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圆桌对话:共创及共创的感受与分享

圆桌对话:共创及共创的感受与分享
2022年06月08日 15:47 新浪公益

  对话嘉宾:

  陈  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李峥嵘   新浪微博政务公益总经理

  刘洲鸿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

  罗海岳   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平台运营负责人

  催 化 者:

  王  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

  王  超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对话摘要:

  王名:今天我们是催化者的角色。“commons”是共创里非常核心的“共同体”的概念,三位嘉宾所在的互联网平台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共同体。除了场域,共创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迭代”, 迭代非常重要,2.0不仅仅是量的概念,更是一个质的概念。我们期待腾讯99公益日在今年或明年能推出2.0。

  陈劲:共创是新时代面对个人和组织活动的最佳选择。数字经济时代下“分享”成为了关键点,人与人的连接更有效,创造价值的流程也转变为“合作模式”,无论是创意的收集还是创造的过程和成果的分享,都会围绕“共”的概念,而平衡慈善和商业价值的方法就是共益。因此,商业企业要从独立的企业发展向企业和企业合作发展转型,更多强调企业共同体的利益,头部企业要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发展创造,这样社会整体的财富创造效率和社会慈善事业的效益都会大幅提升。

圆桌对话圆桌对话

  李峥嵘:平台以及其中各多元主体关系已发生根本性改变,无论政务服务还是公益其底层的逻辑都是社会治理的逻辑,平台上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主体,需要不断构建起共识格局。伴随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主体进入平台,平台参与到社会化协作的效率不断提升,因此我们希望建立起一种让多元主体能够在有序规则上朝一个共同目标更清晰高效地协作推进的机制,打开更多协作可能。

  刘洲鸿:共创的前提是共同的价值观,先目标一致,再形成认同,最后进行分享和成长。腾讯的开放战略就是和合作伙伴共创产生更大的价值,腾讯公益平台最重要的作用是作为互联网工具把慈善组织、用户和受助者联结在一起形成慈善生态。未来则是想打造更好的公益生态,不以募款为导向而是培育公众持续健康地参与公益的意识,并运用互联网数字化手段让慈善组织和项目更加透明和高效,提升用户感知使其长久参与公益。去年腾讯的“千百计划”正是在这些方面的努力。

  罗海岳:当前解决社会问题的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同和共创程度即使在工具和场域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也还不太够。虽然在信息技术上通过平台倒逼了一定的革新,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联动社会利益相关方的情况还需要创新和改变。对于字节跳动,我们希望能带来一些独特的价值,可能是一个新阶段的产品,在筹款之外,能做到和公益慈善领域及机构更好地合作,带来新的我们最擅长做的东西。

  王超:平台具有三个特征,学习、催化和使能。平台型企业本身就有公益性基因,共创就是一种路径和方法。而迭代则是基于一个有闭环的原型上的反思,对原有的假设进行挑战,公益2.0一定是捐赠的行为特征、捐赠动因都发生了改变,这时要重新反思它存在的理由和背后假设的前提才能真正实现迭代。顽劣问题具有生成性,是不断改变的,这也是要迭代的原因。同时它的反生性使得我们今天在面对顽劣问题的时候,既是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圆桌对话一:共创的感受与分享

  主持人:下面进入圆桌环节。圆桌环节主题:互联网平台、公益生态圈与价值共创。在数字时代的公益,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对中国整个生态圈、生态体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有请王名老师、王超老师两位老师来做催化,请陈劲老师代表创新创业领域非常知名的专家参与对话,另外有请三位行业互联网平台的代表,新浪微博政务公益总经理李峥嵘老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老师、字节跳动公益平台运营负责人罗海岳老师。欢迎两位王老师和四位对话嘉宾上台!

  王名:我们先重温一下王超老师刚才讲的基本工具,圆圈分享的第一个概念是什么?是彼得圆圈。彼得圆圈是斯隆的著名教授彼得·圣吉发明的,我们跟彼得·圣吉学习催化,所以我们今天的角色是催化者。   

  王超:催化者不对内容起作用,只对过程起作用。所以我们希望在座的嘉宾来分享内容,我们通过催化希望过程顺畅有效,这是催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讲共创时最重要的一个工具,我们称之为催化的艺术。接下来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今天的感受是什么?

圆桌对话圆桌对话

  王名:特别是从共创概念开始。

  王超:对,从共创开始,我们用共创的方式来谈共创,这是一种元共创。

  陈劲:非常高兴参加 “数字时代的公益生态圈与价值共创”活动,共创实际上是新时代我们面对的一个新的个体活动和组织活动的最佳选择。因为在工业时代,每个创新单元是独立的,知识产权也十分明确。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换之后,分享变成关键。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充分使用或今后其他更复杂的数字经济技术使用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加有效,所以创造价值的流程发生根本变化,从刚才我们讲的帕特南的“独自打保龄球”模式转变成“合作模式”,这是非常核心的。这个过程使得我们无论是创意的收集到创造的过程和成果的分享,都会围绕一个“共”的概念。所以我们会讲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叫commons,就是有一个公共的,可能是一个公地,可能是一个公共的场景。

  传统的市场利益获取过程演化出慈善事业,平衡慈善和商业价值最早的方法是共益(共同利益),是今天非常关键的一个词。所以我们整个商业企业发展应该转型,从独立的企业发展向企业和企业合作发展,James F。 Moore写了很重要的一本书《竞争的衰亡》,讲到企业要走向合作时代。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更多要强调共同体的利益,非常重要。以前我们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再大一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企业的共同体,国家政策里面的创新联合体,更多呼吁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头部企业。今天来了三位头部企业,不仅仅把自己做好,而且要带动其他企业走向共同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头部企业有国有企业、央企,要带动民营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包括“专精特优”企业。优秀的民营企业反过来也是一样,要支持一些中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去共同发展创造,这样社会整体的财富创造效率会大幅度提升。面向社会慈善事业,我们的效益也会比较好。

  王名:谢谢陈老师。陈老师刚才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commons”,是共创里非常核心的“共同体”的概念,共同体是沈东曙刚才讲到的“共益”的概念,一定意义上它回归了传统,又超越了公共,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概念。我们三位嘉宾实际上是搭建了不同的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平台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些共同体。我接触新浪公益比较早,你们怎么打造共同体?你们怎么理解共同体的共创的概念?。

  李峥嵘:在乌卡时代,我们的企业到社会组织、到政府,最大的挑战是怎么把一个机械体的组织锻造成一个有生命的协作体。协作体是聚焦反脆弱能力的,我们都要思考如何具备反脆弱的能力。这是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去年河南暴雨之后,腾讯研究院有一篇文章,标题叫“协作河南:一场互联网的全民救援”,这篇文章梳理了微博、腾讯、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参与到这场社会大救援中的角色和职能,这篇文章站在一个特别宏观叙事的角度,甚至梳理了人类文明自然灾难面前唯一能活下来的方式就是协作。在突发的自然灾难\社会突发事件中互联网平台之间是否能进行协作,这为我们每个平台都提出了一个命题。

  通过我们正在面对的这波抗击疫情过程中公益的参与形式,我们回顾历次参与的社会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件。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再到后来的雅安地震、玉树地震,开始有了微博等后续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我们看到各个平台上的各个主体参与到类似的重大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逻辑的改变,由于技术的发展,由于越来越多主体进入到平台,使得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社会化救援的效率在不断地提升,可能性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从平台来讲,我们希望:第一,让每个主体更可能被看见;特别是充分发挥平台的开放、链接特点,构建起公益机构的公益理念公益项目和公众之间对话、信任、参与的厂域和路径,使得人人公益理念真正得以实现;第二,我们希望和大家共同建立一种机制,这个机制能够让多元主体能在一个有序规则基础上有一个共同目标和共同推进的路径,我们希望路径更加清晰、更加高效,这是平台之间有可能下一步打开更多协作的可能。这次上海抗疫微博为更好的发挥社交媒体平台作用,支持了更多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到这次应急救助行动中,联合的媒体、公益机构、爱心企业、有各种专业能力和资源的爱心大V建立起了多方的联动机制,协同开展疫情救助,不断夯实了社会化的救助网络。

  王超:谢谢!从底层逻辑来讲,平台型的企业本身最基础、最底层的逻辑就是具有公益性,不一定是公益的企业。平台有三个特征,它具有学习的特征、催化的特征、也具有使能的特征,是enabling,不是我们讲的赋能,人是不能被赋能的,只能让他内在的能量能展现出来。其实今天来的三个企业都是平台型企业,平台型企业本身的DNA就具有公益性,但是怎么样去做?共创是最好的一种路径和方法。

  刘洲鸿:今天听了王超老师、袁老师、贾老师的演讲,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我觉得我们正在按照共创的思路在做。因为之前走过好多弯路,后来发现只有共创,大家才可能一起把一件事情做好。

  我一直在基金会做资助工作,最初的想法是招人过来,给他们培训,希望提升他们的能力,最后去解决社会问题。后来发现人家根本听不进去,坐不住。后来采取共创的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来。正如刚才沈东曙老师讲的,其实共创的前提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坐在一起到底要干什么?这个东西能不能找到?是否一致?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规划到底我们做什么,形成方案,大家认同,再往前走,不一定是培训,也许是分享,最后达到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我听了王超老师的演讲,感受也很深。

  袁老师讲的案例,我感觉更像是福利市场化出现的一种方法,也是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共创。通过共创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希望在我们国内也能很好的实现。

  贾老师谈到的“一起捐”,我觉得也是普通公众和公益组织的共创,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我也想到腾讯发展的历史。3Q大战以后也在慢慢开放,腾讯的开放战略也是和合作伙伴的共创,产生更大的价值,正如腾讯的总裁刘炽平说“我们不要自己做大树,我们要培育一片森林起来,这样自己也能长得更好。”

   腾讯的公益平台最重要起到的是连接作用,通过平台互联网工具,把慈善组织、用户以及需要受助的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生态。我们自己现在也在反思,虽然平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过去已经有6亿多的用户人次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款,捐增额170多亿,有2万多个公益组织上了十几万个项目。但我们未来还要想办法打造一个更好的公益生态、行业生态、健康生态,通过基金会的资助,不以募款为导向,而是怎么样培育公众对公益的意识,持续健康地参与公益。在这方面腾讯公益和腾讯公益基金会想办法更好地和慈善组织一起,和学校的老师们一起,通过互联网数字化的手段,让慈善组织、慈善项目能够更加透明,更加高效,同时也能够提升这些用户的感知,让大家能够更长久更持续地参与公益。去年开始我们发布了“千百计划”,培育在平台筹款的慈善组织上更好的互联网公益项目,从财务管理角度更加高效透明。我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努力。

  王名:谢谢洲鸿,提起腾讯大家印象都非常深刻的是99公益日,包括去年提出的“社会价值共创”的概念。我们讲共创的时候,除了场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迭代”,王超老师可以再分享一下迭代。刚才袁老师讲SIB/SIP的时候用了1.0、2.0。我觉得迭代非常重要,我们也期待腾讯99公益日在今年或明年能推出2.0。我认为2.0非常重要,2.0不仅仅是量的概念,更是一个质的概念。

  王超:迭代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有一轮的闭环。99公益日通过这几年的后台数据收集已经可以形成一个闭环来做反思。1.0用创新的理论来讲,只是一个原型,之所以叫原型而不是蓝图,最核心的观点是原型就是要被迭代的,所以当它形成一个闭环以后,产生一个反思,就开始出现2.0,3.0……迭代,最重要的就是形成一个闭环,对原有的假设前提进行挑战。今天的疫情也好,99公益日也好,如果是2.0,一定是形成一个闭环以后,对所有的后台数据分析,反思存在的理由、假设的前提是不是被颠覆了。拿99公益日而言,目前捐赠的行为特征、捐赠动因可能都发生了改变,包括企业的、个人的、政府的,这时候要重新来反思它存在的理由,背后假设的前提,才可能出现真正的99公益日的2.0。

  王名:讲到迭代,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刚才王超老师说从一个闭环跳到另外一个闭环,这个“跳”的概念,和字节跳动的概念特别吻合。我觉得字节跳动是一个很有创新的概念,这个词本身就非常具有创意,当然实践中他们也在探索怎样通过共创去迭代,请罗总给我们分享一下字节跳动在共创方面的经验。

  罗海岳:听了王教授的分享以后,知道了为什么这些问题这么难解决。确实有一些过往的思路已经不大适用了。

  第二个感受,解决社会问题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同和共创确实是非常不够的,哪怕在现在的协同、共创工具、场域这么成熟的情况下,比如说互联网平台之间在此话题下的共创也不是那么够。可能技术上,在平台倒逼后有一些革新,尤其在信息技术上有一些革命,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手法上、联动社会利益相关方上,其实没有太多的改变,这是一个现状,也希望在未来更多的创新力量加入以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字节跳动是一个非常新的公司,也是一个科技驱动的公司。我们第一步的想法,不管是在互联网行业还是在公益慈善、公益平台上,作为后来的跟随者、学习者,渐渐地要跟上大家的节奏。但我们不想去重复,我们想字节跳动能带来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可能是一个新阶段的产品,不管背后的产品逻辑和内容生态,包括内容表达形式,在中国已经渐渐变成非常主流的内容消费方式,但是它对公益慈善还没有带来太多变化,或者说还没有对机构带来新的机会,所以我们不仅仅想作为公益机构筹更多的款,而是我们能和公益机构之间去合作,和公益慈善领域去合作,共创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是最适合且最擅长做的,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传统的CSR的角度或者用一些简单的产品能力去赋能。

  王超:非常好的分享,其实字节跳动本身就是我们讲的乌卡,因为它是非线性、不连续的。刚才罗总分析的问题也的确非常迫切,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本身就具有这样的特征。顽劣问题具有生成性,问题是不断在改变的,这正是为什么要迭代的原因。另外一个,顽劣问题具有反身性,我们所在领域的人,今天在面对顽劣问题的时候,既是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今天不管在座的各位,或者是公益工作者,他们自身已经成为问题的一部分,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或者面对问题。刚才字节跳动的分享非常有启发。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