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有偿志愿者:是对道德的背离吗

有偿志愿者:是对道德的背离吗
2009年03月10日 11:19 解放日报

  人们总是觉得掺杂私利就是对志愿者活动的背离,其实利益与道德并非“有你就没我”。无私奉献,只是志愿者诸多价值取向中的一种,当然也是人们最希望的一种。但我们实在不必以所谓的“高标准”来“绑架”志愿者。与其用道德说三道四,不如先脚踏实地,从造福社会的事情开始做起。

  志愿者队伍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自然值得欣喜。然而近日,一些激励措施却引发了一场口水之争。比如有地方规定高校录取时将志愿者经历作为参考,有的打算把“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志愿者”写进地方性法规。甚至,随着全球志愿者活动日渐多样,给予一定费用补助的“有偿志愿者”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不管名义如何响亮,从内心来说,志愿服务有所图报已成不争的事实。人们不免为此忧心:一贯提倡自愿、无偿、奉献精神的志愿服务是否会变味?它究竟能不能有偿?

  拨开迷雾,不妨追根溯源,先看看志愿者究竟是怎么来的。作为舶来品,它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彼时,随着初步工业化,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难题,失望、不满情绪与日俱增。于是在通信技术、文明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公众开始有能力团结起来自己解决问题。1994年美国的志愿者教科书上写道,将近52%以上的公民都是志愿者。队伍如此之大,管理和规范方面由此诞生了两本教科书堪称经典,并一版再版。一本是《志愿者手册》,它明确提出几项忠告。比如:不能利用活动谋取个人利益,不要有抽时间才做的临时态度,与组织签订协议形成法律关系等。另一本则是给组织者看的《领导技巧》,重点强调财经能力,甚至建议聘请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董事会定期关注项目实行度,等等。

  说到这里,一些隐含问题其实已经明了。如此严格的项目管理、法律约束也就意味着,即使在志愿者发源地美国,人们参加的动机也是不完美的。有的是为了履行基督徒责任,有的是为了兴趣爱好,有的是为拓展人脉,为找工作积累经验,当然也不乏渴望为社会贡献的人。对此,志愿组织不会苛刻到动机不纯就把人拒之门外。恰恰相反,它们反而善于利用人们的不同动机,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活动。比如“退休老志愿者计划”,针对70岁以上的健康老人,说服他们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家里,不如去休闲中心贡献余热,同时也丰富了老年生活。这不是单向的施舍,而是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如果说,志愿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人、帮助社会,那么帮助对象中,又何尝没有志愿者自身呢?无论参加的初始是为了什么,在活动过程中,慢慢锻炼心智,助人也是助己。不少慈善活动的目的,本来就不光为了帮助弱小,同时也是为了培育志愿者群体。这就是现代社会的高明之处:不必坐等少数个人有了高尚觉悟后才去做什么,而是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抛下诱饵,先把大众组织起来,在服务的过程中育人于无形。所以,从全球来看,企业捐款减税也好、优先录用志愿者也罢,一系列“优惠”总是层出不穷。如美国《全国与服务社区法案》规定,做满1400小时的青年义工,政府将提供4725美元的奖学金。这是公益活动蓬勃开展了一个世纪后的新变化。

  归根究底,人类历史到了今天,破除愚昧,理性觉醒后,有一点已看得较为清楚:社会不可能全部由道德圣人们组成,与其等着圣人们突发善心,不如尊重大众合理的私心,让这些自发动机,汇聚成一股无形的社会效应,最终实现道德上的善。所以能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还会写《道德情操论》;所以200多年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说,单凭良好愿望、只为他利,不足以扩展为社会秩序,合理追求自利的过程中达到他利,才有可能推广为全社会的秩序。当下有些舆论把经济学当作利润最大化的工具,与道德对立起来,其实恰恰忘了市场经济的原初意义:在经济学鼻祖们那里,肯定私利、肯定个人对利润的自发追求,最终目的是为了以经济手法,让社会整体效应上的善真正可行。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