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评论:“毒跑道”治理岂可“不报不动”

评论:“毒跑道”治理岂可“不报不动”
2016年06月23日 10:31 新京报

  “毒跑道”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总要有一个了结,也总该有一个了结,不能总高度依赖事件爆发、舆论曝光。

  “毒跑道”再入公众视野。21日晚,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了河北沧州、保定很多小作坊企业使用废旧轮胎等工业废料加工成塑胶跑道原料。随后,有追访媒体发现,被曝光的一家企业已是人去楼空。河北盐山县县委书记薛泽通表示,目前正在研究相关监管责任问题。

  这大概是今年又一轮关注“毒跑道”的高潮了。此前,从5月20日开始,成都、北京、沈阳等地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了校园“毒跑道”事件。新华社持续发 力,“5问毒跑道”,直指标准缺失及监管缺位等问题;人民日报也刊发海外记者报道,详述日韩英美等国的治理举措,以为借鉴。而就在相关报道引起的关注渐渐 消歇时,央视调查再度引燃舆论。

  不知道这一轮的舆论热度会持续多久。但从既往的舆情轨迹看,恐怕难逃宿命,“不报不动”,“报一报、动 一动”。据新华社报道,早在2003年底,就有专家提出TDI聚氨酯跑道的危害,虽引起了一定重视,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到2015年,全国至 少15个城市集中爆发“毒跑道”风波,而在当地部门“整改”之后,今年“毒跑道”再度发生。

  媒体的疑惑同样是社会公众的不解,在“毒跑道”的问题上,为何每次都是“高度重视”之后,然后一切归于沉寂?这种高度依赖事件爆发、舆论曝光的怪圈何时才能打破?

  即如新华社已经指出的,我国有毒有害化学品环境管理立法存在若干空白。无论是适用于室外的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还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塑胶跑 道的某些疑似毒性成分都没有规定。而具体到行业、产业,则更是千疮百孔,从生产、施工,再到监管,几乎每个环节都有出问题的可能。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及教 育主管部门又纷纷开列指标,雄心勃勃地推进塑胶跑道的“普及”。

  如此,当含糊、乃至缺失的标准遭遇经由行政命令催生的爆发式市场机遇,必然泥沙俱下,不出问题也难。这也正是这一问题“复杂”的深层原因所在。

  在毒跑道系列事件中,即便各地有所行动,很多时候,仍止步于浅层的“危机应对”。报道引起社会关注了,有些地方不是本着对孩子、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深入调查、严肃查处,采取扎实严密的监管,而是观望、等待,有些地方只要仍然没有被镜头聚焦,就几乎毫无行动。

  这样的应对,与其说是“治理”,还不如说是“敷衍”。这其中,事涉教育、质监、环保等多个部门,贯穿政府、市场等不同层面,固然是问题棘手的原因,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责任与担当的缺失,也是“毒跑道”泛滥的根源。

  专家和媒体以及孩子们的身体早已发出预警,并在跨度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指出风险所在。接下来,应该是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起而行之。

  毕竟,“毒跑道”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总要有一个了结,也总该有一个了结。不能总是让媒体在那里唱独角戏,再从现在拖到下一个十年。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