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AR科技赋能中国非遗 指尖传承揭开保护新局面

AR科技赋能中国非遗 指尖传承揭开保护新局面
2018年06月08日 11:10 新浪公益

  伴随着一段优美的苗族歌谣,苗族图腾蝴蝶在屏幕上翩翩起舞,我们仿佛进入了制作银饰的移动工作坊内,配合提示点击屏幕,拿起锤子将不规则的银块敲出蝴蝶大样,再点击錾子等不同工具雕刻不同部件、区域的纹样,经过明火焊接之后,将银饰置入明矾水中,手机摇一摇后洗银焕新,再通过铜刷给银饰抛光透亮,伸出手掌后,银饰蜕变成3D蝴蝶,不到四分钟,一个图案精美,富有寓意的苗族银饰便在移动端诞生,制作者还能和银饰合影。

  曾让两千多年的兵马俑“复原”的AR技术再次展现出超凡魅力,这是百度通过技术让用户在互动中对古老技艺产生浓厚兴趣所进行的探索,它有别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说教、橱窗式保护的形式,甫一上线便引发网友热捧,而这只是百度公益启动的“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里,通过搜索、信息流、微纪录片、AR技术赋能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借助技术的力量传承文化遗产的路径,正变得越来越宽阔,也越来越清晰。

百度AR技术让你仿佛置身苗银工作坊内百度AR技术让你仿佛置身苗银工作坊内

  打破非遗失语窘境 AR技术让传统技艺在指尖传递

  苗族银饰长久以来便是苗族地区的重要首饰品和婚嫁用品,苗族人创造了各种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但由于资金、技术、地域、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观念影响,其传承之路并不如意。

  国家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吴水根从事苗银锻造已有35年,但到目前却只带出十八个徒弟,为了能够让古老的技术得到传承,他甚至打破传承的“规矩”,希望苗银技术能够走出地域局限。如今看到苗银以AR的技术出现在人们的指尖,吴水根为技术焕发传统文化的又一春而赞叹不已。

国家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吴水根在锻造银饰国家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吴水根在锻造银饰

  吴水根的激动背后是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截至2016年底,我国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已达39项(含“急需保护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一,而绝大多数的非遗都面临着对内传承困难,对外失语的窘境,中国“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贺斌此前在蜀锦厂倒闭之后,便面临着是否要重新坚持这项古老技艺的难题。

  好在技术的力量正在缓解这一现实,由百度公益基金会发起的“百度公益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第一季▪年画”在百度APP正式上线以来,通过包括AR等技术的运用,让中国木版年画以更加生动的方式为更多人了解,目前,包括苗银、桃花坞木板年画等八个非遗项目都实现了AR技术效果,不日就可全部上线。

  事实上,这并不是百度AR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首次使用,在此前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合作中,用AI技术“复活”兵马俑的技术让游客赞叹,“当观众参观兵马俑的时候,拿着手机对着兵马俑,就能看到两千年前彩色兵俑的样子。任何有关兵马俑的问题,它都可以张口进行回答”,而且通过AR技术对空间进行解构、还原战争场景,也能让游客更清晰地了解兵马俑背后的故事。

  百度公益基金会负责人周达认为,非遗面临失传的窘境,主要因为非遗缺少应用场景,难以体现其价值,但“百度AI可以复原场景,让用户身临其境去体验,这会有代入感,手机百度一搜,百度AR可以马上呈现出非遗的景象和内容精髓。百度的AI是开放的,任何非遗爱好者都可以利用百度技术来复原非遗内容,让非遗内容活‘起来’,让用户感受到非遗有互动性和参与性”。

  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互联网平台全面赋能非遗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诸多文化遗产常困守闺中,传统手艺人没有渠道也不擅长讲述非遗技艺的故事,使非遗很难与更广泛的人群接触,百度一位跟“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相关的高管表示,“随着互联网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和技术生产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年轻一代如今很少有机会接触和体验非遗文化的某些内容,尤其是有些非遗项目曾经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那种体验,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感兴趣或者非遗在这个时代不具备魅力和吸引力了”,让非遗“活”过来的同时,懂得讲述和记录成了摆在保护面前的一道重要关卡。

  在国家日渐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百度公益基金会负责人周达表示,“非遗中的每一个传承人都是这个时代的IP”,而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他们的手艺和故事无疑是颇为有效的方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类文化形态正越来越呈现出视听化的倾向,视听化又反过来为文化插上了传播的翅膀,对于非遗而言,纪录片无疑是极好的传承与传播手段。对部分步入高龄之年的手艺人来说,更时不我待。

《关注的力量》共40集记录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故事《关注的力量》共40集记录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故事

  百度公益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因此加入这一记录行列,通过走访拍摄国内几十个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将非遗技艺记录在案并经过精致加工,形成每集三到五分钟左右,总共40集的微纪录片《关注的力量》,目前已上线爱奇艺、好看视频、秒懂百科,引发网络热议。

  绵竹木板年画博物馆馆长、四川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光葵表示,“让大家关注非遗,不是说每个人都喜欢非遗,去做非遗不可,只要(非遗)有一个点有一个故事,(或者)一张图稿能打动你,使你产生联想,有创造性的思维的发散,产生了另外的效果也是(非遗)的一种作用。”这也是传承非遗技艺的价值所在,更是百度公益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的使命之一。

  为了将非遗等文化遗产传递给更多的用户,百度还整合内部多方资源支持非遗。百度百科公益品牌项目非遗百科推出两年以来,共推出了26期国家级非遗专题,收录非遗词条1379个,让近30位传承人在互联网上展现了精彩的非遗技艺;也并免费为熊氏珐琅、张忠强兔儿爷、金氏风筝等老手艺人上线了信息流公益广告,一周内分别获得20w+曝光量,与此同时,百度公益和百家号也成立了正能量联盟,推动自媒体作者加入到文化遗产的守护队伍中来。

  据百度公益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负责人介绍,“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除了搭建文化遗产的公益平台,运用AI技术赋能非遗项目并通过通过百度内容生态,联盟伙伴等渠道广泛传播之外,还将通过公益项目牵引,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传播,探索自然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效应,让遗产地周围居民,共同分享遗产带来的利益,自觉成为遗产地的守护者和主人。截止目前为止,百度公益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的合作项目已达到 21个,横跨两河文化流域、多个少数民族地区。

  据了解,在2018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9日)当天,百度将继续通过FEED流技术、非遗专题呈现,并通过制作非遗项目知识图谱卡片等方式助力文化遗产传播。

  “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科技让传统文明的精华部分重新焕发新生,非遗等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守望不仅关乎这些文化产物本身,更关乎华夏文明根基的存续与不断发展。用互联网科技守护非遗,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接触非遗、参与推动非遗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就是守护中华子孙的精神家园,希望可以由此星星火焰引燃传统历史文化精髓发展与进步的燎原之火”,百度一位高管此前表示。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