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重建社会信任需要非营利组织发挥聚合作用

重建社会信任需要非营利组织发挥聚合作用
2013年03月07日 10:07 中国青年报

  人和人之间信任的建立有时很简单,可能就是见面打个招呼,对方就会感觉到温暖和友好。现在的情况是,住在一个小区的人在电梯里都互相绷着脸。信任的建立是需要交流的。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让人们变得熟悉进而互相信任。这是重建社会信任的重要一环。

  全国政协委员、中组部副部长王秦丰5日表示,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是下放权力。“很多事情是需要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政府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随着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非营利组织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治理主体。据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我国非营利组织目前已有约46万家,但因为面临着登记注册、自律等一系列问题,在民间的知名度和信任度还远远不够。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培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社会自组织,可以承担消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非营利组织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不够,一些组织处于垄断性地位,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肯定会出问题。

  非营利组织要进一步民间化和多元化

  中国青年报:现在不少公众对非营利组织并不熟悉,您觉得原因有哪些?

  刘培峰:原因主要有3个:第一,社会官本位倾向严重,对民间社会抱有忽视态度。由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还没有理顺,一些官方组织利用优势地位抢占资源,民间组织的发展空间还不够。第二,一些政府机关或地方政府的错误认知影响了公众,不少人把非营利组织误认为是反政府组织或者是有问题的组织。第三,非营利组织正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相对于整个社会的需要来说,还有距离。

  中国青年报:现在社会缺乏哪些非营利组织?

  刘培峰:倡导类组织(即对公共事务发出声音或采取行动的组织)、支持性组织(即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起支持作用的组织),尤其是非营利组织的自组织网络还不成熟。现代兴趣类组织在大学学生社团较多,但在社会中较少。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和宽容度紧密相关。决定非营利组织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程度,对社会宽容和信任的程度,以及政府改革为社会组织留出来的空间。

  中国青年报:现在非营利组织最大的困境是什么?

  刘培峰:依然是制度困境。首先要在法律制度上对它有一个明确定位,让有志于从事非营利组织事业的人对做“百年老店”有信心。一个组织要做得很好,必须要和其他组织联合形成组织网络,建立共同的行动规则,才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青年报:近年来一些非营利组织被曝出一些问题,您认为应该怎样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刘培峰:当前非营利组织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不够,一些组织处于垄断性地位,又缺乏必要监管,肯定会出问题。那么就需要非营利组织领域进一步民间化,通过竞争进一步多元化。面对每一次危机,非营利组织都在做自我修正。比如,从2002年开始很多民间组织着手理事会的建设;目前很多组织正致力于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接受社会监督,重塑信任。

  未来非营利组织会成为重要的就业渠道

  中国青年报:现在有许多年轻人找工作首选体制内单位,这种就业倾向是否会让非营利组织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

  刘培峰: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现在非营利组织和一些体制内的单位在社会地位、职称、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青年的就业选择。另外,一些非营利组织的员工待遇不太好,员工的收入和付出不匹配。这一方面是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对员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资助方只捐助了做项目的资金,对于组织成本考虑不够,非营利组织只能压缩人员成本。非营利组织要给成员一种体面的待遇,使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非营利组织才能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未来非营利组织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就业渠道。非营利组织数量增长很快,吸纳青年就业能力与日俱增。年轻人如果有在非营利组织里的锻炼经历,会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的理解,之后再进入企业或政府机关,无论对社会的良性发展还是对个人的成长都很有利。

  中国青年报:现在非营利组织最缺什么样的人?

  刘培峰:有志于非营利组织事业、又懂得非营利组织运作的人。我国当代非营利组织成长的历史较短,最初是通过和国外一些机构交往,才慢慢学会了非营利组织项目的申请和执行,后来才明白需要建立理事会机制,再后来逐渐学会怎样和政府、民众打交道,建立组织网络等。

  社会上有很多人需要帮助,也从来不缺乏爱心,但是缺乏把爱心跟社会需求连接起来的专业化组织和项目。所以,非营利组织自身亟待专业化,专业化的运作会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

  非营利组织是重建社会信任的重要一环

  中国青年报:您觉得非营利组织领域,还会产生像希望工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样的影响力吗?

  刘培峰:我个人认为不会再有了,因为非营利组织更加多元化了,政府公共服务也不会像当时的教育领域那样,有巨大的空缺。非营利组织更需要的是常规化运作,而不是追逐轰动效应。现在更需要一些能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组织,比如一些社区组织,根本不用走出社区,只要把社区的事做好,就是成功的。

  中国青年报:什么样的“小事”是非营利组织可以关注的?您能举例说说吗?

  刘培峰:各地都在进行城镇化。当原有的社会结构解体,就需要有新的社会组织发挥聚合作用。否则,“小悦悦事件”那样的事就会层出不穷。因为在一个陌生人的空间里,大家缺乏信任感,对彼此的利害都可能无动于衷。

  当前社会在公共领域观念比较混乱,如果没有社会组织,人们之间不能形成一种互相帮助的网络,应对突发事件时就会出大问题。比如发生地震,最关键的救援时间是灾难发生72小时内,如果有社区组织,救援就会很迅速。如果等外部正式救援机构,很可能错过最佳时间。

  实际上,人和人之间信任的建立有时很简单,可能就是见面打个招呼,对方就会感觉到温暖和友好。现在的情况是,住在一个小区的人在电梯里都互相绷着脸。信任的建立是需要交流的。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让人们变得熟悉进而互相信任。这是重建社会信任的重要一环。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