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汶川震后十周年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论坛在川举行

汶川震后十周年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论坛在川举行
2018年05月11日 11:13 新浪公益

  2018年5月10日,以汶川震后十年青少年心理援助与心理创伤研究及成果分享为主题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论坛”在四川绵阳举行,该论坛由中科院心理所、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主办,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全程支持。

  日本兵库教育大学教授、日本临床心理学会受害者支援会会长富永良喜,日本芦屋心理生活研究所所长、阪神大地震现场心理支援总指挥高桥哲,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Josef I。 Ruzek,香港大学教授、原社会科学院院长、北川社会工作站顾问陈丽云,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张雨青,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李明,中科院心理所全国心理援助联盟成员王晓琳等10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曾参与汶川震后援助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心理援助志愿者等出席论坛,并分享了中日两国在震后灾区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以及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如何开展有效心理援助的经验总结。

日本兵库教育大学教授富永良喜(左)现场分享日本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本兵库教育大学教授富永良喜(左)现场分享日本灾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论坛上,日本兵库教育大学教授富永良喜分享了来东日本大地震、熊本地震后在灾区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据介绍,当时灾区学龄前及小学阶段的孩子中有25%都产生了创伤反应,孩子们甚至在听到海啸、地震等词语的时候都会非常恐惧。为此,灾区学校迅速开展了震后心理课堂,通过孩子们熟知并且喜爱的哆啦A梦、熊本熊等卡通形象扮演,让孩子们在情景中体验帮助哆啦A梦克服害怕老鼠的心路历程,籍此不断抚慰孩子们的震后心理创伤,帮助孩子们逐渐摆脱灾害所造成的心理恐惧。

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张雨青进行主题报告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张雨青进行主题报告

  以儿童视角开展学生震后心理援助,这一充满人性关怀的救灾理念同样也在汶川震后心理援助中充分应用。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张雨青现场分享了“表达艺术治疗在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中的应用”,汶川震后,孩子们尤其是5-12岁的儿童普遍出现了怕黑、做恶梦、粘人、退缩、不愿上学等退行性行为,这是该年龄段的典型应激反应。儿童由于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通常无法用语言有效表达自己的情绪,针对于此,中科院心理所采用了间接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如绘画、游戏、舞蹈、主题活动等,来疗愈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效果非常显著。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李明分享了叙事理念在青少年心理援助中的应用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李明分享了叙事理念在青少年心理援助中的应用

  本次论坛上,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李明也分享了叙事理念在青少年心理援助中的应用。通过叙事疗法,帮助孩子们重建因突发灾难而打乱的人生叙事,帮助孩子们找回人生的意义感,回归至日常生活。

  作为本次论坛的支持单位,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自2013年正式成立以来,始终根植心理健康领域。2017年9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了全国性心理援助公益项目——心桥计划,为中国女性、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中科院心理所联合基于儿童表达性艺术治疗模式,全新开发了以电影为特色的儿童心理课堂教学模式与全套教材,2018年开始,将率先在国内12所九年制义务学校进行落地服务,让寓教于乐的电影心理课堂走进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合理调试情绪,舒解学习压力,畅享快乐生活。

  本次论坛上,来自心理学领域的各界专家还分别就心理治疗用于灾后应激减压的干预等科研及实践项目进行了成果展示及深入研讨。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