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5-12三周年 探访羌寨里的新家庭

5-12三周年 探访羌寨里的新家庭
2011年05月09日 11:39 新京报

  三年过去,汶川大地震给国人留下的伤痛,依然清晰。

  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受伤——这些数字对应的,是生离死别,山河破碎。

2008年11月,工人在拆除危房。地震中,北川擂鼓镇受损严重。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申 摄2008年11月,工人在拆除危房。地震中,北川擂鼓镇受损严重。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申 摄

  “过3年,再来,一个新的汶川会拔地而起!”当年温家宝总理在灾区振奋着重建信心。国务院确定要用3年左右完成灾区重建。

  如今,曾经的灾区是怎样的图景?家园是否已能够重新遮挡风雨,心灵的伤痕是否已结痂愈合,新的日子,是否呈现了别样的色彩?

  被地震伤害的人们,浴火重生,他们,过得好吗?

  地震3周年,我们回到灾区,从不同的切面,家庭、学校、村庄、城市……探访重建后的新生活。

  ■ 重建档案

  刘贤惠一家

5月8日,王成淑与母亲刘贤惠在镜前梳妆打扮。5月8日,王成淑与母亲刘贤惠在镜前梳妆打扮。

  【震前】

  刘贤惠在家务农,丈夫做木材生意,二女儿在外打工。家里还有公婆、小叔和弟媳。

  【震后】

  丈夫、公公、婆婆、小叔、弟媳在地震中遇难。

  【现在】

  刘贤惠又结了婚,重组了家庭,经营着旅店,二女儿开了农家乐。

  擦墓碑时,刘贤惠的动作很轻。她担心碑上前夫的陶瓷画像,会因此褪色。

  丈夫死于3年前的汶川地震。那一天,刘贤惠记得脚下的土地,像海浪一样翻滚奔腾。

  北川县擂鼓镇猫儿石村是羌寨聚集地,地震中,71户人家69户房屋倒塌,26人遇难。

  望着倒塌的房屋和不断竖起的坟墓,女儿抽泣着说:“妈,田、房,啥子都没了,走吧。”刘贤惠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的家。”

  3年后,猫儿石村已重生为“吉娜羌寨”。寨子是地震半年后建起的,温家宝总理题的名字。吉娜,是古羌族的美丽女神,象征“最美好”。

  刘贤惠和女儿也有了新家。二层高的羌楼下,5月里,开着成片的花朵。

  坚守

  “我不能离开我的家”

  5月8日,正午,46岁的刘贤惠和女儿王成淑坐在门前拉着家常。阳光下,两人身上的黄金饰品有些耀眼。

  王成淑在寨子里开了一个农家乐餐馆。她对饭店的业绩十分得意。她说,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八千。

  刘贤惠跟新任丈夫开了家旅店。她说一个月有2000多的收入。

  刘贤惠说,她就一个念头,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家。就算是死亡将家庭击碎的时候。

  3年前的5月12日,刚走出家门的刘贤惠感觉地下像冒出一双手。她被抛向空中。待醒过来,她发现房子和寨子变成一片瓦砾,冒着青烟。

  刘贤惠在废墟里奔跑,大声呼救,希望救出压在瓦砾下的亲人。

  家庭就在此时支离破碎。废墟边,公公、婆婆、小叔的遗体被一具具抬出。村民在这个突遭打击的妇女身边围起一个圈。女人蹲在废墟旁大声哭泣,她颤抖着祈祷,去北川林业局办事的丈夫,能回到自己身边。

  北川的消息传来,又是一个彻底的失望。丈夫被巨大的落石砸中。

  喜欢给自己揉腿的丈夫,笑眯眯的公婆,连同不大的家,彻底消失了。

  地震时,二女儿王成淑在山西打工。她赶回后,呈现在她面前的家,是一片瓦砾和一座搭在路边的帐篷。

  在上海工作的大女儿,抽泣着恳求刘贤惠:“妈,田、房,啥子都没了,走吧。”刘贤惠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的家。”刘贤惠和王成淑留了下来,继续自己的生活。

  信念

  借债也要盖新房

  “我要让女儿看到希望。”刘贤惠跺着脚下的土地说,这里是我的家。2008年的那个夏季,决定留下来的刘贤惠和女儿,开始了艰苦的生活。

  余震中,她们和地上跳跃的砖头一同四处奔跑;下雨时,母女两人彻夜不眠,随时准备逃离。泥石流藏在破碎的山体里,似乎时刻会喷涌而下。

  即便在大好的天气,两人睡觉时也会把值钱的东西绑在身上。

  小心谨慎并没阻止危险的发生。2008年9月,风暴突袭,将母女俩的帐篷和里面的粮食统统掀走。次年5月,寨子边上的河水翻出了河床,把羌寨围成了一座孤岛。

  “没得水,没得粮食。”刘贤惠说,那半个月她们靠雨水解渴。

  这期间,一名村干部找到了刘贤惠。干部对刘贤惠不去上海,要重建家园的梦想有些疑惑。

  “我对他讲,我没得钱建房,就让我娃子借债建,娃子没钱,就让娃子的娃子建。”刘贤惠说,那是自己第一次和人不客气地说话。

  母女的坚守中,解放军来到了寨子,还有各界的支援。2009年春节,温家宝总理也来了,与寨民一起过节。

  重组

  进入新的婚姻

  “好几十个娃娃(战士),没日没夜帮我建房。”说起解放军,刘贤惠说,当时自己最苦恼的是,那些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小伙子,没喝过她一瓶水。

  有客人来,刘贤惠喜欢笑嘻嘻地让大家看挂在墙上的照片。

  “这是我给总理端了羊汤,这是李源潮、这是刘延东,他们都来慰问过。”她指着照片说,灾后寨子里来过很多好大的领导。

  女儿王成淑记得,各级领导频繁慰问的同时,各式各样的建筑设备涌进了寨子。地震半年多后,71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羌式小楼,建了起来。

重建后的北川擂鼓镇吉娜羌寨。寨子是在地震半年后建起的,具有浓郁的羌族特色。重建后的北川擂鼓镇吉娜羌寨。寨子是在地震半年后建起的,具有浓郁的羌族特色。

  2009年初,刘贤惠和女儿搬进新家。搬进新家的第一夜,刘贤惠有些失眠。她说自己恍惚,幸福来得有些不真实。

  地震后第一个春节,温家宝总理的到来,被刘贤惠一家定性为“一次开天辟地的大事”。温家宝在羌寨里陪农民吃了烤羊。那天,刘贤惠为总理端上羊汤。

  “总理给我们寨子起名吉娜羌寨,祝我们永远安康吉祥。”王成淑说,总理走后,她决定开个农家乐。

  “镇上的干部很支持,教我羌寨歌曲、舞蹈,还带来了客人。”王成淑说,“当时我想,总理这么关心的地方,今后一定有发展”。

  事实证明了王成淑的判断。

5月7日,刘贤惠与女儿王成淑在农家乐餐馆内打扫。5月7日,刘贤惠与女儿王成淑在农家乐餐馆内打扫。

  建起农家乐,母女也开始了新生活。2009年4月,王成淑与地震前就交往的男友结婚了。

  随后,那年的4月26日,北川的20对震后重组夫妇,在吉娜羌寨举行婚礼。刘贤惠便在其中。她嫁给了一名村干部。

  先后结了婚,此时这对母女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现在王成淑已离婚了,并有了新的男友。不过她依旧喜欢跟人说“那天结婚,朋友就来了几百个”。

  变化

  美容院与新衣

  地震前,刘贤惠多年不买一件新衣,震后她一年要去多次美容院。震后三年,与刘贤惠一起改变的,还有她的家庭乃至整个羌寨。

  对于母亲的改变,王成淑印象深刻。

  有一次,王成淑在重庆旅游,接到母亲的电话。在绵阳逛商店的刘贤惠认真地询问女儿,羊毛大衣和羽绒服,哪个更适合自己。

  “当时我嘴张得老大,心想,这还是那个整天背着竹篓,在田里转悠的老妈吗?”王成淑说,回家后,她在衣柜里看到了一件几千元的羊毛大衣。

  刘贤惠也在女儿王成淑身上看到了变化。

  5月7日,凌晨5点,王成淑骑着摩托车消失在寨子尽头。看着女儿消失的背影,刘贤惠笑了。她说:“幺妹去镇上买菜了,地震前,娃一觉能睡到太阳老高,现在每天都这样,勤快得很。” 改变同样发生在吉娜羌寨。

  地震前寨子里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现在都回来了。

  “没有比陪着家人更重要的事情了。”一名年轻人说,“当然大家回来的另一个原因是,票子来了。”

  原本处于农耕经济的羌寨震后没有了土地,为解决生计问题,当地政府将这座羌寨发展为一个旅游景点。

  政府的决定得到寨民支持。一名记者记得,当时寨民们曾打出这样一句标语“政府帮忙修房子,村民自己找票子”。

  如今,不大的吉娜羌寨里,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农家乐。多数寨民对于旅游业带来的改变,都表示认同。“你看看,我们小孩脚上穿的都是阿迪达斯,以前有什么?草鞋。”一名寨民说。

  刘贤惠希望就这样安安稳稳过日子,“三年前我几乎失去了一切,你看现在不是过得很好。”

  ■ 记者手记

  市场化的羌寨

  三年后再到北川,发现这是一个熟悉与陌生交织的世界。熟悉的是,飘荡在空中的菜子油香味以及白墙蓝顶的临时板房。

  陌生则来自多个方面。

  吉娜羌寨地震前是一个土路蜿蜒,羌宅林林总总挤到一起的山寨。如今,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两侧种满了各色的鲜花。新修的房子很是精致,71栋房子统一规划,建得一模一样,好像士兵列队在山坡上。

  寨子里,羌人的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变化。地震前他们处于农耕经济,寨民们过的是“种地——打工——娶妻生子”这样模式的生活。

  那时,见了陌生人,村里的姑娘会脸红,汉子则会热情地掏出香烟和过客拉起家常。

  现在的吉娜羌寨发展为一个旅游区。农家乐餐馆,卖纪念品的摊位布满各处。

  有游客来,农妇们吆喝着生意,拉游客到自家吃饭。

  姑娘们也不再羞涩,能大大方方让人拍照。羌族舞蹈、歌曲也都成为旅游产品,向游客展示和收费。

  和村民聊天,他们开始谈论时尚,对汽车、名牌和财富充满向往。

  寨民们富裕了。过惯了质朴生活的羌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寨民说,也出现了不好的现象,一些人眼里只有钱,甚至连参观一下震后保留的物品也要钱。

  开农家乐的王成淑也很忧虑,她说有人为了赚钱,什么都敢做。有一次,一名游客饭后被告知,一盘八片的烧白肉是60元。还有一次,一家饭店被发现用30斤萝卜炖汤时只放进一只猪脚。

  吉娜羌寨的干部们,正筹划着引进新的管理模式,由一个公司统一经营吉娜羌寨,希望规范经营和带来发展。

  □ 本报记者 崔木杨 北川报道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