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在群岛 教育创新者不必再孤独前行

在群岛 教育创新者不必再孤独前行
2021年08月10日 15:44 新浪公益

  “他们和当初的我一样,除了语文数学一无所知……而越是成绩好的孩子,好像越不幸福。”

  福建龙海市东南部,港尾镇。在土生土长的江晨曦看来,这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地方,与厦门一海之隔,这个城乡结合地带算不上繁华城市,也不是乡村;这里的孩子对学习的理解就是每天埋头做题,分数是评价他们唯一的标准;若成绩不够好,面临家长和学校的批评,很多孩子会恐惧学习,也没有机会锻炼综合素养能力。当江晨曦从这里跨越一海之隔考上大学时,她突然发现原来学习并非只有考试一条路,他人正在发展自己的兴趣,了解窗外的世界,而书本外知识的匮乏让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

  她感到,一条教育的鸿沟横亘在城市孩子和自己之间。

江晨曦江晨曦

  2015年,大学毕业后,江晨曦和两个同学回到港尾创立“大儿童”,要为当地3~12岁儿童开展阅读、科学、艺术、户外游学等教育活动,弥补当地的教育空白,让这里的孩子也能接触到知识和考试之外的教育。但在城乡结合部,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家长们信奉“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做教育创新?她们不仅要担心生存问题,而且注定逆流前行。

  直到2016年,加入群岛教育加速器项目(暨群岛教育创新创业支持项目,下称群岛加速器或群岛)的学习,江晨曦和伙伴们发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群岛提倡的“社会化学习”方式,以及“教育3.0”的创新理念不谋而合,并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创新伙伴,“我们明白了,这不是一件蠢事,做这个事情的人,不孤独”。她们从群岛学习到一系列创新创业方法,帮助大儿童迭代升级,展开一系列的儿童社会性探索活动,阅读和科学课程,带动和影响了孩子、家长,乃至整个小镇对“什么是好的教育”的真实感知。

大儿童的孩子在活动中大儿童的孩子在活动中

  实际上,大儿童只是众多教育创新初创机构的一个缩影,他们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社会认可度不足、资金不确定、缺少创业方法的支持、没有同伴、孤独探索前行,甚至不少旁观者认为“做不到几年就得没了”。

  2016年,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联合Aha社会创新学院发起了“群岛加速器”项目,首次在教育创新领域引入“长期陪伴、创业加速”的理念。包括大儿童在内的70多家机构在群岛支持下逐渐蜕变为一个具备企业家精神、体现新时代特质、拥有创新方法论的教育者影响力网络,并通过逐层向外扩散的涟漪式传播,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教育变革中。

   步履维艰,直面教育创新者的破题之路

  本以为港尾镇就是世界的模样,到头来,发现它是被遗忘的角落。

  自从走进城里,尤其是考上厦门的大学后,江晨曦的这个感觉愈发强烈。越接近家乡的孩子,越像看到曾经的自己——除了学校书本上的知识,对外界一无所知;除了练题和考试,一片茫然。再看看这座面积69.6平方公里的小镇,“过去十几年了,尽管物质条件已经不匮乏,但这里还是一直没有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儿童公共学习空间和文化资源一片空白。”

  所以,她们在成立大儿童之初,选择以“阅读”作为切入口。

  她们希望带孩子们在阅读和社会中学习知识,探索世界,引导他们成为可以“会提真实问题,独立寻找答案”的知识创造者。并希望探索一套可持续的运营模式,让机构可以自我造血,而不是仅仅依靠公益资金。2015年,三个人“一分钱都没有就开始做了。”启动资金、场地,全是靠亲戚朋友的信任支持,但这些都只是起步初期的困难。

  那时候,江晨曦和伙伴们花了大量时间在课程开发上,她们心想:“如果课上得好,还怕招不到生吗?”那段时间,整个小镇的家长的确找上门来了,来大儿童阅读的孩子一拨接着一拨,然而,原因并不是因为她们想的那样,认同自己的课程,而是——“大家觉得不到一百元,就可以让孩子平时有个地方玩,不用操心。”

大儿童2015年开馆的“拯救书店”活动。当时和孩子们一起调访为什么港尾没有书店,我们需不需要书店  大儿童2015年开馆的“拯救书店”活动。当时和孩子们一起调访为什么港尾没有书店,我们需不需要书店

  孩子们要获得拥有终身幸福的能力,就需要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和陪伴,而港尾镇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大部分家长的方法是赚钱给孩子报补习班”。江晨曦回忆道,“在大儿童的孩子对好的教育有期待,喜欢阅读,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但到了小学,家长们往往把他们从这里带去补习班,我们的理念并未有效地传递到家长身上。”

  与此同时,大儿童还遇到了另一个瓶颈:人手不足。“城乡结合部根本就招不到他们想要的老师,因为优秀的老师早就离开这里了。”大儿童的初期阶段,每个人都陷入了一种十分忙碌的状态中,不断地带孩子、上课,同时还要思考机构的发展问题,与小镇上家长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斡旋,孤独地坚持着。

  2016年,大儿童入选了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和Aha社会创新学院联合发起的群岛教育加速器项目(下称“群岛加速器”)。该项目于2016年发起,关注基于社会使命的教育创新、创业者,每一年甄选20家左右初创期或成长期的教育创业团队,给他们提供从教育理念、产品设计到组织形态方面的支持。

  群岛加速器提出“教育3.0”的理念和“社会化学习”的教育方法,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帮助孩子们体验和发展“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品质和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动力。而大儿童正在做的事,恰恰与其不谋而合。“我们之前一直在摸索,而在这里看到了,我们并不孤独。这点很重要,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江晨曦说。同时,为了帮助教育创业者在不确定的时代里,把好的教育真正的做出来,除了教育创新的学习之外,群岛还为大儿童这样的创业团队提供了从产品设计到组织构建,从领导能力到协同设计等一系列创业方法论的学习和指导。他们开始将学到的“青色组织”“敏捷开发”“服务设计”等工作方法一步步的开始实践,并体现和运用到真实的创业过程实际中。

2016年,大儿童带孩子们去厦门必胜客做披萨2016年,大儿童带孩子们去厦门必胜客做披萨

  例如,随着团队的逐步扩大,大儿童尝试着基于群岛组织进化方法论TOTS的方式来进行团队工作。在达成共识的基础设置的条件下,每位伙伴对自己圈层的工作有足够的决策权,大家自主学习和互相尊重,不断推进大儿童的目标和服务。“现在大儿童在孩子这端做得很好,但要影响一个孩子,这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局部的照明。”江晨曦解释道,“大儿童的用户不仅仅是孩子,也有家长,还有社区,(我们也要支持这些人群对于好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大儿童还鼓励家长加入到孩子的教育中,邀请他们来馆内给孩子讲绘本、当户外活动的志愿者,同时也联动菜市场、士多铺、洗车店成为孩子探索学习的场所,数学课可以到超市上,写作课可以在菜市场进行,自然课或艺术课可以到山顶上……“越来越多的港尾居民们亲身经历了孩子的变化,也越来越支持大儿童做的事。还有店家老板主动找到大儿童,想要大儿童带孩子们去自己的店里面去探索。”

  大多数孩子在大儿童学习以后,学习变得积极主动,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开始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慢慢地,他们开始主动地提出要自己设计一些活动,开放给更多的小朋友参加。

  这些微妙的改变正逐渐让港尾镇的人们相信:“养育孩子需要一个村庄的力量”。大儿童这五年来的探索也证明了:好的教育不一定是昂贵的,将看似限制的条件转化成资源,好的教育在资源匮乏的地区也有可能发生。

  没有孤岛,建立紧密连接的创新网络

  实际上,在全国的各个角落,都有像大儿童这样的教育创新创业组织的身影。

  从教育部推出“核心素养”,到高考改革对于综合能力的要求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在学术能力之外,其知识面的丰富度、在真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创造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战略正在成为教育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需要更多提供教育补充的社会性教育机构,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创新小规模尝试,从而探索出不同的教育创新实践路径,丰富教育生态的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做出示范并逐步为主流学校教育提供参考借鉴,向着更符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具有开拓精神、愿意探索教育创新路径的实践者正在不断涌现。他们希望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局限,秉承并实践“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的“社会化学习”方式。

  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和Aha社会创新学院发起群岛加速器项目的缘由,便是为这些基于社会使命的教育创新、创业者们提供全面的支持,让好的教育理念能真正落地实践,服务更多的学生和家庭。Aha社会创新学院联合创始人、群岛联合创始人周贤说,这些申请的机构虽然都在起步阶段,从团队人数、服务规模等看起来都不大,所以都称为“小岛”。群岛支持的恰恰就是这些希望寻找真正理解“人何以为人,人又为何要学习”、推动教育变革的教育组织,并优先考虑正在尝试和推动“关键”“空白”教育领域,以及通过创新来促进“少数”和“弱势”群体成长的团队。当这些初创团队能够存活下来并逐步成长,在不同的地区发挥力量,并互相形成支持网络,就能带动整体教育的改变。

  在2016年的群岛首期招募中,全国共有400多家机构申请加入,再往后,每年新增的申请机构数量数以百计,2019年的第四期项目更是收到了天南海北超过1000份的申请,足以说明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在关注教育创新。小岛的类型也逐年多样化,有通过互联网帮助农村儿童掌握自我学习能力的;有将学习场域扩展到田野、森林、博物馆和乡间,让真实体验和人文思考成为学习机会的;有专门做儿童思维素养、社会情感教育、写作表达、数学思维培养的……

群岛加速期“精益敏捷创业营”群岛加速期“精益敏捷创业营”

  这些机构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面临类似的挑战:如何有效地梳理、验证和传播教育理念?如何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产品?如何将教育产品推向更广大的人群?如何找到同频之人并构建支持群体?周贤介绍到,因为教育创业者普遍缺乏需求调研和产品迭代的思维和方法,或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或对于用户的需求了解不足,教育创新机构容易陷入成功率低的高风险困境。

  那么群岛加速器是如何为他们提供支持的呢?

  每一个申请的小岛都会经历至少六轮遴选,需要思考并回答大量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希望寻找有共同价值观和教育愿景的机构;另一方面,在甄选过程中所要回答的问题,恰恰都是教育创新者为了回应自身发展必须要思考的真问题。 有的小岛回忆这个过程说:其实,从申请和面试环节开始,每一次交流和对谈,都更像是一次通过提问来进行的创业辅导。”

  小岛们进入群岛后,群岛加速器的导师每月定期和每一支团队进行电话辅导,并至少开展两次实地辅导,引导小岛进一步深化教育理念,并实践精益创业和设计思维等创业方法,并协助教育创业团队形成自己的教育定位、价值观,找到真正的服务对象,打造系统的课程、优化学习产品的体验等等,从而形成独特的发展优势。

  面对产品找不到市场的挑战,群岛帮助小岛们进行深入的用户访谈,根据实际市场需求不断迭代,完善产品,并提高服务设计能力;面对人员不足、沟通效率不高等组织发展的问题,有的小岛开始将“青色组织”作为发展方向,用在群岛学习的敏捷团队协同、TOTS组织进化方法等,让每个个体获得创造和学习的自由,以事聚人,推动机构所执行的教育创新解决方案。

2019年群岛大会2019年群岛大会

  周贤说:“国内有不少教育创新机构或团队,但大多数处于孤岛的状态,大家独力难支,依靠情怀和理想前行,但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大家找到了自由成长的空间。”

  经过几年的发展,群岛逐步设计了线下工作坊、城市游学、联合产品设计和线上共学小组等“做中学、学中练”的方式,所有的学习过程和体验都由小岛们共同来创造,在实践中去思考去迭代,在自我觉察、刻意练习之后,最终内化为习惯。令人惊喜的是,虽然分散在各个城市,小岛间却形成了紧密联系的社群网络,他们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碰撞:团队互访、产品互测、联合开发、组织小型研讨会……根据记录,平均每3.5天就有一次小岛之间的线下见面。

  在群岛学习期间,大儿童便和一家昆明的小岛保持联系,经常探讨教育话题,在一次谈及幼儿衔接教育问题时,两家小岛决定合作研发针对幼儿衔接教育方法的教育盒。大儿童数年中积累了和上百个孩子的相处经验,昆明小岛则擅长理论总结,双方优势互补,结合群岛的产品研发工具,一起做出了能够指导家长和教师如何培训幼小衔接儿童综合素质的教学工具,在昆明和厦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推广测试,并计划接下来继续迭代。

  涟漪扩散,激起改变教育生态的共振

  另一方面,群岛自创立伊始便致力于教育理念的传播,围绕教育创新行业研究、行业平台支持和全国范围内的倡导,形成教育变革影响力,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教育创新中来。项目自2017年开始在全国各地举办教育论坛,以吸引关注教育创新的家长、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们共同讨论案例,反思现有的教育问题,探讨如何把好的教育做出来。截止目前,群岛教育论坛共在内地、以及澳们、台湾等地举办了超过100场,影响人数过万。

  2019年,群岛推出了“涟漪计划”,由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小岛们组成“在地涟漪站”来自主发起各类与教育创新、创业有关的交流活动,推动区域性的教育微生态更加多元;而群岛内部的一些学习项目也开始尝试面向更广泛的同频者开放;一年一度的“群岛教育者大会”,更是由小岛们搭建的交流平台,参与的教育创新者在为期数天的大会上各抒己见,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

  而从2020年起,群岛最新的教育纪录长片《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在全国各地的观影活动更是掀起了教育创新讨论的小热潮。通过各类机构承办线下放映活动,这部真实呈现了小岛们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如何实践社会化学习、在日本游学中开展共学经历的影片,带动和启发着更多人对教育创新以及社会化学习进行关注和讨论。仅在过去的半年内,群岛便支持了全国各地200多家教育机构,在80多个城市举办了近300场社区教育观影会,吸引了超过15000人次参加。

2020年在大儿童的《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的观影会2020年在大儿童的《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的观影会

  群岛加速器项目的发起方之一,是由全国政协原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原副主任、澳门立法会第一、第二、第三届主席曹其真女士在澳门特区创办的公益基金会——澳门同济慈善会。由于创始人对于教育的关心与热忱,澳门同济慈善会在内地的资助一直聚焦于教育领域,以“让每个中国儿童都能接受优质公平的教育”为使命,在内地开展资助八年以来,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持续支持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生态和社会创新领域的许多公益项目。

  群岛加速器项目创立五年来,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一直与该项目保持深入合作并持续进行资源的投入。在他们看来,群岛弥补了国内公益基金会对教育创新发展领域关注度的不足,能够助力聚焦于创新性解决教育问题的团队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还可以支持有潜力的团队学习创新创业技能,理解践行“社会创业家”精神,在未来可以成为教育领域社会创新的中坚力量。而这也充分反映了澳门同济慈善会的公益资助理念。

  “我们一直希望每个小岛能成为发光体,影响和带动大家一起关注教育创新,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群岛项目负责人陈泉说,五年来近八十余家教育创新机构正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好的教育,帮助学习者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慢慢勾勒出未来教育的模样。

  在教育创新领域,群岛正带来持续的改变,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和落地教育创新,营造出多元、有生命力的教育生态,打破教育的孤岛效应。未来,群岛希望通过所支持的小岛们的网络,向周边家长和一线教育者产生辐射,成为一个更大范围的教育新生态社群,在整个系统内推动教育创新前沿的扩展,带来示范效应,为中国的教育带来真正的改变。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