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哥本哈根刚走酷寒就来了

哥本哈根刚走酷寒就来了
2010年01月20日 10:02 中国青年报

  北极就像一只碗;气压上升就相当于这只碗的碗壁变浅,可容纳的冷空气变少;多余的冷空气就会倾泻而出流向中纬度地区,从而造成本次大面积的寒冷天气。

  气候“变冷派”认为,我们将要进入持续30年的气候变冷,甚至步入地球历史上一个新的冰川期,全球即将呈现降温趋势;气候“变暖派”认为,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全球气温会再次快速上升。

  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气温升高。它既可能导致气温升高,又可能造成气温下降,而且波动幅度较大。类似寒潮等极端天气,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出现。

  看起来这真是个讽刺:就在一个月前,世界上超过100个国家的领导人还齐聚哥本哈根,探讨谁应为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暖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转眼间,一场酷寒席卷了北美、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不少居住在城市的人面临着截然相反的问题。

  来自内蒙古的货车司机边师傅,在北京50年来最大的一场降雪中被困在了八达岭高速公路上。两天两夜的时间里,他怕费油不敢开空调,怕冻坏又不敢睡觉,只能和同伴讲讲笑话打发时间,再从小贩那里花20块钱买碗方便面垫垫肚子。车外的路面上,环卫工人夜以继日地撒融雪剂、清扫路面,一位工人甚至在长期的加班后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医院。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柑橘联盟”的发言人安德鲁·麦德正在为当地即将收获的柑橘头痛不已。地处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因阳光充裕盛产柑橘,其产量占据了美国75%的市场份额,甚至全世界40%的橘子汁都来自这里。但在持续一周的空前低温后,麦德表示,这个价值90亿美元的巨大产业损失将不可避免。

  甚至,在德国的德累斯顿,一场大雪后,一位89岁的老人报警声称自己的汽车被盗。工作人员找了几个小时,最终发现,汽车并未被盗,只是被厚厚的积雪完全掩埋了。

  英国、俄罗斯、韩国……一场寒潮同时席卷北半球的众多国家,冻坏了的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气候问题。这一次,气候学家的解释依旧众说纷纭。

  寒潮来袭 “围墙”消失

  对于中国的普通公众,在寒潮到来之前,天气预报的描述与平时的降温并没有太多不同。中央电视台的气象预报员是这样预报的:“一股冷空气从蒙古高原一路南下,在水汽充沛的华北地区形成降雪。”

  只是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在北半球人口较为密集的中纬度地区,很多城市几乎同时受到了南下冷空气的影响。

  对于这些席卷北半球的强大冷空气,美国冰雪数据中心主任马克·赛瑞茨(Mark Serreze)解释说,它们南下的“动力”来自北极:“我们已经看到,北极空气向我们‘爆发\'\'了。”

  为了衡量大气压强的变化,气象学家常常用“北极震荡指数”作为标准。正常情况下这个指数是正值。这意味着北极的上空气压较低,而中纬度地区———北纬45度左右,包括意大利的米兰、日本的札幌,以及中国的哈尔滨———的气压则较高。

  在这样的指数下,北极和赤道之间会有一道巨大的气流自西向东地循环流动。这种围绕北极的气流被称作寒带喷射气流,速度达到100英里/小时。它就像一道围墙,把北极的寒冷空气阻隔起来。也多亏了这股气流,在大多数年份里,它让中国许多城市的冬季都相对比较温暖。

  但这次的寒潮来袭之前,这道“围墙”消失了。去年12月,北极震荡指数呈现1950年代记录开始以来最极端的负值状况。“整个北冰洋的大部分地区,气压都比正常情况要高,这一地区的大小差不多是美国国土面积的两倍。”赛瑞茨说。

  这一情况迫使寒带喷射气流的运动速度明显放慢,再也无法承担起阻碍冷空气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北极的冷空气趁虚而“出”,不断南下,造成中纬度许多地区的严寒天气。根据美国冰雪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1月初,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大片地区气温已经跌至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台湾气候专家谢和修用“装水的碗”来解释这一现象。在他看来,北极就像一只碗。北极震荡指数变成负值,北极气压上升,就相当于这只碗的碗壁变浅,可容纳的冷空气变少,多余的冷空气就会倾泻而出流向中纬度地区,从而造成本次大面积的寒冷天气。

  尽管这种“北极震荡”理论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赞同,但对于为什么北极气压会升高,震荡指数会变成负值,学界还没有合理的解释。

  创立该理论的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随机现象”。赛瑞茨则辩解说,“北极震荡”从根本上来讲只是一个巨大的天气模型。目前,科学家们还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它的行为。

  这位气候专家曾经预言,北极在2008年有50%的概率冰盖全部融化。采访中,他的回答也流露出无奈:“大气环流是非常混乱的,所以我们只能预报很近期的事情。我们气象工作人员的工作非常艰难,相信在中国也一样。”

  北半球冷 南半球热

  相比艰深的“北极震荡”理论,普通人可能更好奇,经历了一段“史上最冷”的天气,我们的气候真的在变暖吗?

  另一方面,与北半球的情况截然相反,去年南半球的加热过程一刻也没有停歇。《科学》杂志从美国宇航局获得的数据显示,2009年是赤道以南地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此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1世纪的头10年要比上世纪90年代更热。

  究竟变冷还是变暖?事实上,气象学界有关这个话题的争论在过去的10年中也从未停止。

  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科学家记载的数据显示,地球正在迅速变暖。到了1998年,地球的气温甚至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但接下来,进入新世纪后,地球的温度没有按照同样的速度继续上升,反而保持稳定,这就让“变冷派”有了解释的空间。

  西华盛顿大学的丹·伊斯特布鲁克(Don Easterbrook)教授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来“太平洋年代际震荡”的说法,并认为这是影响全球气候冷暖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一种冷暖交替的周期,”伊斯特布鲁克说,“在30年的暖周期后,太平洋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散失热量,现在它已经开始变冷了。”

  这位头发花白的教授声称,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之前海洋温度的上升,“而绝对不是从1945年起浓度只增加了0.008%的二氧化碳”。在他的模型中,地球在1945年至1977年的变冷就与太平洋上一次的冷周期时间一致。这一回他确信,人类将进入持续30年的气候变冷期。

  还有人提出“冰川说”。一位俄罗斯的科学家预测,人类即将步入地球历史上一个新的冰川期,全球即将呈现降温趋势。

  更多的科学家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中国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秦大河表示,人类现在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历史,与数万年前完全不同,用以前的模式来推断今天的事情是不够准确的。这位中科院院士还列举了我国的气象数据:从1986年至今的24年里,我国已经经历了19个暖冬,而2006年的全国冬季平均气温更是刷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全球变暖有扎实的科学数据支撑,”秦大河说,“它已是不争的事实,绝非随意猜测。”

  对于备受“变冷派”攻击的“过去10年”,英国气象办公室气象专家道格·史密斯(Doug Smith)认为,进入新世纪后,全球气候没有继续快速变暖,这完全是拜厄尔尼诺现象所赐。

  史密斯说,这种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的气候现象,能够在大气中释放大量热量。“1998年,正是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推动着世界气温打破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不过,在上次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后,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海洋现象“拉尼娜”,使海洋表面气温持续降低,从而推动全球变暖的速度在21世纪有所减缓。现在,拉尼娜现象已经结束,新一轮的厄尔尼诺正在太平洋蠢蠢欲动。

  史密斯相信这会推动全球再一次快速变暖。“1998年的高温纪录很快就会被打破的。”史密斯对自己的论断信心十足。

  2010年可能是“最热的一年”

  现在,北半球许多城市的积雪还没有化尽,已经有科学家迫不及待地通过媒体告诉人们:尽管有了一个寒冷彻骨的开头,但刚刚到来的2010年,仍然会是炎热的一年。

  史密斯的同事理查德·拜茨(Richard Betts)就提醒人们,尽管许多城市同时遭遇严寒天气,但还有另一些地区,气温高于往年平均水平,比如美国的华盛顿、阿拉斯加,以及加拿大的许多城市。

  “我们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家后院里。”拜茨说,“全球变暖并没有改变。”

  这也是大多数科学家对本次寒潮的观点。一位英国科学家坚持,气候变化是根据20~40年的天气情况总结而来,“目前在英国发生的一切不过是气候大背景下的沧海一粟”。

  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也向记者表示:“这次北半球大范围出现寒潮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的暂时天气现象。”

  拜茨则把气候问题比作当地一种简单的游戏“Pooh sticks”。在这种游戏中,人们站在桥上,把一根根小木棒扔到桥下的河流中,谁的小木棒最先到达下游就是胜利者。在拜茨看来,气候变暖的趋势就像河水的流向一样不会改变:“我们知道全球正在变暖,但我们不能精确地说,哪一年会是最热的。就好像我们不知道谁会获胜,但我们确定,所有小木棒都一定会到达下游。”

  他甚至大胆预测,2010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尽管我们正在经历严寒,这一切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当然,气候领域的争论从未停歇,还有另一些人的观点截然相反。伊斯特布鲁克教授是个旗帜鲜明的“变冷派”。他坚持即使短期内有厄尔尼诺现象的推动,“太平洋年代际震荡”也会让我们未来几年内的气温持续降低。

  事实上,在“冷暖之争”之外,科学家们也在关心其他问题。秦大河表示,很多人以为,全球变暖就应该表现为气温升高,这是认识误区。“研究发现,全球变暖既可能导致气温升高,也可能造成气温下降,而且波动幅度较大。”秦大河说,“类似寒潮等极端天气,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的确,第一轮寒潮的影响还没完全消散,今年的第二轮寒潮已经在影响着我国大部分地区了。不过,气象专家预计,经过1月下旬的过渡,2月份以后天气会开始“朝暖的方向发展”。

  想想看,到那个时候,中国的边师傅不用再在打滑的路面上开车,环卫工人能按时上下班,美国果农可以抓紧时间抢收农作物,德国老人也能够顺利找到自己停在门口的汽车——抛开复杂的科学争论,这可能是个好消息。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