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汶川灾区重建如何拓展环境新思路?

汶川灾区重建如何拓展环境新思路?
2011年05月12日 10:21 中国环境报

  编者按

  汶川地震过去整整3年了。当年的苦痛渐渐淡去,经过灾后重建,灾区获得了新生。

  在地震灾区重建过程中,涌现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案例。其中,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开展的环境示范分项目就是其中一例。这个项目不但创新了村级环境管理技术,还拓展了农村环保新思路。现特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就是灾后重建。

  如何将村民在重建和发展生计等活动中引发的各类环境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强度降低到可接受程度,最大限度地阻止环境脆弱性引发的二次灾害对贫困村发展生计的影响,是贫困村灾后重建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在灾区重建中,如果处理不当,就很有可能造成人畜粪便直排河流,生活垃圾随处乱丢,严重影响饮用水安全和村民身体健康。

  ■充分了解村情

  □注重村民参与

  地震发生后,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积极寻求国际赠款支持,开发了一系列灾后紧急援建国际合作项目,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合作开展的“中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暨风险管理计划环境示范分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项目赠款资金不足40万美元,却要求覆盖20个国家级贫困的自然村,项目赠款支持与项目覆盖面和项目要求不平衡。”项目主任说,“但贫困村灾后农村环保示范点能实实在在地为灾区村民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是探索我国农村环保新道路的一次有益尝试。贫困村的环境问题如果能在较少投资的前提下得到解决,这个项目就可以为“十二五”期间农村环保工作做出些许贡献。”

  项目邀请川陕甘3省环保厅推荐当地具备丰富环境工程建设经验的机构和熟悉当地环境特点的农村环保专家,项目办统一组织协调3个省、20个示范村开展项目建设。成立了由国内知名专家和地方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小组,负责审核把关工程选址、设计、预算、施工和运行的所有技术问题。

  20个国家级贫困自然村落散布于四川、陕西、甘肃3省的崇山峻岭之间,交通极其不便。项目专家多次带队实地考察示范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20个示范村跑了至少3遍,详细调研和识别当地环境风险,指导村民共同开展参与式需求评估和参与式环境脆弱性分析,监督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检查设施后续运行情况。项目注重在设计时邀请村民参与,在建设时开展以工代赈,在运行时强调村民自治。

  ■工程各有特色

  □符合当地实际

  两年多来,示范村工程建设和活动开展得各具特色,且因地制宜。比如,陕西省骆家嘴村环境优先行动包括沼气能源工程、生活垃圾收集体系建设和环境宣传教育3部分;甘肃省肖家坝村集中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收集体系建设。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是典型的喀斯特熔岩地貌,天然的陷坑和洞穴本该是当地吸引游客的亮点,却成了村民垃圾丢弃处。长期产生的垃圾渗滤液严重威胁着当地饮用水安全,随处可见的垃圾也破坏了当地环境风貌、影响了农家乐经济的发展。针对石椅村环境风险和村民需求,项目在石椅村开展了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收集体系和环境宣传教育。

  为降低大量管网建设费用,石椅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采用了污水中继站、污水转运车和管网配套综合收集,污水处理池集中处理的模式服务石椅村一、二社范围60户居民,服务人口上限达800人,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了石椅村农家乐污水处理的难题,提升了石椅村的羌寨生态旅游品牌,进而吸引了私营公司为石椅村配套两万余元的管网费用。

  在石椅村开展垃圾清理工作时,工作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向村民说明垃圾乱丢的危害性,发动村民清理陷坑垃圾,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状况;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还新建污水处理站的管理用房1座,同时作为垃圾分类回收分选房,并在全村范围内设置30个垃圾分类回收箱。针对石椅村交通不便的问题,采用“分类处理、就地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垃圾处理不出村。

  现在,山清水秀、道路干净的石椅村羌寨农家乐不仅让周边的城市人多了一处休息娱乐之所,也让当地村民为灾后重建带来的红火日子乐开了花。

  ■创新环保思路

  □万名农民受益

  “对我们来讲,环境示范分项目不仅仅是一个实实在在为农民做事的案例,它更是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和总结的过程,项目实施中的村级环境管理技术、独有的项目管理方式、因地制宜的环境技术运用以及环境脆弱村风险规避的环保新思路都值得认真总结。”项目主任说。

  “环境示范分项目”创新了村级环境管理技术。项目对20个试点村开展了村级《环境保护规划》,并对其中6个示范村开展《环境优先示范工程规划大纲》,调研识别了不同类型贫困村的主要环境风险。

  同时,切实解决了示范村的实际环境问题。清河村和光明村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切实解决了当地2000多名村民的污水处理难题,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标准要求,回流到农田和果园中循环利用。

  “环境示范分项目”还探索了村级环保工程建设和运营的模式。在实施环境示范工程时采用了BOCT(建设Building,运行Operating,能力Capacitybuliding,移交Transferring)模式,即承包单位负责环保工程建设并运行一段时间,同时帮助当地社区开展能力建设,最终将建设项目和日常运营都移交给当地,实现了输血和造血的转换。由于环境示范工程具有效果好、成本低、好维护等特点,较好解决了村级环境治理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的难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家层面专家和地方层面专家加强了参与和融合,较好地实现了科学性和本地实践经验的结合,在确保环境示范工程优质高效的同时,保证了工程的高性价比和低成本运营,使示范工程模式在贫困地区具有相当的可推广性、可复制性、可持续性和可承担性。如项目采用的人工快渗污水处理技术与传统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相比,使污水吨水处理建设费用下降了30%,运行费用下降50%,污水化学需氧量和悬浮物等去除效率提高20%以上。

  “环境示范分项目”开拓了农村环境保护新思路。从过去强调环境问题村的污染治理,转变到未雨绸缪地关注环境脆弱村的风险规避。通过“国家层面统一协调,地方省厅参与指导,专家小组技术把关,实施单位驻村施工,私营部门融资配套,当地社区参与受益”的特色项目管理模式,实现了村级环境保护规划避险、工程避险和能力建设的“三级跳”,切实增强了试点村的环境风险应对能力,提高了村民的环境意识。

  ■典型案例

  1 马口村

  一、概况: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马口村,是UNDP和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项目示范村。

  二、环境示范:

  1.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服务马口村两组18户、70人,采用人工湿地自然处理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建设调节池、沉降池、人工湿地各两座。处理后的水可直接排入环境水体或用来农灌、浇花草,在水资源缺乏的马口村是一种循环利用水资源的有效措施。

  2.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服务全村210户、780人。共在马口村设置11个垃圾桶,由保洁人员每周对垃圾桶内的垃圾清理一次,运至垃圾中转站,暂存在垃圾储存池(清理周期30天),再运至附近的垃圾填埋场处置。

  三、项目亮点:

  1.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无动力运行,几乎没有运营成本。

  2.生活垃圾采取分组收集→专车转运→集中填埋的模式,符合当地交通和地理条件。

  2 清河村

  一、概况: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清河村,是UNDP和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项目示范村。

  二、环境示范:

  1.生活污水处理站服务清河村13组、85户居民,服务人口230人;利用社区原有雨污合流排水管收集生活污水;采用浅流式湿地和下渗式潜流湿地串联处理工艺进行处理,水力停留3~4天,处理能力约90吨/天。

  2.在主要位置设置环境宣传栏,向村民发放环境宣传手册,组织培训讲座。

  三、项目亮点:

  1.村民对示范工程的认同度高,生活污水处理站工程示范性强,环境宣传栏针对性好。

  2.工程运行无动力,零投入,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在没有增加农民负担的基础上进行农村环境建设,示范效果突出。

  3 光明村

  一、概况: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富兴镇光明村,是UNDP和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项目示范村。

  二、环境示范:

  1.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服务光明村一社安置点38户居民,服务人口120人;新建每户到污水处理站的污水管网系统,收集除人畜粪便污水之外的生活污水;采用预处理+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技术。

  2.设置环境宣传栏介绍污水处理设施功能和工艺,发放环境宣传手册;组织培训讲座。

  三、项目亮点:

  1.污水处理对环境改善的作用明显,村民环境意识逐步提高。

  2.工程在沉沙池后的污水处理主体工程部分预留设计了两组并行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为今后接纳更多安置点的生活污水留有空间。(特约撰稿 韵晋琦)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