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泡餐具解禁之争:利大还是弊大?

发泡餐具解禁之争:利大还是弊大?
2013年04月11日 10:27 中国环境报

 编者按

  1999年初,原国家经贸委颁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要求禁产、禁用一次性发泡餐具,限期淘汰。这一法规在行内被称为“6号令”或“禁白令”。

  今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局部调整,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这意味着,被禁14年之久的一次性发泡餐具获得“解禁”。

  但事实上,解禁十几年间,一次性发泡餐具的地下生产和公开使用从未停止过,那么,解禁发泡餐具会不造成“白色污染合法回归”的局面?目前技术是否能做到对环境、人体无害?生产“解禁”了,后续使用、回收环节是否能够得到保障?一系列问题有待厘清,固废刊特刊登系列报道,关注发泡餐具解禁引发的相关问题。

  也许大家还能依稀记得,十几年前铁道两旁触目惊心的“白色长龙”。由于重量轻、体积大、降解难,发泡餐具被随意丢弃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

  为何“禁而不止”?
  成本优势明显,颇受市场青睐

  1999年1月,原经贸委发布6号令,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在全国范围内淘汰因环境污染严重而被列为落后产品的发泡塑料餐具,推广使用易回收、易处置或易降解的环保类型产品。

  据介绍,发泡餐具原料是聚苯乙烯(简称PS),聚苯乙烯是苯乙烯的均聚物,一种热塑性树脂。聚苯乙烯的化学稳定性比较差,可以被多种有机溶剂(如芳烃、卤代烃等)溶解,会被强酸强碱腐蚀,不抗油脂,在受到紫外光照射后易变色,在自然界不易自然降解。

  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技术协作委员会委员杨惠娣介绍,聚苯乙烯主要是从石油中提炼得来。中国在1985年从日本引进了发泡餐具的加工生产线。1986年,发泡餐具开始在铁路上使用,当时车窗不封闭,也没有袋装收集,废弃的餐盒严重破坏铁路沿线生态和景观。1995年,在铁路站、车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时,发泡餐具漂浮至葛洲坝,引起发电机组故障,直接导致了“6号令”(也被称为“禁白令”)的出台。

  一纸“禁白令”执行了14年。其中,2005年和2011年,国家发改委曾两次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但发泡餐盒依然在淘汰产品之列。

  但是,“禁白令”并没有能够完全禁止发泡餐具的身影。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发泡餐具仍“禁而不止”。

  国务院原全国包装改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沛生向记者提供了两份调查资料。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一次性餐具(含餐盒、面碗、杯、盘)年销售量达到280亿只以上,其中,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为86亿只,而各种环保餐盒年销售量为34亿只。根据2008年调查报告,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发泡餐盒市场销售量达到106亿只以上,占一次性餐具用量的76%,较2005年又增长了23%。

  杨惠娣认为,一次性发泡餐具受市场青睐有赖于它的成本优势。“它的市场价不足0.1元,而聚丙烯餐盒一般是0.5元左右,生物降解餐盒价格一般在0.15元~0.3元。”

  解禁是为节约资源?
  发改委有5点理由,但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低端聚苯乙烯生产转移到中国来

  如今,一纸解禁令,让已经被禁用超过14年的发泡餐具再次获得“合法身份”。对此,国家发改委的解释是:一是发泡塑料餐具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二是使用后可以回收再利用;三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四是可以节约石油资源;五是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发改委的解释更多是站在资源能源角度,但业界对是否应该解禁仍争论不休。

  制作发泡餐具通常是将聚苯乙烯塑料粒与作为发泡剂的碳氢化合物一起加热,在发泡剂的作用下,塑料粒变得柔软,同时体积膨胀可达40倍。膨胀后的聚苯乙烯塑料经冷却再次加热,并使用模具塑形,就成为包装盒、杯子等发泡塑料产品。因为气体占据其体积的98%,一个发泡聚苯乙烯制品的重量比同样大小普通聚苯乙烯制品轻30倍,用料成本也大大降低。

  “一个发泡餐盒只需要4克~5克聚苯乙烯,而用聚丙烯(PP)做餐盒则需要约20克材料。所以使用发泡餐具可以节约石油资源。”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占峰介绍说,解禁后每年只需要不超过10万吨的聚苯乙烯原料就可以生产200多亿只发泡餐具,满足全国一次性餐具的需求量,而这只是全国每年聚苯乙烯消费量的1/50。根据马占峰提供的一份不完全统计的数据,2012年,国内聚苯乙烯消费量天约500万吨。

  “聚苯乙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作为食品包装材料也是被允许的。”马占峰表示,发泡餐具的原料来源并不特殊。聚苯乙烯常被用来制作泡沫塑料制品,还可以和其他橡胶类型高分子材料共聚生成各种不同力学性能的产品,主要分为通用型聚苯乙烯树脂(GPPS)、耐冲击型聚苯乙烯树脂、发泡聚苯乙烯树脂(EPS)等几个种类。“冰箱里的透明托盘、抽屉,家电包装箱里的缓冲泡沫都是聚苯乙烯制作的。”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聚苯乙烯进口国,主要进口地区为台湾、香港地区和韩国、新加坡。

  早在2010年,专门从事能源、石油、石化和化工行业经济和技术信息调研和传播工作的专家钱伯章分析认为,我国聚苯乙烯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一般,高端聚苯乙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国产聚苯乙烯只能用于低档产品。他预言,一旦国家发改委将一次性塑料发泡餐具从淘汰落后产品目录中删除,聚苯乙烯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尤其是近年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三井化学、住友化学、三菱化学、德国巴斯夫、陶氏公司等化工巨头由于受到需求与成本两方面压力,逐步减少、关闭或撤出了聚苯乙烯的生产。

  马占峰对这一情况的解释是,欧美日本化工巨头减少聚苯乙烯产量或转产主要是出于商业因素考虑。但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选择附加价值比较高的聚苯乙烯产品生产,例如贴合、淋膜、彩印、抗氧化、耐高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于是,附加价值低的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订单大都转移到中国来。中国塑料加工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年出口量约为6000吨(十多亿只左右),主要出口地区为美国、加拿大、埃及、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长期生产、出口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台资企业斯维德尔通豪塑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丞威表示,由于具有节约资源的特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香港、澳门都是被允许使用的产品。随着国外发泡餐具需求量逐年上升,广东省惠州、汕头、东莞、湛江等地又出现了很多大型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年产量猛增20亿只以上。2010年,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又有大量企业上马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解禁有利还是有害环保?
  正反两方各执一词,回收谈何容易,价格低了,质量如何保障?

  当前,业界对发泡餐具解禁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形成了观点鲜明的两派。

  在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包装专业委员会、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包装制品委员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循环经济分会(筹)联合召开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产业政策调整通气会上,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理事长钱桂敬表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性价比高、可以回收再利用,能生产多种再生产品,按生命周期评价属于典型的绿色环保产品,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回收后再加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画框、相框、建筑保温材料、办公用具等多种产品。

  针对发泡餐具会损害臭氧层、产生二恶英等污染环境的质疑,钱桂敬反驳说,目前我国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生产过程中,早就使用丁烷替代氟利昂(CFCs)作为发泡剂,因此不存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工艺破坏大气臭氧层的问题。此外,他列举了日本、美国、荷兰等国研究机构测试结果,证实聚苯乙烯没有有些媒体所说的环境荷尔蒙,全球很多国家仍在继续大量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针对发泡餐具“有毒”的观点,中塑协常务副理事长曹俭岑表示,关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65℃以上使用会释放出苯乙烯单体的问题毫无科学根据,因其解聚温度需高达280℃以上,软化温度也需110℃~120℃。

  “发泡餐具是否会产生环境污染,关键在于人的管理。”杨惠娣认为:“最后解决铁路沿线污染的是袋装垃圾和全封闭车厢等措施。所以,造成白色污染的是人,是管理;解决并保证不形成白色污染的同样是人,是管理。正因如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一次性PS发泡餐具的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形成一条包括树脂供应、餐盒生产、消费、回收、再生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却对发泡餐盒的回收体系能否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表示担忧:“发泡餐具的另一大危害是不可降解,造成白色污染。”对于国家发改委所说的建立发泡餐具的回收利用体系,董金狮认为操作难度大,回收系统需要长时间的建设完善,而在尚未建立回收体系的时候就解禁,显然操之过急。“现在连回收的主管部门还没确定”,他说,配套的财政投入、运输体系、处理系统、教育宣传也没有到位,即便是要放开,也应先设立试点尝试。此外,回收技术也是一大难题。“若填埋处理,会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若焚烧处理,会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董金狮告诉记者,发泡餐具含油多不易清洗,废水处理困难,二次污染十分严重。考虑到发泡餐具的这种特性,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曾指出:“这种材料可以对人类健康、野生动物、水生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除了发泡餐具本身的安全性,董金狮还对发泡餐具没有配套的生产标准、准入条件表示担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销售价格来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发泡餐具不到一毛钱,在广东、江浙一带市场上的发泡餐盒的售价更为便宜,只有几分钱。从成本来看,目前发泡餐具的主要材质聚苯乙烯原料价格为每吨1.3万元,以一个发泡餐盒重5克为例计算,原料成本是7分钱,加工、储运等环节分摊的费用最起码要3分钱,再加上水、电、人工等其他成本,一个正规原料加工出来的餐盒至少售价要在一毛二分钱以上。”

  “如果真卖7分钱一个,还不够成本。如果卖一毛钱以下还能保证获利的话,唯一能解释得通的理由就是企业使用的原料根本不是食品级的聚苯乙烯原料,而是毫无安全性可言的废料。这种外购废料价格每吨仅8000元左右,与正规原料价格相差悬殊。”董金狮指出,特别是由于目前发泡餐具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一些发泡餐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入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等有毒有害物质;有的还使用严禁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用的荧光增白剂。“由于没有标准,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在盲目生产。现在要恢复,关键是要确立标准。到底发泡餐盒要执行什么样的标准,具备安全保证的企业才能生产。”

    中国环境报记者文雯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