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白亚丽:用年轻的力量重塑乡村

白亚丽:用年轻的力量重塑乡村
2015年06月11日 10:01 慈讯网

  2015年4月初的一个清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温泉村的一处院落里,白亚丽和她的同事们刚刚完成了“朝话”,内容是关于几天前她刚刚参加的南都基金会组织的“银杏伙伴成长计划”集训收获。忙完上午的工作,中午大家一起在院子里,吃着同事们轮值做的饭。十几个人端着碗,有说有笑,不时把剩菜和骨头递给凑上来的流浪小狗。院子里还开了荒,种上了菜,养着几只鸡。

  这处远离市区的地方,是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以下简称乡建中心)的大本营。乡建中心成立于2004年,由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发起。

  1931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出版,同年,他在山东邹平县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此前,他曾在广东倡导“乡治”、在河南尝试“村治”。在梁漱溟看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他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实是图谋中国社会积极建设的运动”,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

  乡建中心的运作模式是培养农村发展青年骨干人才,对全国各地的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培训。十年来,乡建中心在全国各地推动建立乡村建设实验基地70余个,每年培养农村发展青年骨干人才20余人,培训农民300余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支农调研和新农村建设行动累积达10万人次,志愿者足迹遍及全国27省的农村地区。

  在一次有关乡村建设的讲座中,白亚丽第一次听说梁漱溟的名字。2003年,还是一名大学生的白亚丽跟随高校社团到农村调研,发现农村社会面临许多问题:传统风气崩坏,老人无人赡养,赌博盛行,分散的农民没有组织,乡村没有公共活动。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进城务工,村子快速衰败凋敝。

  当年年底,她做出一个令周围所有人都不解的决定—“休学支农”,并于2004年2月4日来到湖北房县三岔村,成为一个农民,由此被媒体称为“大学生休学支农第一人”。

  加入乡建中心后,十年来,作为负责人,白亚丽和她的伙伴们只做一件事,“重建乡村”。受恩师、乡建中心的创始人之一刘老石的启发,乡建中心目前的工作重心主要是两部分,一是对青年乡建人才的培养,二是激发农民力量,推动农村多种经营发展的创新。

  刘老石生前(刘老石于2011年因车祸去世—记者注)曾对大学教育有深切的关注。他发现很多年轻人在体制内受到的教育,与社会完全脱钩,他们不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也没有责任感,因此希望能够通过带动学生下乡,真正了解农村的社会现实。

  目前,乡建中心与全国200多家高校社团合作,组织大一、大二学生参加支农调研团队、大三、大四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和专题实践。对于毕业生和休学群体,则每年招20至30名实习生,进行一年的驻村体验和工作。

  “他们去到农村,需要放弃自己以前的那套价值体系,才能够和农民以很平等的姿态相处。这样的人才很难直接招到,包括农村发展的一些扶贫机构。所以我们的定位就是培养农村发展的人才。”白亚丽告诉《中国慈善家》,“一年之后,很多实习生都留在了农村发展的相关领域,并且慢慢建立起自己对社会的认识,能更多地从关注社会的角度去做研究及实践。”

  在此基础上,白亚丽和乡建中心更为重视的是推动返乡青年扎根乡村创业,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支持。“返乡青年有一种公共的使命在身上,回乡后,他们不仅仅要关注自己的生计方面,还要关注到村庄的发展。从长远来讲,这些人会是重建农村比较重要的年轻力量。”

  白亚丽的弟弟白飞正是这样一个返乡青年。白飞曾参加过很多学生下乡的活动,毕业后受姐姐影响,决定回乡成立一个合作社,推动整个村庄的发展。在河南老家,白飞把自己家的宅基地拿出来,组织村民们建文化广场、图书室,开展农民运动会,过集体生日。他还尝试做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和互助金融,即把资金存到合作社下设的资金互助部里,再给当地农民贷款。

  从来没有种过地的白飞,还希望在村子里推动生态农业。为了说服村民不用农药化肥,他在村口的几十亩地里做品种实验,因为那里是村民每天必经的路口。逐渐地,村民们发现不用大量的农药也能生长出优质的农产品,并能通过大型的销售平台顺利出售。

  对于像白飞这样的返乡青年,白亚丽和乡建中心会组织地域性的返乡交流会,为他们提供学习、考察的机会。“比如我们在河南成立返乡青年小组,他们之间彼此支持,不会是一个人回去孤零零的,就像到了沙漠一样。”

  做了十余年的乡村建设工作,白亚丽认为梁漱溟等先贤的理念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而乡建中心考虑的视角不一样。“因为社会背景变化很大,现在的农业链条正处于全球化的链条之中。”

  白亚丽和同事们做了大量探索,试图恢复农村中的互助合作组织。除了培训青年学生人才,他们也培训当地农民,改变他们的观念,通过建立试点,打造示范性的合作社。每次下乡,白亚丽和同事们常常在村子里打地铺,走访到农户家遇上吃饭会付钱。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跟村民们一起讨论:村子的现状如何,要不要改变,如何改变。“村子的问题可能每个人都知道,但是没有一个人把它变成一个公共的话题,并且一起讨论怎么解决。”

  讨论课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个村民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改变自己”。理念转变之后,很多村民会自发地成立协会、组织,动手改变现状。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白亚丽感受到了几年实验工作带来的成效。“很多合作社都是最先跑去当地工商局注册的。而且对于什么是合作社,那些农民们比当地的一些执法部门都懂。”

  在白亚丽曾经休学支农的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窑淮乡三岔村,通过合作社的持续自我运转,这个常常闹上访的国家级贫困县,目前已经打造出闻名北上广的农产品品牌,很多消费者对当地出产的木耳、香菇等产品的品质非常认可。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榆树台镇农民姜志国所作的实践,亦让白亚丽看到了变化中的希望。2003年,姜志国与四户村民发起百信农民合作社,首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在合作社的制度框架下,社员把资金以入股的方式集中起来进行贷款互助。这意味着,民间资本转化成了农村金融资本,农民建起了自己的“小银行”。这种合作模式风险小,且实用方便,受到当地农民的极大欢迎,也曾引起国务院的重视和肯定。目前,任合作社理事长的姜志国,经常在吉林和辽宁等地组织村民学习,辅导他们建设合作社,对于专家建议和政策信息,能够迅速判断利弊,在村民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这些农民的观念和意识不再传统,无论对于整个农村的政策还是外部政策,他们都了解得非常多。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者,去跟其他地方的农民讲课,效果比老师讲要好得多,因为他们讲的东西很多是经过实践检验出来的。”

  乡建中心为各地农村合作社搭建起了一个名为“国仁绿色联盟”的平台,“希望这些合作社之间能够有一个更紧密的联系,让农民之间能够跨越本地区和本合作社的视野,相互交流经验,去影响到整个合作社的发展。”

  从事乡村建设十余年,白亚丽的心境从容了许多。“我们一直做的工作,就是比较强调我们要跟农民一起,要有很长时间培育这样的基础。还有,不要怕慢,这更是我们机构的一个理念。不要怕人的工作做得很慢,你要一直做。十年过去再看的话,通过这种很基础的工作,很多人就会参与进来,他会去改变。”

  对照梁漱溟等前辈关于乡建工作的观点和探索,白亚丽和她的伙伴们重新找到了解决乡村问题的核心,“我们未来做合作社,希望不停地推动乡村的自我发现,让农民参与进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