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第三届消贫奖感动奖候选人:沙拜次力

第三届消贫奖感动奖候选人:沙拜次力
2010年09月27日 16:40 中国扶贫基金会

  1977年,从西北民族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又主动返回甘南参与家乡建设伊始,命运就把他和扶贫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是一名有着30多年贫困地区工作经历的藏族领导干部,他注重学习,善于思考,用科学理论指导扶贫工作;他殚精竭虑,调查研究,不断探索和破解扶贫工作难题;他求真务实,攻坚破难,敢于向贫困重点地区挑战;他心系百姓,扶弱济困,以“民贫我愧” 的情怀投身扶贫事业……他就是甘肃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沙拜次力。

  注重学习  用科学理论指导扶贫工作

  沙拜次力同志曾担任过甘南州州、县、国有大型企业和省直部门主要领导职务,并有着在国家部委挂职锻炼等丰富的工作经历。他深深懂得,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握大局、统筹各方,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最重要的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学习并率先垂范,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学习,注重提高自身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们都说,这位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理论水平高、领导经验丰富,对每个重大问题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深入思考,看问题准,把握深透。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打开工作新局面。

  甘南州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广种薄收,天然草原又面临着退化。同时大骨节病、碘缺乏等地方性疾病发病率高。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牧民群众生活困难,贫困问题十分突出。在甘南工作期间,用他自己的话说,民族地区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快发展,遏制差距,用发展保稳定,用稳定促发展,这是实现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的基础和条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工作中他紧紧围绕减少贫困人口和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两大关键目标,以基础建设为突破口,提出并实施了“农牧优势互补”战略等一系列发展思路和多项措施,实现了农牧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4年,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办、农业部就曾对甘南州的“农牧优势互补”战略的实施专题调研,一致认为这一战略,反映了甘南藏区农牧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对青藏高原农区和牧区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对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缓解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具有战略意义。

  从民族地区这个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走上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要领导岗位,挑起带领全省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千斤重担,沙拜次力说,他深感使命光荣,但责任重大、压力巨大。甘肃贫困发生率居全国第一,贫困问题带有普遍性,扶贫工作带有全局性,脱贫目标带有战略性。省扶贫办主任岗位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岗位,不仅需要在贫困地区带领干部群众开展扶贫攻坚的丰富阅历,还应具备相应知识基础和站在全国、全省大局中谋划扶贫开发战略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驾驭全省扶贫工作大局。在全省扶贫办主任会议及扶贫政策研讨等会上,他多次要求,各级扶贫干部一定要增强政治敏感性,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贫困地区发展问题,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扶贫开发事业在贫困地区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扶贫工作形势发生着重大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各级扶贫工作者要善于应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策,把工作的原则性同灵活性结合起来,始终做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扶贫人。他善于在工作中抓住体制、机制上的主要问题,加强学习与研究。他认真学习研究30年来扶贫开发创造的经验,能够在继承中加以创新;他善于借鉴其他省份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我所用,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本省的思路和举措;他更注重带头深入贫困乡村,向基层学习,理清思路,把贫困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贫困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贫困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经常强调要把扶贫工作做到贫困百姓的心坎上去。

  深入调研 不断探索和破解工作中的难题

  面对每一次工作岗位的调整和工作环境及对象的变化,他工作的第一步总是从调查研究开始。沙拜次力在到省扶贫办上任的第一周就前往国务院扶贫办报到汇报,并到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了解国家层面对甘肃省扶贫工作的指导思路和工作要求。回来后,他即扑下身子,带领有关业务处室负责人下基层,搞调研,熟悉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情况。很快他的足迹就遍及了全省14个市州68个财政扶贫资金覆盖的扶贫工作重点县及重点乡镇,组织开展全省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特困片带扶贫难点攻坚、“5.12”地震灾害对扶贫工作影响、移民区特困移民扶贫、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特殊类型扶贫开发等专项调研活动,他也因之迅速熟悉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情况,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论思考。

  沙拜次力在一个场合曾以“大敌当前”来比喻甘肃农村的贫困问题。他说,从全省来看,扶贫工作的“六大矛盾”同时存在,即整体水平亟待提升与“难点”攻坚任务同时存在;贫困人口分布“小集中”与大分散同时存在;贫困人口数量庞大与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同时存在;产业化扶贫路子基本趟出与增收“主打”产业尚不稳定现象同时存在;高收入与低收入,贫困村与富裕户,富裕村与贫困户交织交叉现象同时存在;投入不足与自身配套能力弱等同时存在。归结为一句话,贫困地区同时面临着消除贫困与建设新农村的双重任务,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为此,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他总结提出了全省扶贫工作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的有效衔接,努力推动扶贫工作思路、机制、管理三个创新,始终做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与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与基础设施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与城乡金融体制改革、农村信用建设、与贫困村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与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与充分调动社会帮扶力量、与村组发展机制创新和村风文明建设等十个结合,高度重视扶贫机制创新试点、特殊类型区扶贫难点攻坚、抓住“国债”机遇,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条件建设和灾后重建工作、科技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项目资金和投入绩效管理六个重点,到2020年实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即“坚持一个方针,重视一个有效衔接,推动三个创新,做到十个结合,落实六个重点,实现一个目标”的扶贫工作思路,在全省扶贫系统起到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重点,坚定决心、信心的作用。

  多年在贫困地区担任党政领导的实践积累,使他深悟:贫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扶贫措施必然涉及农林牧、水电路、文教卫等多方面。只靠扶贫部门一家取得减贫成效将是困难的。应当跳出扶贫看扶贫,站在全局谋扶贫。要在全省工作的大局中,认识扶贫工作,把握扶贫工作,部署扶贫工作,推进扶贫工作。同时,他注重扶贫机制创新。在坚持甘肃首创的扶贫整村推进模式的基础上,他勇于借鉴吸收,积极倡导区域推进、连片开发扶贫模式,倡导到户扶贫新机制新方式;围绕农民增收“六大”行动,进一步推动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林果、瓜菜等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作为产业扶贫思路;围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推广工作,进一步探索了扶贫制度创新和完善;围绕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加大了以“两后生”和“陇原妹” 培训为主的智力扶贫力度;围绕贫困地区灾后重建,探索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相结合的灾后扶贫思路;围绕依法行政,提出了制定《甘肃省扶贫开发条例》,进一步确立扶贫工作法律地位的思路。他还高度重视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坚持制度管理,有效地防止扶贫项目资金挪用、挤占等现象的发生。

  新的思路,引来了新的变化。在这一系列新思路指导下,整村推进项目让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扶贫产业开发催生了“一村一品”等特色增收产业,“两后生”品牌鼓起来了贫困农民的钱带子,连片开发实现了贫困村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社会帮扶整合了各方力量,扶贫龙头企业带动了贫困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全省51个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分别为6%、7%、16%、12.94%,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年年有增长,家境年年有变化。

  全省扶贫系统的干部群众反映,从甘肃扶贫工作的难点入手,实施扶贫开发的思路,更加符合当前甘肃农村扶贫工作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010年,是“十一五”扶贫开发即将收官和科学谋划“十二五”扶贫工作的关键一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加快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加大支持力度,推进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等提出了新要求。对此,他再次做出了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的部署。一是组织各市州开展对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甘肃省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来的扶贫开发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并就《纲要》实施以来我省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现阶段贫困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扶贫规划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认真讨论、广泛征求意见。二是结合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推广和贫困人口的重新识别,为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提供第一手材料。三是要求相关业务部门开展扶贫工作重点县动态管理、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试点、贫困程度最深集中连片地区综合治理以及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技能教育补贴等政策项目的调研,

  这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将为甘肃省未来5-10年扶贫《纲要》和“十二五”扶贫规划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这将是一幅前景美好的蓝图,是一个让人鼓舞的好开端。它预示着,未来甘肃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事业必定揭开新的一页,铸就新的辉煌!

  求真务实 瞄准特困区域攻坚破难

  不同层级和区域的工作经历,培养了沙拜次力同志具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中央政策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能力,以及对重大问题的敏锐性和把握能力。抓主抓重,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是沙拜次力最显著的工作特点。他认为,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当前和今后,甘肃省扶贫工作的最大难点,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中部极干早区和南部石山区、高寒阴湿区、边(偏)远山(林)区等,每年全省农村发生的自然灾害几乎也都集中在这些地区,扶贫工作对象的80%以上也集中在这些地区,这“六大类型区域”的扶贫工作成本高,是全省扶贫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做好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分类指导,就牵住了甘肃扶贫工作的“牛鼻子”,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他的这一认识突破了多年传统扶贫“普惠”的思维方式,并对国务院加快甘肃发展政策研究调研组对甘肃有关扶贫思路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务院的专题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指出:甘肃民族地区、高寒阴湿地区、中部干旱地区、革命老区,分布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秦巴山区、干旱片带,基本反映了甘肃贫困地区的全貌。从总体上看,甘肃贫困成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找到了解决甘肃贫困问题的路子和办法,也就找到了解决全国贫困问题的路子和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甘肃贫困问题也就加快了解决全国贫困问题的进程,甘肃解决贫困问题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到2020年全国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目标的实现。这些建议通过调研组的报告,成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中,将我省“两州两市”和革命老区定位为我省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的基本依据。《若干意见》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甘肃战略重点之一,“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并“要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敢于在致贫因素复杂、工作难度大、困难多的难点重点区域攻克难题、突破瓶颈。他提出采取“普惠与特惠”结合,以特殊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他亲自调研提出针对特困片带实施各类专项攻坚举措的建议,以突出推进特困片带扶贫难点攻坚。 2009年以来,省扶贫办党组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实施特殊政策加大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力度的意见》和《关于加大庆阳革命老区扶贫攻坚力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河西特困移民扶持工作力度的意见》等专项措施。国务院办公厅《若干意见》出台后,他立足全省大局,进一步调整思路,将“两州两市一区”作为全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结合国务院扶贫办西藏四省藏区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精神,及时研究调整全省藏区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方案。

  他有多年藏区工作的经验,他深知在藏区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实行科学扶贫。他认为,藏区自然环境特殊、思想观念特殊、民族心理特殊,生产方式特殊。而现行的扶贫开发理念与藏区发展的特殊需求有些方面还有距离,还需在我们从藏区实际出发,遵从自然规律、市场规律、文化心理,充分调动农牧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藏区优势资源,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资源开发利用中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沙拜次力同志认为,甘肃贫困地区经济基本是典型的资源开发型和投入带动型经济,加快发展必须靠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因此,积极向各方争取资金,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是关键。他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向国务院扶贫办和有关部委及国家对口帮扶单位汇报衔接工作,争取各方面对甘肃贫困地区发展给予最大的支持。

  他多次深入农区、牧区、藏区州县指导扶贫开发工作。他深入河西移民安置区和甘肃受灾群众外省安置点调研特困移民扶贫,现场办公解决建设项目资金整合问题。在他倾力努力下,甘肃扶贫工作的重点、难点片带开始破“冰”。民族地区特困片带扶贫工作得到启动;庆阳革命老区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各项扶贫政策及时落实。2009年,河西特困移民11个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522元,较上年增加138元,增长10%。

  心系民生  甘做贫困群众的仆人

  沙拜次力真诚地说:在其位,谋其政,坐在省扶贫办主任的位置上,我要做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认识新时期扶贫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爱民、亲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民贫我愧”之心,面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他在到省扶贫办履职后,第一次全体干部大会上提出要求,作为扶贫干部,深入贫困群众、密切联系贫困百姓,不仅是态度问题、感情问题,其实质是为百姓服务的政治立场问题。绝不能认为扶贫岗位是一个官岗位。扶贫工作就是为贫困地区服务的工作,扶贫干部就是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服务的公仆。因此,他要求从省办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工作理念,为广大贫困百姓尽早脱贫致富做好服务。只有树立“民贫我愧”的理念,才能服务好基层,服务好人民群众。扶贫干部只有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才能拉近与贫困群众的距离,才能感悟群众的困难,才能理解群众的需求,才能制定出更加切合群众需要的政策。

  今天,“民贫我愧”已成为扶贫人的理念,成为全省扶贫系统干部职工的座右铭。

  沙拜次力从小深受藏文化熏陶和党的教育培养,使得他拥有了一颗比别人更丰富、更诚挚、更纯净、更无私、更宽广的心灵。如果说赤子之情是他成熟起步的动因,那么大爱无疆则是他矢志不移、至臻至善的人生追求。

  在三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中,他经常把左邻右舍孤苦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请医送药,抽空看望,十年不移。他以心交心,与结对帮扶户甚至建立了亲友般的关系,每遇重要节日或红白喜事,必亲自前往。他多次探望流落在家乡的老红军肖光胜等老人,看望林场贫困职工和离退休职工,为他们排忧解难。“5.12”大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赴陇南、甘南灾区,果断作出调整扶贫项目计划,一切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为重点的决策。青海玉树地震后,他立即组织省扶贫办机关干部开展募捐活动,向灾区发出慰问电,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大爱至情。

  “8.8”甘南舟曲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和“8.12”陇南、天水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他迅速组织省扶贫办干部职工调查贫困村灾情和救灾需求,运送方便面等救灾物资,并深入灾区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调研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他是少数民族干部,他不仅精通本民族语言文字,还具有较深厚的汉文化底蕴,一口纯正流利的普通话省内外同行赞叹不已,他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被人们信任和爱戴。

  同事们说,在党性面前他是一位坚持原则,恪尽职守,廉洁自律的耿耿汉子。工作中他是一位作风民主,思想活跃,为人谦和、办事干练,勤于学习的学者型领导。工作之余他擅长书法、读书、打乒乓球等活动,生活情趣丰富,是一位儒雅的良师益友;

  贫困群众说,他是一个有情有义、体恤百姓的人;企业家说,他是一个开拓创新,敢于担当的人;活佛说,他是一个淡定从容,有悲悯情怀的人……

  在三十多年工作生涯中,沙拜次力以“民贫我愧”之心,积极投身人类消除贫困的伟大事业,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和领导干部的坚韧,谱写了一曲曲响彻陇原山川的扶贫乐章,并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继续叙写新的时代华章。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