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由贫困衍生的儿童心理问题引关注

由贫困衍生的儿童心理问题引关注
2015年09月08日 10:14 南方都市报

  “七天,我便可以脱离了。”8月31日,安徽17岁少年家祎留下含有绝笔之意的字条,离家出走。字条中写到“这个世界太累了”、“下辈子不做穷人家孩子”,并称自己计划已久。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闻讯后立即赶回家寻找。其父称家里不算穷困,每次零花钱200元,但现在才知道,孩子曾长时间没钱用也不吭声。9月7日下午,父亲称孩子已找到,瘦弱憔悴。

  网上许多人对这则新闻的反应颇为两极。一种声音是感叹社会贫富差距,让外出打工的父母难以尽到教育之责,许多人批评父母只顾着挣钱不教育孩子。另有网友认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太差,这个世界上比他穷的大有人在,父母外出打工也是没办法,他的离家出走,无论对家庭还是自己,都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无论是哪种意见,都凸显了当前农村留守青少年面临各种心理问题,亟待得到社会各界重视。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中国目前约有6100万留守儿童和青少年,但由于户籍制度等方面的限制,能在打工父母身边就学的孩子毕竟是少数。父母在外奔波,生计尚且成问题,子女教育更是无暇他顾。美国斯坦福大学罗思高教授参与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农村有超过70%的儿童在标准化测试中表现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比如感到焦虑和抑郁。

  家祎的例子很明显呈现了某种抑郁的状况。对于留守青少年中出现的抑郁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所申继亮等人的研究显示,家庭和学校是留守青少年生活压力产生的两个重要来源,与之相对应,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支持,学校中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就可能成为个体应对压力、避免抑郁产生的重要资源。虽然个体间存在差异,但这项研究的结果仍具启发性:家祎遇到的问题,不能只归结成“家里穷”那么简单。

  贫困的确造成很多问题。人们总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不要寄望每个穷人家的孩子都有能力负担超过他们能力的事。日常生活中,穷人家的孩子被要求更体谅、更懂事、更顾家,像家祎这样的,甚至在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依然不好意思开口要钱。这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也许并不是贫困本身,而是有关穷人家孩子的道德要求,把孩子给压垮了。古语云,“子不教,父之过”,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早已打破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家庭教育传统。如何在这一现实中,发展出基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青少年心理支援立体网络,并不是单靠留守儿童父母就能解决的问题。

  家祎在他17岁的人生阅历和理解范围内,把现实中遇到的一切压力都归咎到了贫穷身上,我们作为成年人,不必随孩子起舞,否则就有把教育问题简单化的风险。根据常识,一些人的心理问题,并不是有了钱就能解决的。只是,一句“下一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不仅把自己,也把父母推到了一个屈辱的位置上。无爹可拼不是你的错,但是不是也要体谅一下爹娘的感受?●兽兽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