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在苏丹的三十个日夜:苏丹的中国“神话”

在苏丹的三十个日夜:苏丹的中国“神话”
2011年05月11日 17:35 中国扶贫基金会

  苏丹,是华人最多的非洲国家。到底有多少人,虽然官方提供的数据是1.5万人,但是无论从官方还是非官方的进一步了解中,我们得知实际人数远不止这个数,而这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

  神话的缔造

  中国人在苏丹做一切在别的非洲国家所做的事情:开采石油,架桥梁,修公路,派遣医疗队,开私人医院,开餐馆,办农场,开超市……,几乎在各个领域都能看见中国人的身影。

  不仅如此,中国也在苏丹做了很多在别的国家不曾做的事情:在这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地方,几乎靠全进口的方式,建成了炼油能力达500万吨的喀土穆炼油厂,据说炼油厂三期工程即将上马,将使炼油能力达到1000万吨。这一工程使苏丹摆脱了“资源魔咒”的困境,即原油生产国却要从国外购买成品油的局面。这个被称为苏丹经济发动机的地方,由总统卫队亲自护卫,并在离炼厂五六公里的地方就开始设置严密防卫,里外三层。陪同的人笑称,这里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动机:如果这里被反政府武装攻占,那么北方政府的飞机、坦克等,就会失去油料供应,军队将陷入瘫痪。不管怎样,这种不仅采油而且炼油的合作模式,对中苏两国而言,都是一个巨大成功,并经常被各方称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以至其它非洲国家也争相要求引进。目前,乍得、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炼厂也正在建设当中。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在这个连一个水泥厂都没有的地方,同样以几乎全进口的方式,建成了尼罗河上最长的大坝——麦络维大坝。今年4月份,该大坝所有发电机组全部成功并网,其发电量不仅能满足苏丹国内需求,还能向周边国家提供电能。

  中国人还在这里建了若干电厂。在夜里,坐着飞机从首都喀土穆上空飞过的时候,飞机下的灯火阑珊、车水马龙,让你很难想象,这里就是言必称贫穷落后的非洲大地。 

  喀土穆炼油厂和麦络维大坝成为苏丹的标志性工程,巴希尔将其作为执政期间最瞩目的政绩之一,因而成了总统竞选海报的背景:一共四幅标准海报,其中两幅的背景就分别是这两个项目。大选期间,这些海报贴遍了苏丹的大街小巷。顺便提一下的是,在刚刚结束的大选中,巴希尔以绝对优势顺利连任。 

  可以说,在当前的中非关系中,中国人在一个非洲国家的深入程度和影响程度,从来没有像中苏之间体现的那样淋漓尽致。中国是在苏丹遭致美国全面制裁的时候向苏丹伸出援手的。在西方人看来,被其称之为不合法的政权,并不能影响中国人在其中的投资策略。相反,“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成为中国与西方抢夺非洲市场的最大优势之一。西方世界似乎是一门心思要给这些国家吹去民主的春风,但中国的策略似乎是,在帮助对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从1995年起,中苏开始在石油领域合作,目前苏丹已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资国,也是中国迄今为止海外投资最成功的国家。基于长期的成功合作,苏丹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已不仅在于双方的合作,更在于它关系到中国与整个非洲的政治经济战略合作。

  因此,国际社会认为,中国与苏丹是密不可分的盟友和伙伴。然而也正因如此,中国被认为对苏丹的各个问题都负有相当的责任,尤其是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政府为此承受了巨大压力。

  神话的寂寞

  围绕着巨大的石油产业,水电、信息等诸多工程也纷纷上马。众多的中国人来到苏丹,有的从事公司的管理工作,但更多的是工程的务工人员。由于人数如此众多,于是在苏丹也催生起一个专门为中国人提供服务的市场:苏丹人不怎么吃蔬菜也就不太生产蔬菜,中国人可受不了没有蔬菜吃,于是中国农场应运而生,规模大一些的农场甚至请了中国的农技工盖了专业的农业大棚,据说喀土穆甚至有发豆芽的专业户;中餐馆已没有什么稀奇,苏丹这样的穆斯林国家禁止唱歌跳舞这样的娱乐,但是中国人仍能聚在中餐馆里卡拉OK一把;大大小小的中国宾馆纷纷开张,主要接待中国人,住在这里和在国内差不多,基本不用考虑房间陈设和转换插头之类的麻烦事;中国超市的生意也蒸蒸日上,除了日常零售,还承接一些中国公司的后勤供应,业务相当庞大,在这个穆斯林国家,来这里买点中国特色的腊肉香肠也不是什么问题,除了要付出比国内高出好几倍的价格。与这些日常生活相比,喝酒是中国人在苏丹面临的最大问题。苏丹严格禁酒,根据法律,被抓到喝酒除了罚款还要面临鞭刑。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无酒不成席,因此中国人仍能通过各种渠道在喀土穆找到酒,除了价格高得离谱,最麻烦的是当地人知道中国人好酒,出动警察就能在中国餐馆之类的地方抓个正着,因此这成为当地餐馆经营的风险之一。

  和在其它国家一样,苏丹的基本生活用品市场被中国造牢牢占据。虽然由于阿拉伯商人的集体抵制,中国的零售商进入不了阿拉伯零售市场,但是市场上基本都是来自义乌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我们专为摄影工作聘请了一位当地的阿拉伯语翻译,这个翻译全身上下都穿着中国造。他告诉我们这些都很便宜,衬衣、牛仔裤、皮鞋都在15-20苏丹镑之间,合人民币约在50块钱左右。中国造如此普及,以至于有一次我在一个阿拉伯超市买一个牙刷,收银员热情的跟我热络,说:这是made in China!made in China!虽然后来我在包装背面明明看到made in Egypt的字样。

  至于其它相对高端一些的生活用品,例如电子产品和小汽车,看到的则多为日韩美品牌。我们曾经问过一个在喀土穆开电子产品公司的中国人,中国的电子产品在苏丹的市场占有率为多少?他反问说,你说的是中国品牌还是中国造?如果是中国造,则能达到70%以上,因为很多国外品牌都是在中国生产和组装再到苏丹的。但如果是中国品牌,则低得多,大概不过15%的样子。

  和世界上的其它国家没什么两样,对于这些东西,苏丹人还是比较认西方和日韩品牌。至于喀土穆市区满街跑的小车,我们满眼所见的就是“丰田”和“现代”了。翻译告诉我们,这些车便宜而且省油,质量也还行。甚至,虽然苏丹一直遭致美国的制裁,但是可口可乐的广告牌简直和在中国一样普及,甚至更加夺目。

  虽然传说中苏丹的中国人众多,但是我们在喀土穆的大街上很难见到中国人的身影,只有在中餐馆、中国超市才能经常见到他们。后来我知道,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很多中国人在苏丹喜欢宅着。他们不喜欢那里充斥灰土的空气,不喜欢在非洲的骄阳下走来走去,不喜欢喀土穆条件简陋的出租车,不喜欢和“狡猾”的出租司机打交道。中国人平时出门,一般只开自己的车,去中国人的超市采购,在中国人的餐馆聚餐,吃中国人种的蔬菜,在中国餐馆里唱中国特色的卡拉OK。 

  除了这些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市场,石油和大规模的水电工程也催生出一大批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建筑工程公司。这些公司一般只为中国的其它大型工程项目提供服务。所以,虽然是在国外作业,其实和在国内的业务模式基本一致,主要是在中国人圈子里结交来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个是苏丹本身工程业务不发达,第二个是因为,都说苏丹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太过自由闲散,与中国人的勤奋耐劳几乎格格不入,而语言交流也存在问题,大多数人只能进行最简单的工作沟通。 

  在苏丹的30天里,我认识了很多的中国人。在一个中国人的农场,我看到一位来自江苏的建筑师傅,当时他正在指挥一名黑人工人做房顶的防水试验。我爬上房顶跟他聊起来。他说,他来这里主要是管建筑方面的一些事情,这次是刚刚过来,如果好的话,他会至少在这里呆2-3年。似乎他对待遇很满意,尤其让他满意的是,他可以一年回家一次,不像其他工程上的工人,得两三年才能回去一次。在他的言语中,甚至流露出能为这样一位慷慨的老板工作而骄傲。看他上上下下地指挥苏丹工人干活,我非常惊讶,以为他会说阿拉伯语,结果他大手一挥,似乎在嘲笑我的大惊小怪,说,与他们一起工作不需要懂得他们的语言,只消知道水、水泥、水桶怎么说,其它的比划比划就行了!说到这里,他便向我秀了秀他新学的阿拉伯语,还煞有介事地跟两个苏丹工人比比划划,很快将一桶水从地面运上了房顶,“诺,”他说,“这样就可以”。

  这个农场由在苏丹的中国人中颇有名声的一个老板经营,同时,他在这里开了好几个旅店和饭馆,有时候大使馆宴请也会偶尔选择他的某个较大的饭店。但也道听途说,他的其它一些旅馆也做一些名声不太好的生意。不管怎样,他觉得在这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开车去农场的途中,经过大片没有道路的原野。他说,没有道路,没有交通标识的路是没有规则的路,所以可以随意驰骋,这正是他所喜欢的自由。在苏丹还有一件让他感到幸福的事情,那就是途中如果看到大鸟,他可以随便停下车,拿出车后座的小口径步枪来射击。一路上他总是一副见惯大风大浪和大世面的淡然若定的样子,而击中大鸟的那一刻,他流露出少有的兴奋。我想这一定来自某种特别的快感。他还喜欢钓鱼,据他说几乎每天都会开车到他的农场去钓鱼。农场,自由驰骋,打鸟,钓鱼,他告诉我们,他喜欢这样的“田园生活”。说出这个词的时候,我感觉他正深深地陶醉于他所追求的某种境界,那种他认为很多人都没有达到的“超然的生活态度”。 

  后来,我们又去了苏丹标志性的建筑——麦络维大坝。接我们去大坝的是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的一位老司机。说他老,不是年龄老,而是资历老,他是看着大坝成长的老一代大坝人。这个耗时将近8年的工程,几乎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工程上的人常常一两个年头才能回家一次,常年的离家在外,他成为众多婚姻破裂牺牲者中的一个。他像在讲一个别人的故事一样,用一种极轻松的口气说起他的妻子在被他人“照顾得很好”之后,面对他的愤怒,他的前丈母娘却声色俱厉地指责他对家庭的不负责任,而对这指责,他无可辩解。又因为他的儿子与他少得可怜的相处时间,仅能从自己母亲那里了解到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形象,所以儿子至今都对他拒之千里。但是他说,儿子仍是他生活的最大意义。 

  从喀土穆到大坝的车程需要五六个小时,这五六个小时里我们几乎了解了他的生平。后来我们知道,他几乎就是大坝的非官方宣传窗口,他向每一个来到大坝的客人津津乐道他的人生故事,以打发荒漠中漫长无聊的车程。而每一个来到大坝的陌生人,也的确总是能从他的故事里,管窥到中国人在苏丹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后来我们见到了麦络维大坝项目的负责人,又一次说到家庭话题时,这位项目经理略带伤感地说:大坝刚立项的时候他就来到这里,那时他的儿子刚刚出生,现在大坝建成了,他的儿子也8岁了,他知道大坝是如何一点点增高的,却不知道儿子一天天是怎样长大的。 

  绵延10公里的大坝截断了奔流千万年的尼罗河,看上去的确雄伟壮观。据说另一个围绕大坝的水利工程——即以大坝为起点,分别向南边和北边修建各200公里的水渠工程即将上马。这一计划若能完成,对苏丹社会结构带去的深远影响将不可估量。 

  一直以来,中国人似乎只需要凭借着让世界都为之惊叹的吃苦耐劳精神,用一贯的最快、成本最低(尤其是人工成本低)的优势,完成和正完成着一个又一个的工程和项目。一位喀土穆的朋友兴致勃勃地对我说到,苏丹现在就像国内改革开放初期,充满了机会,所以吸引来众多的中国人,其中有很多人是随着公司的外派来到苏丹,结果被苏丹的市场所吸引,干脆辞掉公职,在苏丹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创业历程。

  就这样,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奔赴这片非洲热土,创造了和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似乎只有中国人才能创造的神话。他们成年累月在异国他乡的骄阳下挥汗如雨,吃着常人不能吃的苦,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为自己和家庭创造了比在国内更好一些的经济收入和物质保障,同时也为苏丹带去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摄影:郭铁流、高铭;文章作者系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发展部徐凡,转载请联系作者)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