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山西晋城闯出扶贫新路

山西晋城闯出扶贫新路
2010年11月11日 10:31 中国青年报

  地处太行山南麓的晋城市陵川县有不少贫困村,因没有项目带动,农民致富困难,六泉、潞城、古郊都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从去年开始,晋城市拿出专项扶贫资金在这几个村成立“800亩山地散养土鸡示范场”,带动了5个乡镇17个贫困村的散养土鸡生产。目前,该示范场已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及产地认证,注册的“参土”牌土鸡蛋成功打入北京、郑州、太原等市场。

  这只是山西省晋城市这两年来扶贫开发效果的一个缩影。自2008年5月晋城市将210个贫困村列入重点扶贫村以来,晋城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个依靠”、“三个带动”等措施,使首批贫困村的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2009年重点扶贫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34元,比实施扶贫攻坚前的2453元增长了25.4%。

  在谈及扶贫开发的经验时,晋城市委书记张茂才说:“这两年晋城市扶贫攻坚取得了一些成绩,最主要的是改变了陈旧的扶贫做法,创新了扶贫机制。”

  打好基础,增强“造血”能力

  如何在扶贫上探索出新路,是摆在中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晋城市以往采取的扶贫方法也是“输血”式的:给贫困村划拨扶贫资金,然后给村里的老百姓发米面,再重点救济贫困户。这种扶贫方式的结果是,“年年扶,岁岁贫”,钱花了不少,可贫困村的面貌却几乎没有改变。

  为了扭转这一扶贫困境,晋城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贫困村的“造血”能力。

  一方面以市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加大扶贫资金支持的文件,明确规定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每年从上年度正常超收财力中切块安排60%的资金投向农村,其中要拿出不少于20%的资金设立扶持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的专项资金。此外,县(市、区)在市营以下煤矿按产量在税后利润中按每吨2元~5元的标准收取“以煤补农”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偏远山区贫困农村。仅此两项,全市共筹集扶贫资金近亿元。

  钱筹措起来后,关键是怎样把钱用在实处、发挥效应。在扶贫工作中,晋城市严格要求扶贫资金必须跟着项目走,使扶贫资金真正发挥“造血”作用。近两年来,晋城市共建立扶贫项目400多个,带动了近两万农民就业。这些项目涉及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为农民持续增收开辟了广阔空间,并产生了极强地带动作用。目前,在全市的210个贫困村中,已建立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00多个,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为了彻底打破这一制约因素,晋城市加大了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山西省在全省启动的“五个全覆盖”项目,共投资两亿多元,为210个贫困村进行学校安全改造、村级卫生室建设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同时,晋城市政府还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村输入文化、教育、科技等现代要素,培养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借助市、县两级的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涉农部门的阳光工程培训,以及农村远程现代化教育网点等平台,对贫困村的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文化大培训。截至目前,贫困村46%的人口接受了培训。

  二是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组织500多个,培育农村经纪人5000多人,有效解决了贫困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市、县两级的科技、文化、卫生等部门,利用各自优势,向贫困村发放科技资料,购置电教设备,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土鸡、果树等大户进行技术指导。

  “要想真正甩掉贫困的帽子,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只有人口素质提高了,农民才能长期富裕。”晋城市市长王茂设说。

  “三个依靠”集全社会之力扶贫

  领导帮扶责任制多年来是扶贫开发中的一项有效措施,但是仅靠领导的力量毕竟有限。晋城市在实行领导帮扶的同时,积极探索全社会帮扶的新机制,形成了立体扶贫的强大合力。主要措施可以归纳为“三个依靠”:

  依靠单位结对帮扶。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首批210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各县(市、区)也分别采取了这种帮扶办法。

  依靠企业帮扶。据了解,近两年来晋城全市企业累计帮扶贫困村资金达1000多万元。泽州县王坡煤矿与贫困村大兴村结对后,将大兴村的山坡、荒地全部承租下来,兴建了“泽州红”山楂保健食品厂,并打造了产品生产加工能力2500吨的“米康尔”小米杂粮系列和1000亩山楂果树生产基地,然后雇用农民到承租的土地上工作,取得了企业和农民同步增收的“双好效益”。

  依靠能人帮扶。从晋城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北京博宥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书苗捐助了1000万元为贫困村建起84个“苗苗爱心卫生室”和28个扶贫项目,不仅解决了2.5万人看病难的问题,还带动了村民的增收。

  “四带一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晋城市在扶贫中发现,一些贫困村的基层组织存在严重的软、懒、散现象,如果让这样的基层组织去担负脱贫的重任,恐怕难以胜任。于是晋城市采取了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企带村、以社带社和选派优秀党员干部跨村任职的“四带一派”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强村带弱村。以党组织建设强村为龙头,实施“村村联建党总支”,带动周边弱村和差村,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推进。杨村党支部是个先进支部,通过与相邻的弱村北冶村联建党总支,规范了北冶村的党组织建设,进而带动了全村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大村带小村。以中心集镇村为龙头,将一些小村与邻近的大村进行联建,通过以大带小,加速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中心集镇村,加快村庄合并和脱贫致富的步伐。阳城县河北镇原杨柏乡散落着60多个自然村,共300多人,生产生活非常困难。河北镇利用原杨柏乡撤乡并镇后留下的220间闲置房屋,投资维修后,配备了煤球炉、半路电视等一些基础设施和生活用品,成立杨柏大峡谷公寓,将这些散住户全部迁入公寓居住,并将原6个支部与杨柏村支部进行了整合,成立了联合支部,还办起了党员活动中心、文化科技培训中心,定期对党员和群众进行科技文化培训。

  三是企业带村庄。以骨干企业和旅游开发公司为龙头,实施“企村联合党总支”,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企村共建、互利共赢的格局。陵川县平城镇孟电集团与所在地的北召村及周边4个村成立了联合党总支,不仅解决了区域里300多个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还投资1300多万元,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改变了贫困村的面貌。

  四是专业合作化带村庄。陵川县崇文镇发挥石佛沟新型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的引领作用,将周边11个村12个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党总支,通过流转农民土地,引导和带动区域农民形成了以种养加销和田园观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李东平 秦宏平 本报记者 田国垒)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