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伯乐”多多益善

“新伯乐”多多益善
2018年11月05日 06:07 中国青年报 作者:章正

    在本次大赛对项目的寻访中可以发现,学生“拽”着老师开公司已经成为一种新现象。相对于市场的刀光剑影,“新伯乐”成为校园学生创客们温情脉脉的合作伙伴。

    与传统的老师只是课本知识传授的模式不同,“新伯乐”与校园创客深度合作,一方面他们在培养学生,另一方面他们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学生的,或是师生共有的知识产权变现,最终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如果把他们称之为“新伯乐”,那么可以说近几年,随着双创的深入,“新伯乐”越来越多。他们融老师、“拐杖”、合伙人等多种角色于一身。

    在前几年,还有很多人习惯称大学生双创为“练摊儿”,有些瞧不上他们的小打小闹。如今,不少项目都落了地,甚至成为资本追逐的目标,变成香饽饽。其中,“新伯乐”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成为大学生创意的新供给方,大学生参与他们的科研成果的转化,然后两者结合形成新的业态。

    “新伯乐”超越了传统的师生模式,不仅是单向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开放科研项目,把更多的学生创客纳入到科研团队。不同于一些科研机构的是,“新伯乐”不仅在“使用”年轻人,同时也在培养与发展他们,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从学生角度来看,“新伯乐”的科研能力比较强,兼具足够的学术水平和个人魅力,能吸引学生跟着一起干。

    “新伯乐”最大的特点是非常开放,与学生一起创业,他们乐意将自己的产品“变现”,也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他们大胆地向学生授权专利,转让科技成果。基于师生关系的信任,他们会源源不断地供给技术,学生们负责对接市场。双方的密切合作,作为老师的“新伯乐”无疑给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

    不过,很多人有疑问——师生关系会不会因此变成利用关系?其实,“新伯乐”与学生创客的关系,是基于科研中萌发而产生的新的师生关系,天然地具备科学精神。另外,不少学生创客承担起“新伯乐”的科研成果转化功能,引入了公司制度进行创业,两者具有商业契约精神。两者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共赢商业主体,也就是新的经济增长极。

    “新伯乐”群体的出现,还产生了溢出效应——让学生创客的创业更加有弹性,换言之对失败的承受力更高了。校园学生创客在大学阶段创业,有“新伯乐”的产品支持,面对市场上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显得并不孤单,增加了创业的成功概率。即便失败,他们付出的成本也不大,毕竟他们的创业可与“新伯乐”共担风险,失败只是小挫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伯乐”群体在大学中开始涌现,但是从整体来看,依然属于“稀缺资源”。如今的大学生群体,已经逐渐变得多元,学习好并不是他们追求的唯一评价指标,也不一定会把体制内作为就业目标。高校,不妨出台政策多鼓励“新伯乐”出现,让大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创业结合起来,有更多的发展通道,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1月05日 T01 版

伯乐学生创客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