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书评:低碳之路由远及近

书评:低碳之路由远及近
2010年09月09日 12:04 中国环境报

  《低碳之路》 熊焰 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年1月第1版 定价:48元

  低碳革命势在必行,低碳革命已经开始。以新能源开发和高效使用为核心的这场革命,究竟将把我们带进一个怎样的世界?在这样一个巨变面前,企业和机构如何应变求存并乘势而起?个人如何适应即将来临的低碳世界?为了适应这个新世界,哪些固有的观念需要被重新审视?绿色低碳不仅仅是一份责任,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新的生活时尚,以及新的更好的可能性。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通过真实鲜活的故事和浅显易懂的叙述把读者带进气候变化和新能源革命的前沿地带,为你展开低碳世界的全景式画面。

  我们的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处在这样一场迅速而全面的变革中。《低碳之路》的诞生令人欣喜,作者以务实严谨的态度,颇具前瞻性的眼光、数据和事实,从国家的层面,评价了低碳战略的就业竞争力;从企业的角度,揭示了可能面临的新成本约束,转嫁能力,供应链以及潜在的低碳竞争力;从个人出发,将低碳意识转化为新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文化价值观。这本书不是浮在纸面上的应景之作,而是处处透显出了作者的长期思考。

  理论和现实对接

  《低碳之路》这本书做到了概念和现实的对接,主要围绕三大主题。第一,从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的成因谈起,让我们了解了这场危机的本源和人类所面临的紧迫行动压力;第二,主要谈低碳转型的“抓手”——低碳城市和乡村,绿色交通和节能建筑,生活方式改变和行为减碳的威力,企业社会责任和低碳化发展,绿色供应链、绿色IT和绿色就业,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低碳时代的远景和近观。第三,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碳交易和碳金融,在全球来看也是十分前沿的话题,通过对排放交易理论、实务以及碳交易参与者和交易现状的介绍,帮助人们了解市场激励的机制和手段,以及未来在国际上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大众,相信都能从中找到感兴趣的章节并由此获益。

  深厚的历史意识

  作者指出,导致地球发烧的高碳排放,很大程度上其实可以看成是过度的资源需求、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聚合后的最终体现。要让地球退烧,必须在确保公众基本福祉的前提下,从消费需求这个源头做起,在生产过程、资源和能源消耗、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各个环节上降低消耗,最好能实现减量化。要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必须控制消耗总量的增长幅度,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人们的需求预期和消费强度,减少浪费,把人与环境之间的张力控制在崩断的边缘之内,显著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本书在思想观念层面的探索令人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其实已经来到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究竟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未来,还是延续目前的高碳之路走向灾难性的毁灭,选择权其实就在我们自己手里。这首先是个观念转换的问题,我们已经建立起了社会契约,今天还必须建立自然契约,必须降低自己的单位排放强度,逐步削减自己的排放总量,转向低碳甚至零碳发展模式,不但要把我们这一代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限缩在自然界的物理边界之内,还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责任。

  一种难得的平衡感

  今天的中国处于各种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常常左右为难、顾此失彼。就像作者提到的那样,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像今天的中国这样被尴尬地夹在了历史的三明治中间:我们本身是别人历史上污染的受害者,今天却同时被别人当成了新兴的污染加害者;我们还在苦苦争取今天的发展权,却同时又要为明天人类的生存权承担起责任,只因为现在我们的块头太大。

  哥本哈根的激烈争吵说明,围绕减排问题的矛盾是何等尖锐。中国最近几年关于环境问题的大量群体性事件说明,围绕发展与减排问题的冲突是何等激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会显著降低中国发展的长期代价;但如果超越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要求承担过高的减排责任,则会显著加大中国的发展成本,甚至意味着不公平地剥夺了中国的发展权利和减贫机会。中国无法承担超越其发展阶段的减排义务,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无所作为的方便借口。这不但关乎我们的繁荣与福祉,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作者在处理这个复杂课题时体现出来的这种难得的平衡感,其实正是我们在向低碳经济转型时最需要的一种状态与途径。

  低碳时代全景画面

  这本书语言清新流畅,立意高远,视角宏大,是关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本难得的全景式读物。作者不但细致深入地分析了气候问题的由来,和作为当前热点的哥本哈根谈判的博弈关键,以及在新能源产业革命下新的世界格局演变趋势,更从城市和乡村发展、未来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企业运营方式和评判标准、新的工作岗位等各个角度,为我们展开了明白晓畅的分析和解说,对于我们了解低碳经济和明天的低碳社会,带来了很多启迪。迄今为止,这应该是国内关于这个课题最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展望了。无论对于政府部门、企业人士,还是学者和普通公众,这都是一本很好的普及读物,相信你会觉得开卷有益。(作者:李大伟)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