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益调查:你在捐赠前会做调查吗?

益调查:你在捐赠前会做调查吗?
2016年01月07日 17:53 新浪公益

  “镇上说给残疾人发过冬福利,领回来竟然是一件超短裙和一件超短裤。”今年元旦,陕西省岐山县蒲村镇鲁家庄村一名卧床多年的八旬残疾老人领到超短裙福利一事,让众人啼笑皆非。

  此事经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据岐山县蒲村镇政府称,此次发放的衣物是由上海一家公司捐赠的,由当地县残联统一配送,按照要求必须在2015年年底前发放到受助人手中。截至2016年1月5日,按照岐山县委、县政府紧急会议要求,蒲村镇、村两级已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残疾人、贫困户冬寒救济详细调查摸底工作,对此次衣物捐赠过程中,蒲村镇、鲁家庄村有关人员工作不细心等问题也正在调查处理中。

  而像这样的“捐赠不匹配”事件在全国都时有发生。段旭辉是西安义工网的一名志愿者,他表示,社会捐赠活动中的不精准问题时有发生,“销不对路”的情况自己见过不少。一次,他打开一包给山区孩子捐赠的衣服,看到衣服质量不错,正感到欣慰的时候,仔细一瞧发现,这些衣服里面竟有热裤、超短裙,甚至还有镂空的吊带背心。“这么暴露的衣服,只有城市里前卫的大姑娘才穿得出去,拿去农村,根本没人敢穿。而且也不适合孩子们穿。”段旭辉说。

  内蒙古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刘国刚介绍,爱心捐赠活动中常发生扎堆捐赠和无人捐赠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导致需要的得不到,不需要的捐许多。例如,儿童福利院里的残疾儿童缺少衣物和玩具,但多个企业却捐来大量的面包,以致多得根本吃不完,过期后只能无奈丢掉,而与此同时,一些山区学校里却有许多留守儿童因吃不上早餐而饿着肚子上学。

  在对突发事件的捐赠中,“捐赠资源”浪费的情况尤为突出。一方面是捐赠者盲目的捐赠,另一方面是派不上用场的公益捐赠资源长期搁置。面对如此“集中”和“闲置”的捐赠资源,究竟如何疏导,给公益捐赠开辟一些善意的“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对于不易储存、运输和超过实际需要的受赠财产,受赠人可以变卖,所取得的全部收入,应当用于捐赠目的。”把捐赠品变成现金从而转化成必需品,通过变卖捐赠品的实际价值而发挥应有的公益价值。

  刘国刚认为,社会捐赠“销不对路”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不力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公益活动的组织方介于供、需方之间,应认真、及时、准确地沟通双方的情况,这样才能物尽其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能缩减公益活动的开支。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王行最也表示,公益组织或企业是否应该向贫困地区进行捐赠,“关键要看受助者是否有这方面的需求,公益服务要‘按需下单’。做公益要坚持需求驱动原则,受助者有需求就要满足他们,没有需求就不能强行献爱心。这就要求公益机构前期要充分了解其需求,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服务。”

  有观点认为,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社会捐赠也应改变过去粗放的模式,实行精确捐赠。也就是说,要精心组织社会捐赠活动,细化和规范捐赠各方行为,使捐赠真正成为雪中送炭,更好地满足受捐赠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爱心过剩”。

  针对“如何实现按需捐赠”等问题,《公益时报》联合新浪公益、问卷网和凤凰公益发起本期“益调查”——你是否会在捐赠物品前做调查?

益调查需求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