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李文达:作事惟思利及人

李文达:作事惟思利及人
2013年01月17日 15:22 新浪网

  商业巨擎、百年传承,人生充满传奇;慈善大家、思利及人,行善不落人后。这一切,都是1945年广州街头,那个踩着单车送蚝油的少年所想象不到的。李文达坚信,金钱万能也是万恶,千金难买少年穷。做好事,你不一定好;但做坏事,你一定不好。港人经商,经风历雨,家和万事兴;回首过往,风云变幻,人生很圆满。

  李文达:作事惟思利及人

  文章来源:环球慈善

  2012年11月13日,广东省政府为荣获“南方慈善人物”的获奖人物举行欢迎晚宴。席间,一位年轻的企业家举着酒杯径直向李锦记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所坐的位置走来。年轻人没有马上敬酒,反而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给李文达看。“李先生,您还记得您给我写的这张纸条吗?获知您会来领奖,我专门跑过来想借此机会当面感谢您。”年轻人一连串的话语显得有点急促。

  究竟这张纸条上写了些什么?它又为这位年轻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原来几年前,在一个公共场合年轻人偶遇李文达老先生。年轻人向李文达询问如何让事业获得成功的秘诀,李文达找出一张纸条给年轻人写下“低头拉车,抬头看路。”几个字。在随后的几年,年轻人一直将此纸条奉若至宝,如今年轻人在生意上获得了可喜的成就,也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素有“蚝油大王”之称的李文达,在经商方面有太多的传奇故事被人称颂。在行善方面,八十多岁的他也同样不甘于人后。

  信奉事在人为

  在“南方•慈善盛典”颁奖礼上,回答完主持人的提问后,李文达抓过话筒:“请大家再给我几分钟时间,我要为李锦记做一下宣传。”一句朴实的幽默将整场颁奖晚会瞬间推向高潮,台下的观众不约而同起身为老人鼓掌。“我们主席就是这样,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坐在记者后排的李锦记员工兴奋地说。

  李文达的故事,要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讲起。1945年,在澳门读高中的少年李文达,听到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决定不再念书了。他的父亲、李锦记第二代传人李兆南正在努力进取,希望儿子也能帮忙照料家族生意。李文达很乖,按父亲的意思去了广州,每天踩着单车给城中各大酒楼送货。彼时李锦记蚝油在广东餐饮业已经名头很响,主要是因为品质高、定价贵,专攻高档酒楼。“1945年,一瓶蚝油卖到一块八毛港币。”李文达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账,“普通做工的人,一个月挣十块钱港币,也就是五瓶多蚝油,真的好贵。”停了一下,他又说:“但是我们品质好。”

  坚持“优质高价”的李锦记,当时主要的市场在美国,其次香港和澳门,而中国内地因为长久的战乱和贫困,根本没有稳定的商业环境。1949年,解放军进驻广州,国民党退守台湾,内战结束,李文达又回到澳门。经过几年磨砺,他的商业才华已然显露,在澳门开起了六家工厂,专做外贸。化妆品、胶鞋、雨伞、玩具、皮夹……这些都是李文达工厂的产品,远销欧洲、美洲和非洲。

  有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说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悲观者认为,非洲几乎不下雨,所以伞一定卖不动;乐观者觉得正相反,因为非洲阳光毒辣,而且有参加葬礼每个人都要撑伞的习俗,所以市场相当广阔。李锦记负责中国区企业公共事务的总监杨国超先生告诉记者,这个段子在李文达手里还真成了现实,“他确实在非洲卖掉了很多伞”。

  1954年,李兆南的长子李文达遵从父命,放弃在澳门红红火火的六家工厂,到香港正式加入李锦记。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正是在第三代李文达的开拓经营下,李锦记真正实现了全球化企业的腾飞。问及当初如果不来“卖蚝油”,而是继续做自己的生意,今天会不会更成功?李文达沉思片刻,摇头说:“没想过。”

  人生是没法假设的,李文达离开澳门,带走的只有一位佳人——他的终身伴侣蔡美灵女士。蔡女士的家族是澳门的名门望族,李文达家里至今仍保存着清朝皇帝颁给蔡女士家族的圣旨。当时,蔡美灵与李文达的结合在今天看来可谓“门不当,户不对。”如何抱得美人归?“所谓是缘分吧,我们两个是同一个接生婆接生的,她比我大五天。后来,我们又在同一所学校念书。不过,我更信奉事在人为,应该说我敢追。”他笑呵呵的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会做生意的李文达,顺理成章接过父亲的班,在1972年开始全盘执掌李锦记。这年他做了个大胆的策略转变,推出工薪阶层也吃得起的平价蚝油。这个决定酝酿很久,实施却偶然,恰逢美国总统尼克松破冰访华,毛泽东送给尼克松两只熊猫作为国礼。正在苦苦思索如何在美国扩大市场的李文达灵机一动,认为不妨推出一款“熊猫牌蚝油”。美国人原本没有吃蚝油的习惯,也没见过熊猫,借助中美外交的重大突破,或许能让蚝油和熊猫一同在美国扎根。

  “熊猫牌蚝油”的提议,李锦记家族成员几乎一致反对。“他们都讲,你那个猫牌不行的,动物怎么能做食品的招牌呢。”李文达笑着说,“我就讲,不是猫,是熊猫。”熊猫牌蚝油在李文达的坚持下推出来,起初果然不好卖。尽管定价比李锦记传统的旧庄蚝油便宜许多,“熊猫”还是让经销商们心存疑虑。李文达说没关系,你们尽管拿货,卖完了再付货款。上世纪六十年代,港口货运开始采用集装箱,熊猫牌蚝油在香港的工厂生产出来,装进一个又一个集装箱运往美国。“人家要一个柜,我就发两个柜;要五个柜,我就发十个柜。”

  这是相当冒险的举措,记者问李先生,发这么多货,卖完才收款,你不怕赔惨了?

  “做生意,最重要是诚信。”李文达说,“结果那些经销商过不久又拿着钱来找我,说卖完啦要再拿货,没想到这么好卖嘛。”

  坚守诚信为本

  李锦记位于香港大埔工业邨的总部,玄关处悬挂着“香港李锦记”的木质老招牌,还有一座第二代传人李兆南先生的汉白玉坐像。在公司其中的质量检测实验室,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引导记者参观种种先进设备,酿造酱油所需的粮食、水分、温度和微生物等,都在李锦记严苛的质检标准控制下。

  有一次,杨国超接到一个工商部门质询电话。他们查获一批好几个指标都不合格的李锦记酱料。杨国超断然道:“麻烦你们仔细查查,肯定是假货!正品李锦记不可能有质量问题”。一周后,消息再反馈回来,那批酱料果然是冒牌货。

  李文达对李锦记产品的质量也是信心十足:“过去没有高科技,酱油都是手工作坊里出来的。现在我可以讲,在李锦记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根本不用手去碰食物。有科技保证,每一瓶李锦记酱料的品质都完全相同。”

  即使在手工作坊的年代,李文达经商的理念也是“绝对不让客户吃亏”。早年曾有位美国经销商对一批蚝油的口味提意见,尽管不是质量问题,李文达也立刻把这批货收回,换了一批新货发给经销商,这笔交易单算运费就损失很多。李文达认为值得,对李锦记来说,口碑比赚钱更重要。

  让李文达引以为豪的是,如今李锦记在好几个国家的经销商,都保持了几十年的合作关系,甚至跨越两三代人而交情依旧。“合作最久的是墨西哥的一个经销商,也是家族企业,跟李锦记合作到现在已经九十四年,交情已经延续了三代人。”杨国超整理过很多李锦记的品牌档案,对这些掌故熟稔在心。

  “这么多年,你坚守诚信待人,可曾受过骗?”记者问。

  “有啊。”李文达答道,“受骗只能怪自己看错人,你看到他脸,没有看到心。”

  “很多人上过当,会变得不轻易相信别人。”

  “上当也是上课,就权当交学费啦。”

  这大概是家族基因使然。创始人李锦裳当年就是个性情中人,他开茶寮时,来吃蚝的多是村中渔民。打渔是“看天吃饭”的营生,很多渔民都是赊账吃蚝,等收成好的时候才还钱。可是总有很多人是欠账不还的,无论是真心没钱还是故意赖账,李锦裳都没去讨过债,反而每到年终,就把这一年的账单烧掉。李文达小时候常听父亲讲祖父的这个故事,他记得祖父的原话是:“不让账单成为下一代的负担。”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