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绵竹救灾样本:政府与NGO携手

绵竹救灾样本:政府与NGO携手
2008年07月03日 10:32 新京报

遵道镇棚花村,志愿者组织妇女成立了绣花合作组。

绣花合作组绣一个志愿者标志,将获得60元。

6月23日,来自各地NGO的代表参观遵道镇志愿者办公室。

  核心提示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的NGO组织以空前的热情投入了救灾工作。对于这股强大的民间力量,地方政府由犹疑逐渐走向接纳。

  灾难面前,政府部门和NGO尝试了沟通与合作。遵道镇志愿者协调办公室,是一个由志愿者自助管理的多家NGO组织的协调机构,并被纳入了政府主导的救灾体系。这在地震灾区成为特例。

  介入抗震救灾,也考验着NGO的智慧。这是否会成为中国NGO发展的拐点?遵道镇的志愿者协调办公室具备了样本式的观察意义。

  □本报记者 李增勇 四川绵竹报道

  地震重灾区之一的绵竹遵道镇,一间15平方米左右的板房里,每晚8时都有一个会。

  这天是6月20日,4张桌子凑在一起,围着23个人。

  “各位领导……”

  田开华一开口,惹来哄堂大笑,“哈哈哈,这里没有领导。”

  田开华是一名教师,是来自江苏的志愿者,下午刚到。会议在讨论如何安排他在遵道镇的工作。

  “遭到”哄笑后,田开华一时不知如何继续。

  这里确实没有领导。要说有,邱旖旎勉强算一个,22岁的她是遵道镇团委书记。其他22人来自全国8个省市,都是救灾的志愿者,分属于20家不同的NGO(公民社会组织)。

  邱旖旎代表镇政府参加会议,负责协调志愿者在遵道镇的行动。

  警惕 陌生的来客

  “民政义工”是罗世鸿对自己团队最初的介绍,政府的小邱觉得,这相对容易接受

  志愿者罗世鸿见到邱旖旎时,觉得小邱两眼发木。

  那是5月15日,罗世鸿带领贵州的志愿者赶到遵道镇。3天前的大地震使遵道镇成为废墟,政府大楼也垮了。

  救人、卸货、发放物资,3天没合眼,邱旖旎和其他政府工作人员一样,都还没从震惊中清醒过来,这时罗世鸿他们到了。

  罗世鸿是NGO贵州高地研究所的负责人,是最早进入遵道镇的志愿者之一。他联合了贵州10家NGO组织到遵道镇进行服务。

  “我们是志愿者,来帮忙救灾。”

  “我们没吃的,也没多的水。没办法安置你们。”

  “只需要一顶工作帐篷。我们自己带有睡觉的帐篷,还有干粮和水。”

  小邱说,罗世鸿态度诚恳,又讲了很多救灾经验,那些经验让她感到新奇和可行,而政府也确实需要人手。

  请示党委副书记后,罗世鸿得到了一顶蓝色的救灾帐篷。

  “民政义工”。这是罗世鸿对自己团队最初的介绍。救灾初期,物资大部分来自民政系统。邱旖旎说觉得“民政义工”比较容易被接受。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