡,是那种即便没有最后的牺牲也称得上不平凡的精神。牺牲可以将这种不平凡映衬得更加不平凡,但并不应该成为否定这种精神的原因,或者说宣传这种精神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他的最后牺牲成就了他的不平凡,而是他在日常生活的不平凡,成就了他牺牲那一刻的更加崇高。无论是宣传者还是解读者,都不应该过分渲染其那一刻的“超然举动”,而应宣传他日常生活中平凡而又伟大的坚持。

  近期引起热议的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如果人们把所有的目光和宣传着力点都聚焦在他在牺牲前那一刻的壮举,那么吴斌就是一个比许多人高尚很多的“大英雄”,但是这样的英雄由于超出一般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只能无奈地走上“神坛”,享受着人们敬而远之的崇敬与膜拜,却缺少让公众效仿的示范效应。幸运的是,很多人从中挖掘出来他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关键时刻壮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把吴斌还原成为一个就生活在你我中间的“平民英雄”,正如有媒体评论的那样,“平凡职业坚守,成就不凡精神”。

  成为英雄,并不一定意味着牺牲、悲壮,甚至是清心寡欲到不食人间烟火。这样的英雄,固然值得赞叹和敬仰,但由于过于远离大家的生活而变得可望而不可及。事实上,很多的英雄都是从平凡的坚持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对于英雄的塑造和英雄精神的宣传,不应该过分地挖掘“英雄一刻”那甚至有悖人之常情的伟大与崇高,而应该将他们从神坛上请下来,请回到你我中间。只有当越来越多人的觉得从点滴做起,做最好的自己,那么谁都会了不起,都能会成为英雄,英雄的精神就会长存。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