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少吃也能饱?饱足感激素可能不靠谱

少吃也能饱?饱足感激素可能不靠谱
2010年01月20日 10:12 中国青年报

  《战国策》中有个“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故事说的是楚灵王喜欢纤细腰身的臣子(另一种说法是宫女)。为了讨好君王,大臣们拼命节食减肥,结果饿死不少人。

  不得不替这些投上所好者“惋惜”。事实上,减肥并非只有节食和运动这些手段。一名当红影星为了保持体形,曾经试过抽脂和吞食蛔虫卵等多种方法,结果发现最管用的还是吃激素。据说这种激素能够刺激缩胆囊素(简称CCK)的分泌,让人少吃甚至不吃也能饱。

  听起来像灵丹妙药。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介绍,人体存在着两种与吃饱有关的信号。一类叫做“饱足信号”,是吃饭的时候某些器官分泌的物质;另一类称为“脂肪信号”,吃不吃饭都会产生。两种信号传递到大脑,经过权衡斟酌,最后作出是否继续吃的决定。

  CCK就与饱足信号有关。它既负责刺激胰腺分泌和胆囊收缩,又会刺激神经受体。当我们吃饭时,被消化的食物成分会刺激胃肠等器官分泌CCK。不同的食物成分,比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还会产生CCK之外的其他饱足信号。这些信号汇总到大脑,促使其对身体需求和进食产生的结果进行预测。如果这些信号足够强,大脑就会提醒说,嘿,哥们儿,咱饱了!

  别忙着高兴,问题也有另一面。有研究者给老鼠装上腹腔导管,每次进食前注入定量的CCK。结果发现老鼠确实减少了每顿的进食,只是每天进食的频率大大增加了。看来所谓减肥快速通道也有拥堵的情况。

  减肥药品工业的巨头并不介意这个结论,依然致力于发现高效刺激CCK分泌的食物成分。悉尼大学的一位博士,为了赚取课外零花钱,就在一家食品厂家做实验。她提出了“饱足系数”的概念。每天早上,这个金发女郎给实验对象每人发放240千卡热量的食物。吃完之后的两个小时内,他们被要求“不加限制”地食用各种自助餐。女博士和同事记录下他们所吃的东西,每隔15分钟便询问他们的“饱足感”。

  实验采用了38种常见的食物,例如土豆、花生和蛋糕等。它们以“白面包”为基准(100%),其他食物相对于白面包所提供的“饱足感”作为“饱足系数”。系数越高,表明该食物越容易让人产生饱足的感觉。换句话说,在让人吃饱的前提下,饱足系数越高的食物所含的热量越少,越有利于减肥。女博士希望利用食物不同的饱足系数,设计出规范的减肥计划。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饱足系数最高的食物是土豆,高达323%。也就是说,同样是吃饱,吃白面包所摄入的热量是土豆的3.23倍!蛋糕的饱足系数却很低,才65%,花生、酸奶、冰激凌也都比白面包低;爆米花却高达154%!通常意义上的“减肥杀手”居然可以成为“减肥餐单”上的重要菜品。

  不过,在科普读物《吃的真相》中,云无心也指出这种测试方法有本质的缺陷。它测出的只是吃完某种食物后两个小时内的感觉。有的食物,在体内不易或不能被消化,饱足感的保持时间自然持续较长。但一旦消化,其产生的能量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尽如人意。

  如此来说,不能对科学研究断章取义地理解。常常看到“有科学实验证明”、“科学家最新发现”等字眼的新闻,把一定范围内的实验结果夸大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种夸张而又失实的新闻很有可能导致“不明真相”的公众盲从而又迷茫。我的一个朋友就曾在厨房里发愁,“昨天新闻里刚说蒜瓣要生吃,今天报纸又讲炒着吃更有营养,到底该怎么做呢?”

  回过头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把减肥的希望寄托在改变激素水平上,不如依靠个人毅力改变生活习惯。更何况,人们没必要过于追求所谓的完美身材,环肥燕瘦,各有所好。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