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西北大学:让文明成为一种自觉

西北大学:让文明成为一种自觉
2018年04月04日 10:57 中国青年报

  每周三和周日,85岁高龄的著名数学家王戍堂先生总会如约来到教室,义务为学生们上课。他被称为“中国的骄傲”,是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王氏定理”的创立者。他的愿望十分简单:通过教学,将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过去年轻人的奋斗精神,传递给如今的学生。

  在全国文明校园——西北大学这所百年学府,有着一批像王戍堂这样的老先生。他们率先垂范,默默坚守一方讲台,指引万千学子感受、诠释、传承着“文明”的高贵品格。他们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要求的践行者,也是西北大学校园文明身体力行的推广者。

  用大学精神滋养校园文明

  2017年10月15日,西北大学建校115周年庆祝大会上,90岁的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张岂之先生走上发言席,向师生深深鞠躬……这张照片瞬间刷爆了师生校友的朋友圈。“张先生的一举一动,本身就散发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光辉。”一名学生在留言中写道。

  每个学期,这位“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都会走进“侯外庐学术讲座”现场,为师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推动下,西北大学面向全校师生开设“可爱的祖国”系列讲座,从1984年开始,至今已坚持了34年。

  这样系统设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激励了几代学子主动亲近传统文化,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关心国家命运,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而这些至今活跃在教书育人一线的“先生”,也受到校园内外“95后”年轻人的热情追捧。

  “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公诚勤朴’校训,是西北大学留给每一位师生的宝贵印记。”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告诉记者,校训彰显着“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不诚无物”的优秀品质、“勤则不匮”的责任担当,以及“抱朴守真”的价值追求——“只有长期、系统的精神引领和潜移默化,大学精神才能在师生的头脑中萌芽、壮大,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每逢毕业季,每位西大毕业生都会收到母校赠送的一方蓝田玉印章。蓝田玉“质本洁来还洁去”,与“公诚勤朴”的精神不谋而合。印章的侧面镌刻着校训,底部则是每位毕业生的姓名。与母校惜别之际,毕业生们手持印章,将姓名盖在象征母校办学历史的长卷之上,让“恪守精神传统,实现人生价值”的约定永久定格。

  用先进思想引领校园文明

  “没有一流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能有一流高校。”早在1995年,西北大学就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干部和专门工作经费,为文明创建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西北大学编制的《文明创建中长期规划》中,每年年初,文明创建工作都与学校年度工作同安排、同部署。20余年来,学校坚持召开创建工作大会,书记、校长与二级单位党组织、行政负责人共同签订年度创建工作任务书,形成了动态管理、半年考核、活动督查、年终评比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在这样的机制下,文明创建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各环节,渗透到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成为师生的工作习惯、行动自觉。

  一脸大胡子、神情深刻又严肃的马克思,突然出现在了朋友圈。他不仅向大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坚持,还有时时困窘的生活、温馨甜蜜的家庭、感人至深的友情,以及面对对手的毫不妥协。

  这是该校思政课网络上——“思想者之家”一条名为《假如马克思也有朋友圈》的推送,马克思的生活故事让同学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图景,触摸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温度”,这条朋友圈也在师生中引发了空前热度。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强教授表示,“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是西大的一项持续性探索。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倡导推广的“叙事式”教学法和“反转课堂”,以“讲好故事,说清道理”为逻辑,由学生讲经典故事、历史故事、现实故事和身边故事,引发思考和讨论,并在老师指导下追溯、探索故事的指向,以及蕴含的理论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蓬勃生机激扬校园文明

  初春的西大校园,繁花初绽。国学社的师生和外国留学生一起,聚集在孔子像前,身着汉服,向过往行人展示着中华传统成人礼礼仪。礼堂广场上,年轻的学子们跳起了欢快的健美操。校园内的唐实际寺遗址、陕西农业学堂旧址、抗战时期建筑群、西北联大纪念碑等,经历和见证着的时代变迁,共同传递大学之道。

  而校园内滋养出的文明力量,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西北大学师生们在社会实践中探求“中国故事”“陕西故事”“西大故事”的生动素材。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师生们走进社区,义务开展小家电和电脑维修,已是第13个年头;城市与环境学院爱心回收站的同学们,在校内设置废旧衣物回收箱,运用专业知识将这些衣物处理、分拣后,所得收益全部捐献儿童村、敬老院;师生创立的“秦巴山区弱智人关爱帮扶志愿服务队”,23年来共有2000名大学生志愿者定期深入秦巴山区,开展病因调研、治疗干预、基层医生培训和扶贫助学;在陕西富平,由毕业生组成的研究生支教团,先后承担了8所乡村学校、45个班级、10余门课程、万余课时的教学任务……

  据统计,在西北大学学生中,95%以上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68%以上能坚持经常性参加,60%参加了志愿者服务社团。每年寒暑假,都有千余名师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义务支教、政策宣讲、社会调查、科技支农和生产实习等各类实践活动。

  “我们要厚植工作优势、创新内容载体,在‘实’‘细’‘小’上做文章,让文明成为一种自觉习惯、一种大学文化,始终保持生机活力。”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表示。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