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赵寅:遵循教育规律 推动精准扶贫

赵寅:遵循教育规律 推动精准扶贫
2015年08月11日 09:23 新浪公益

  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全国妇联发展部、民盟江苏省委、江苏省妇联、中共常州市委和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女性公益慈善·新常态下女性扶贫创业论坛”在江苏常州举行。在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管理者发展中心执行主任赵寅发表名为《遵循教育规律 推动精准扶贫》的主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管理者发展中心执行主任赵寅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首先非常的荣幸,能够受邀参加本次论坛的活动,今天下午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遵循教育规律,推动精准扶贫。

  之所以想分享这样的话题,和我所在的机构有关系,我来自与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教师培训学院,请允许我用一分钟的时间快速的介绍一下这个学院。

  北师大继续教育教师培训学院成立于2004年,成立以来我们11年的时间里面核心业务包含这么四个大的方面,主要是非学历教育,针对的人群主要是在中国的教师、校长,每年会覆盖五万名人群,还有我们的学历教育,是覆盖4.5万人,每年下来,我们整体教育的量级是在十万人左右,在去年的9月9号,大家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师大做了很多的指示,其中他参加了我们正在实施的国培计划贵重省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课堂,这个国培计划也是由我们继续教育教师培训学院承担的计划之一。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模块,比如说我们的特色基地,区域发展这样一些内容。国培计划是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教师和校长的发展,更多的是从专业定位、示范引领的角度做一些承载。不光是针对个体,同时针对区域,我们的学校为主体,同时也做一些服务的工作。比如说我们会针对乡村的学校做课堂教学的改革,立足学校特色的建设。这是关于我机构的介绍。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我们遵循教育规律,推动精准扶贫。讲到这个话题,我想用一个我们正在实践的案例跟大家分享,然后做一些阐释。刚才我们讲到教育规律,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教育是要去满足于我们当下的社会发展,还是要去超越引领我们的社会发展?是满足还是超越?这个问题可能大家脑子里面想想,我们可以探讨这个话题,每个人有不一样的答案。

  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两百年经历的时代,我们知道,从十八世纪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基本上经历了工业时代的1.0、2.0、3.0,到现在有人说我们面临工业时代的4.0,不管是1.0还是4.0,有一个关健词都是“工业”,所谓工业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标准化、流程化、大规模、专业化分工。这样的一个模式下,我们很多的工厂工人经过专业培训以后,用同样的动作,在同样的位置上做重复性劳动,这样可以打大提升生产效率,对我们生活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我们这个世界产生了很多的改变,比如我们的城市因此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知道一个工厂需要很多的资源支撑,一个工厂的产生会让我们一个小城市资源、人力物力、资金、信息,甚至围绕这个工厂所需要的配套生活服务得到聚集,所以一个个城市从原来的小城市逐渐逐渐变成一个大城市。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大城市出现以后,我们会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我们越来越多农村人口会愿意到城市去,因为那儿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其实有那么多的人,我来自北京,我说北漂,那么多的北漂在北京,还有很多的孩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读了16年以后,最后他们想做什么?他们想留在这样的城市,所以才会有包括刚才潘江雪老师讲的那样一些现状,包括我们看到这样一些图片,我们历经了16年的努力,我们最后希望通过一两天的招聘会,通过这一万人的会场,可以到面试官面前递交一份薄薄的简历,目的就是希望在这个城市扎根下来,有一个栖身之所。这个过程中幸运儿是少数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可以待在这样的城市。是在什么样的城市呢?是这样的城市,你们可以猜出这是中国的哪个城市?可能是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当然不会是常州,常州比这些好。这些留在大城市的人们,住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每天早上七点到楼下吃豆浆油条,挤公交车或者地铁,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来到繁华的市中心,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做的工作是标准化的工作,无论是做审计,还是做财务的,甚至是做人力资源的,基本上做的东西都是相对标准化的。然后他们下班,挤地铁,坐公交,回到他的家里,到了以后,他们这样每天每天的努力生活,为的是什么?为了让他们的孩子能够真正受到好的教育,那么他的孩子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呢?大概是这样的教育,这个场景大家比较熟悉,我三十年前上小学的时候就是这样,现在也还是这样的镜头,一个小学生举手发言的时候,都要规范他的动作。大家看这个孩子和这个图片里面的工人是不是一样,他们穿着同样的制服,做着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表情。我们很多家长努力在一个大城市扎根下来,希望你们的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我们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个问题是需要大家思考的。

  大概在三个月前的时候,我们邀请全国的两百个孩子为我们作画,画的名字是未来的学校。其中有一百个孩子是来自于乡村的孩子,有一百名是来自于城市。这些孩子画的画,我随意的选了一些给大家看,我发现我根本区分不出来哪些是城市孩子画的,哪些是乡村孩子画的,都是一样的绚丽多彩,充满想象力,每一个孩子都有对未来美好的期望,而且他们都有权利去思考和设计自己的未来,我想教育要做什么呢?教育要做的更多的是让孩子有能力,去设计他们的未来。教育不是告诉他你们应该去哪儿,而是给他力量,让他有能力去自己思考他要去哪儿。中国的孩子有三分之二是在农村,我们知道在农村,要关注乡村的发展,关注乡村的教育,必然要关注在乡村服务于一线孩子的人,就是这些教师和校长,大概全国有330万这样的人群,如何帮助到他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们说在这样一个大量的人群,在中国这样一个变革的时期,这个人群应该如何参与和推动中国的大的社会变革。我们在一开始问到大家的问题,一个社会的教育应该是满足于当下的需求还是引领,至少在圣吉先生认为,应该是往前迈一步,应该是引领,至少在我们转型期需要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们发起了这样一个项目,叫做“2030中国未来乡村学校”计划,我们希望立足乡村学校,把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用15年的时间推动乡村一万所学校的变革,主要的方式是通过赋能于我们的老师和校长。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我们的学校变成人才培养的工厂,就像刚才那样,我们很多的孩子做同样的工作,举手,我们不希望我们的老师变成车间主任,我们希望学校的教室课堂变成孩子迈向未来生活的乐园。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更有质量更公平的教育。我们结合精准扶贫的概念谈一下几个关健词。

  第一个关健词是赋能于人,我们说一个系统的改变是需要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我们知道在6月8号的时候,国务院颁发了一个中国乡村教师发展2015到2020年的计划,这个计划当中规定了八个方面,包括我们乡村教师待遇的提升,包括乡村教师资格身份的认定等等,我说这是外部的条件在改变。当这个系统准备开始变革的时候,我们说他需要做什么呢?他需要准备内部的一些变革,仅仅是外部的变革准备好了以后,如果就像一个鸡蛋一样,如果内部是一个煮熟的鸡蛋那永远不会变成一个小鸡。这个项目最主要的目标是通过让我们的老师和校长,通过有自主发展的能力的提升,来去实现学校的变革。

  所以我们会在过程当中通过教师赋能和校长赋能的方式,推动学校的发展,推动学生个性化的提升。还有一个方面,我们每年会用一年的时间培养一百所学校,50所学校来自乡村,50所来自城市,我们希望他们手拉手推动他们共同的成长,手拉手的方式,某种程度是一种个性化发展的方式,就是我们更加的精准。所以第二个关健词是互通互助。

  最后一个关健词是混合式学习,我们知道一个老师的改变,一个校长的改变是需要一定周期的,这也是我们成人学习包括教育成长的规律。我们也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通过我们的三年持续化的发展,给我们的老师,不仅是一堂课,更多是推动他实践,推动他一起改变。

  我们希望能够结合这样一些方式方法,最终能够把我们学校变成一个教师主动创新、校长引领变革、学生自主成长的空间。

  最后我总结一下,今天我们的标题是遵循教育规律,教育在当下应该是在我们转型期引领社会的变化,另外一个叫做精准扶贫,在我们扶贫的时候更多是去考虑一个系统的角度,我们在推动一个组织或者系统变革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找到一些可以撬动他效率最大化的关键点,来推动变化。所以,我想通过这两个总结和大家做一个分享,谢谢大家。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