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人民财经高峰论坛 聚焦经济的“稳”与“进”

人民财经高峰论坛 聚焦经济的“稳”与“进”
2016年12月28日 14:08 新浪公益

  近日,冬日里的一抹暖阳划过人民日报社,由人民网主办的首届“人民财经高峰论坛”胜友如云,妙语连珠。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中国民生银行党委书记、行长郑万春、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以及来自官、产、学、研的精英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中国经济新方位”的论坛主题,共擘中国经济新图景。

嘉宾合影(翁奇羽摄)嘉宾合影(翁奇羽摄)

  今年以来,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锐意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2017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如何化解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如何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如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中国经济需要继续破题,才能稳步前进。

  为此,首届“人民财经高峰论坛”聚焦金融安全、“一带一路”、品牌创新等议题,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观点激荡的平台。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在致辞中表示,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要巩固成果、乘势而上,将中国经济航船开向行稳致远的前方,需要我们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上来。

全景(于凯摄)全景(于凯摄)

  如何定义金融监管新风向?

  创新与安全统筹兼顾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更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增速放缓、杠杆率上升等矛盾与问题,金融风险的滋生概率日益增大。防范系统性风险,打破刚性兑付,强化市场约束,防风险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金融监管的尺度与力度。在首届“人民财经高峰论坛”上,一行三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嘉宾观点指明了金融监管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深化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补短板、促创新、优供给。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表示,银行业应该增加有效供给、优化信贷供给,支持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银行监管者将继续实施有保有压、扶优限劣的基本方针。王兆星说,金融业“补短板”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进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创新,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支持三农。

  中国民生银行党委书记、行长郑万春也认为,金融机构要始终植根于中国的经济,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而银行也必须进行自身的体制机制改革,借鉴科技新商业模式,不断提高服务的品质。

  资本市场能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稳定是首要前提和决定因素。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表示,资本市场必须从实体经济的内在需求出发,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要素流动、管理风险和财富的作用。同时,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的规范运行极为重要。证监会将强化监管,督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及时清除害群之马。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4%,预计2016年保费收入将突破3万亿元,保险业总资产接近15万亿元,行业风险整体可控。同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绝不允许保险公司成为内部控制人的“融资平台”,绝不能使保险成为少数投机者短时间内聚敛巨额财富的工具,绝不能把保险办成“富豪俱乐部”。

  金融安全不是保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就金融风险而言,‘保’就是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底线之上,过度追求‘保’必然妨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还会造成激励机制扭曲,最终催生新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论坛上表示,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要深入推进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金融领域尤其是金融监管体制机制的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国金融的监管要从原来的注重资本监管为主,要慢慢过度到资本监管和透明度监管并重的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进一步阐释了未来的监管改革方向。

  如何激发“一带一路”新活力?

  企业须加快融入开放型经济体制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也是促进全球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在经济全球化势头减缓,反自由贸易倾向有所抬头的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全新思路与动力。

  今年1-11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8.3%,与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04亿美元,同比增长40.1%。同时,我国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沿线国家企业来华投资。1-11月,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472家,同比增长27.3%,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在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既顺应、适应了中国海外投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趋势,同时也顺应、呼应了全球对于更好的跨境投资,包括创造新型全球化的诉求。

  去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对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创新投资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本次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也围绕企业自身的发展运营,共同探寻融入开放型经济体制、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的路径。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政府为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机遇,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企业要把握好这一机遇,把全球最有价值的资源整合到自身的价值体系当中“为我所用”。当前,伊利通过实施全球织网战略,编织了包括全球资源体系、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在内的大网,以全球的全球的优质资源,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找钢网首席战略官郎永淳表示,要推动模式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流通的变革,来应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对的压力。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首席执行官黄琪珺则认为,在企业融入“一带一路”进程中,各方要营造良好的生态,企业、金融机构、法律学界都应并肩协行,创造各自的价值。

  如何提升中国品牌软实力?

  “两个轮子”加“两个根本”

  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价值资源,是衡量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要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坚持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建设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增强国际话语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更为迫切。

  在圆桌对话环节,伊利集团副总裁包智勇表示,企业在全球战略布局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两个轮子、两个根本”。“两个轮子”是创新和国际化,“两个根本”就是质量和责任。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打造品牌软实力还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共赢,与合作伙伴共同盈利;二是坚持品质,提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认知;三是融入,要尊重当地的文化。

  联合睿康集团董事局主席夏建统也认为,提升品牌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融入其他国家的主流文化,通过借鉴主流文化的能量,撬动自身品牌实力提升。“科技、性能以及进取同样是企业品牌软实力所需要具备的要素。”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秋华认为。

  “长期以来,中国的制造业被贴上低端制造业的标签。比如一件衬衫,我们赚5%-10%的毛利,出口到海外,人家贴了标签回来就挣百分之百甚至更多的毛利,在海外旅游时买的一些纪念品,贴着海外的品牌,背后都是中国制造。”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提升中国品牌软实力就是提升中国企业产品的软价值。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如何通过结构性改革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让供给升级引领消费升级,企业不仅仅要从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制造,更要打造品牌,提升中国品牌软实力。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