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抗战老兵兰凤文:就是不想当亡国奴

抗战老兵兰凤文:就是不想当亡国奴
2015年08月26日 09:40 新京报

  离乡数十年,90岁的老兵兰凤文依然是一口浓重的山东腔。

  “大家都没忘了过去,”他扬起左手,神情坚定,声音也猛地提高几度,“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人民群众”。

  他14岁参军,从山东招远的特务连新兵开始,两次“被阵亡”、“锄奸”受表彰,经历过抗战期间的新莱战役、冬季拉网大扫荡、赵保元战役和拜城战斗,作战经验丰富。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响应国家号召,参加空军组建,成为一名伞降兵。此后他一直留在空军部队,直至1980年离休。

  岁月不饶人。昔日浴血沙场、保家卫国的少年,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略有些耳背的九旬老人。尽管如此,他依旧对往事记忆深刻。

  “退了休也是一样”

  年满90岁的抗战老兵兰凤文很有精神。

  8月14日上午,东大桥空军干休所一间会议室,兰凤文戴一副圆框眼镜,穿着白色短袖薄衬衫,脚上是黑色全鞋面皮凉鞋,显得干净朴素。整个打扮和普通的邻家老人无异。

  在交谈时,他的声音洪亮有力,底气十足。说话时目视对方,简短利落,并不拖泥带水,通常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式的干练风格,时时透露出这是一位有着多年军旅生活的老兵。

  “都是多年在部队上严格遵守纪律养成的习惯”,兰凤文的家人说。多年军旅生涯也为他留下了挺直腰板走路,严格保守秘密的习惯,以及说话直率,雷厉风行的作风,“退了休也是一样”。

  自1980年离休后,老兵兰凤文的日子相对轻松,遛遛弯,偶尔跟老战友们打电话聊聊天。

  兰凤文的耳朵有些背了,需要大声讲话才能听清,却不一定能听懂,需要家人帮忙“翻译”。

  他依然是满口的山东话,这也是他更容易听懂的语言——有人用老家话跟他打招呼时,还会问一句,“你是哪里的?”

  伴随着空军的组建,兰凤文也见证着中国军队从“小米加步枪”,到现在的信息化、立体化作战的飞速发展历程。“歼8、歼10、导弹……当年只能看着别人的轻重武器、飞机坦克,跟现在比可是不行。”老兵兰凤文感慨万千。

  军装烧残缺被误认阵亡

  回忆起抗战往事,老兵兰凤文双腿并立,挺直腰板,手规矩地扶在膝盖上。说到兴奋处,他激动地挥手比划。

  兰凤文思路依然清晰敏捷,能毫不费力地回忆起幼年时的经历。“党组织经常跟老乡交流、沟通”,他记得当时组织会给家家户户发一个小本子,做好事就点一个红点,做坏事了点黑点,最后统一结算,做好事多的会有奖励。

  出生于1925年3月的兰凤文,刚满14岁就参军入伍,成为了村里武装工作队的一名小兵。“没什么原因,就是不想当亡国奴。”谈及入伍的原因,他不假思索地说。

  从军两年后,在1941年的冬天,兰凤文成为了山东纵队5旅13团特务连的一名战士。

  14岁入伍的老兵兰凤文,曾经有两次“被阵亡”的经历。

  第一次是个误会。当时特务连收到根据地提供的情报,准备全连伏击日本运输队,地点是从莱阳至龙口。兰凤文记得,早期情报中提供的日军兵力,远远少于实际参战的人数,最终情报有误导致伏击失败,特务连中有7名战士牺牲,部队撤出。

  地方政府清理战场时,兰凤文被误认了,“当时军装被焚烧得有些残缺”,他说,于是自己阵亡的消息被通知给了家属。

  另一次则是被家人误认。那是在1942年冬季拉网大扫荡结束,日军撤退后,清理战场时,兰凤文妻子的姐姐发现有一具战士的遗体与他相似,就认为是他阵亡了。

  “当时我已经随部队转移,这个误会直到我最终回家时才解除。”兰凤文回忆道。

  家乡“锄奸”

  提到在老家的抗战工作,就不能不提兰凤文抓汉奸的经历,这让时年21岁的他受到军区表彰。

  那是1943年10月,兰凤文成为武工队小队长,他带领战友们在老乡之间“锄奸”,也就是寻找当地的汉奸。

  方式主要靠软磨,“去给对方做工作”,兰凤文说,武工队会反复跟对方讲,“你是中国人,不能跟人民群众作对,不能因为一个人坏了一个村子”。

  他还记得,当时武工队曾经到一个有700多人的村里做工作,最终获得了老乡信任,“有几个人本来躲着,后来都出来支持我们工作了”。

  老乡们甚至主动请缨带路,支持战士们战斗,“老乡们说‘你要去,我们带你认路’”。在老乡们的支持下,当年兰凤文曾带领3名队员趁夜突袭了一座县城,活捉了包括敌区小队长在内的8人,缴获步枪10支、手枪1支。

  此战结束,兰凤文还受到了胶东军区通令嘉奖,事迹在《胶东大众日报》上刊登,当年他才21岁。

  当时战斗条件很艰苦,日本士兵经常进村扫荡,部队也会随着老乡转移,“哪儿有什么军装”,兰凤文说,都是老乡穿什么战士穿什么,吃喝也是如此。

  至于武器就更为简单,“三八式”,兰凤文说,用“小米加步枪”形容再贴切不过,稍微“高端”一些的都是从日军或者伪军处缴获。

  “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回忆多年战斗,兰凤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老乡们的帮助,“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1946年冬,兰凤文在敌人扫荡平度时参与作战,部队为了反扫荡,也化整为零,与老百姓保持在一起。

  在一次战斗中,兰凤文被飞来的炮弹打伤右腿。但当地没有医院,部队又要带着老乡转移,“伤兵”兰凤文只能躲在山洞里养伤。

  当时形势紧张,为了保证安全,老乡只能偶尔用小米罐给他送水和食物,每四五天一次,过几天估计着他没饭吃了再带点饼子之类的食物,送至洞口。

  “他在上面用手一松绳子,我就知道来了”,兰凤文靠着这种与老乡们的“默契”,熬过了那段不能出来、不能动的受伤日子,也牢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人民群众”。

  从1939年参军起,作战经验丰富的兰凤文经历了抗战期间的新莱战役、冬季拉网大扫荡、赵保元战役和拜城战斗;参加了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莱阳战役和淮海战役;他还曾在1949年4月参加渡江战役,因作战英勇、执行力强,荣立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一等功,并被评为“执行政策模范”。

  新中国成立后,兰凤文又响应国家号召参加空军组建,成为了一名伞降兵,“当时说是为了解放台湾做准备”,最终因形势变化而作罢。兰凤文却一直留在空军部队,直至1980年离休。

  中国军队从“小米加步枪”,发展到如今的信息化、立体化作战,兰凤文明白,这都是国家由穷变富,武器装备才能日益提升。

  装备是为了保卫和平,他希望,未来部队建设能日趋现代化,同时提高部队素质,加强训练,为国家的和平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兰凤文刚满14岁就参军入伍,成为了村里武装工作队的一名小兵。“没什么原因,就是不想当亡国奴。”谈及入伍的原因,他不假思索地说。

  在老乡们的支持下,1943年兰凤文曾带领3名队员趁夜突袭了一座县城,活捉了包括敌区小队长在内的8人,缴获步枪10支、手枪1支。

  本版采写、摄影/新京报记者 黄颖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