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子研论道:家族财富与公益慈善

子研论道:家族财富与公益慈善
2014年08月27日 10:38 新浪公益

  最近召开的首届中国慈善论坛,又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向前推进一步。论坛上家族基金会作为公益慈善的新军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族财富急剧增长,荣登各种富豪榜的人也多了起来。因此,把中国和美国富豪进行公益慈善比较的事时有发生。网上有个说法就是中国富豪做公益慈善的投入仅为美国富豪的1/50、中国人均公益慈善捐款是美国人均的1/5500(不知是否可信),听来很为中国富豪、中国人汗颜。尤其是有些富豪挥金如土、极尽奢华,为什么就不能做成家族基金会,为社会做些公益慈善的事呢?事物形成必有其因,倒也值得探讨。

  社会变迁与慈善认识

  新中国建立后,在近30年计划经济时代里,一切靠政府,一律大锅饭,有事找领导,有难找组织,尽管是短缺经济,尽管是低层次的生存,但大体平均,贫富差距很小,简单的福利,计划的供给,慈善既没有组织,也没有市场,更没有基础,人们习惯了对政府的依赖,慈善的概念早已被淡忘;改革开放的前十多年,全社会一直处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状态,富起来的想继续富,没富起来的想办法富,公益慈善还没提上日程,社会责任还是个生名词。整体社会都在GDP上打圈子,资源环境都遭到了巨大破坏,公益慈善发展和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远远滞后,对公益慈善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发展经济的认识。再之后的二十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向统筹和科学发展递进,公益慈善也应时而起,法律制度逐步出台,公益慈善组织迅速发展,人们的公益慈善认识也同时得到发展。而这一认识过程发展过程将是漫长的逐步的。

  文化缺失与慈善重塑

  慈善文化寓于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本是有着优良慈善传统的国家,不论本民族的儒家道学、诸子百家,还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千百年来融合发展,一直浸润着中华民族慈善文化。历史上不乏慈善理论也不乏慈善机构、慈善家。但经过晚清的衰落,北洋的战乱,抗战的牺牲,国共战争的消耗,致使经济凋敝、文化不兴、慈善难行。建国后计划体制的禁锢,左的思想的钳制,又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批林批孔的“清算”,传统文化几乎隔断,慈善文化几乎被荡涤一清。再经过一个时期“唯钱是大”非正常的价值取向影响,慈善文化几近真空,慈善淡漠实属必然。尽管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努力,但想在短时期内重塑传统慈善文化,学习外国先进公益慈善文化,任务之艰巨,过程之艰难,可想而知。

  家族安全与慈善力度

  现在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富豪也多了起来。按照财富数额看,富豪们有些为富不仁的感觉。但在这些数据的背后,还有几个数据也十分重要。一是人均财富数据,二是农民比例数据,三是社会保障数据,四是公共设施数据(各项数据大家可查,此不赘述)。中国的富豪在现实情况下,要在买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考虑上下几辈人、延续数十年的安全生存和发展,有的甚至要考虑整个家族,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富积累,没有足够的自我保障能力,又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依靠他人,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实现提高生存质量、家族长治久安,因为富豪是不会再把贫穷当成奋斗目标的,这也不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同时还要考虑经营的高风险、高成本,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社会的承负力、消化力,家族的发展力、持续力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会斟酌发展家族事业和投身公益慈善的选择,以不致使自己的企业滑坡乃至影响家族、员工生存,成为新的弱势群体,更做不到裸捐。富豪保证自身的正常健康发展是社会发展、公益慈善发展必要条件。至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改革等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财富传承与慈善互动

  改革开放后的富一代有很大一部分是靠机遇、靠艰辛而取得成功,在大浪淘沙中成长,有成功的喜悦,更有世道维艰的感慨,少有升华到除享受物质财富之外更高一层次情操养成。能做到遵纪守法,但不一定能做到道德高尚,慈善情怀,也会淡视社会责任;而富二代们在体验物质享受同时,也没能从他们的父辈那里和社会中,更多地体会到道德与责任,有的可能恰恰相反,物欲横流。富一代和富二代情操的升华、责任的跨越,也绝非一朝一夕。把持不好,有人也就会为女人或子女、为赌博或吸毒而迷失自我铛锒入狱甚或丢掉性命,实在可惜。

  人们对于财富,对于自身来讲,除却生存需要,发展需要,还会有享乐需要、虚荣需要;对社会来讲,有他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弱势人群的需要,等等。但最为矛盾的是自身消费的奢侈和社会需要的短缺。其实,财富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企业生存与发展、家族生存与发展之余,最终都得归于社会,只是回归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效果不同、境界不同而已。社会责任在某种意义上讲,实际就是自身责任就是家族责任,是一体的。行有余力做公益慈善,是涵养社会、打造精神、情操高进、激励创新、维系奋斗、财富续增、和谐共建、子孙聚福的美好世界。传承财富与慈善互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作者:崔子研 邮箱:czy42666@sina.com)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