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如何应对?

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如何应对?
2012年04月19日 10:22 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秀凤

  作为污染物排放大户,电力行业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煤价大幅上涨造成火电企业业务亏损,另一方面,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已经开始实施,要求火电企业提高自身环保设施的运行效率。两难之中,火电企业如何完成约束性指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新标准对火电企业的环境服务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可否实现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最新技术进展情况如何?环保企业将怎样满足电力企业的现实环保需求?

  解读规划,倾听企业声音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显著减少,其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和10%。以此为核心,环境保护部确定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目标,以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走上“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为配合环境保护部的中心工作,解读、落实《规划》,并征求来自企业一线的意见、建议,中国环境报社拟于5月上旬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电力行业企业负责人环境论坛暨燃煤烟气污染控制技术研讨会”。会议将邀请环境保护部相关负责人及业内专家,解读相关政策,听取来自行业协会及重点企业的意见建议,反馈行业声音。同时,会议将组织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燃煤烟气污染物治理新产品新技术,现场考察相关烟气除尘及脱硫脱硝等大气污染防治前沿技术设备,为电力行业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新标准要求企业做出哪些改变?

  今年1月1日起,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开始实施。这一标准总体上收紧了污染物排放限值,提高了新建机组和现有机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控制要求,还增设了汞的排放限值。在一些报道中,这被成为“世界上最严格的火电排放标准”。在电力企业看来,这一标准要求太严格了,要达标存在技术难题、资金压力等。

  面对刚性减排任务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火电企业在环保工作方面,需要做出怎样的调整?以脱硫为例,新标准要求新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限值为100mg/m3(高硫煤地区为200mg/m3),现有电厂改造执行200mg/m3(高硫煤地区执行400mg/m3),重点地区燃煤电厂执行50mg/m3。业内专家认为,这将对烟气脱硫市场及工艺技术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引领作用,满足更严格排放标准要求、具有更稳定高效的脱硫效率、脱硫副产物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技术工艺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并将得到更多的工程应用。

  龙头企业如何把握市场机会?

  春江水暖鸭先知。新标准的实施带来了环保改造的刚性需求,很多从事脱硫、脱硝、除尘的环保企业已经看到了其中的市场机会。

  4月7日,龙净环保发布2011年年报,对于公司发展机遇做出了这样的分析:新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从2012年1月开始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明确提出PM2.5的监测数据发布与污染物控制要求,这些都将从根本上提高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要求,从而推动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等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为公司的相关产业带来商机。

  龙净环保认为,排放标准提高不仅将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也提升了技术要求的门槛,有利于行业优胜劣汰。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标准的提高,其最大意义在于已投运未达标产品的改造市场在未来几年将逐步释放,这将是一个较大的存量市场。“十二五”期间,所有30万千瓦以上机组都要安装脱硝装置,沿海发达地区日产2000吨以上的的水泥厂干法窑也将全部进行脱硝治理。目前已安装脱硝装置的火电机组约占全部火电装机10%左右,预计“十二五”期间脱硝市场潜力较大。

  另据了解,龙净环保一直坚持走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道路,按照“市场的需求,就是研发的方向;产品的问题,就是技术攻关的课题”的总要求,着力研发现有产品提效、节能、降耗的新技术,着力研发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2011年,公司在电除尘、电袋除尘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国内龙头地位,除尘海外市场先后拿下越南、老挝、柬埔寨等项目。脱硫业务拓展西进战略获得成功,取得一批富煤缺水地区火电大机组以及钢铁烧结脱硫合同。脱硝市场顺利切入,已成功抢占火电脱硝市场先机,水泥行业脱硝也在国内实现率先突破。

  此次研讨会上,龙净环保将介绍其燃煤烟气PM2.5控制技术与装备,展示其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研究方面的成果以及燃煤电厂除尘脱硫提效节能、改造技术等。与会者还有机会走进龙净环保,深入了解这家企业多年来潜心环保产业和技术研发的情况。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