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汇聚行业资源 提升核心能力

汇聚行业资源 提升核心能力
2013年01月09日 14:37 新浪公益

  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12年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为“财劲其用,追求卓越”,出席年会的共有316 家机构,共500余人。以下为“专题论坛:基金会培育与行业发展”中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先生和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劲先生发言实录。

发言人1:刘洲鸿(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发言人2:李劲(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发言人1:刘洲鸿(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发言人2:李劲(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主持人:非常谢谢两位嘉宾。下面一个环节有请刘洲鸿、李劲。洲鸿和李劲虽然看上去很年轻,但在公益已经做了很多年,算是很年轻的领军人物。另外我也请他们做培训和分享,把他们的一些经验和思考跟同行做分享,大家觉得非常受用。作为我们老师,你们不仅仅是来做分享,而且也跟我们的项目成员有比较多的互动,所以你们也了解他们的一些想法,因此你们俩觉得对于刚刚进入的基金会的同行,我们的行业怎么样能够为它们提供一些支持?

  刘洲鸿:我就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因为刚才说的核心能力,我想有三方面。昨天永光评价卢德之,说卢德之出钱、出思想、出力,这就是一个基金会要做好的三个核心要素。首先是资金,从资金上要有保障,你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或者有持续的捐赠收入,或者有保值增值保证收入,一个基金会最少要有多少钱?我自己分析,比如说一年管理经费要50 万,要养几个人还有一些办公经费,这50 万不能超过公益支出的10%,公益支出就意味着500 万,所以一个基金会一年如果投入没有五六百万,就要考虑要不要注册基金会,是不是应该注册民非或者直接捐款跟别的机构合作,我觉得第一要考虑钱的问题。

  第二个是思想,思想从哪里来,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理事会,理事会就是出思想,决定机构的宗旨、使命、战略规划、基金会干什么,怎么干。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理事会,就盲目的做,你会做的很痛苦。基金会的定位,到底做什么项目,这都是问题,你会越做越迷茫。基金会怎么建立?基金会要多元化、专业化,理事要真正的投入而不是看见林子大就进来,理事会里面的主要发起人和出资人要高度的统一,避免内耗,还有理事会要建立很好的议事规则,要有民主的决策和程序,防止垄断或者独裁,我觉得第二个核心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理事会。

  第三个是力,最主要的是要有一支专业的执行团队,秘书处一定要有人。大家这两天也听了很多报告,非公募基金会在专业人才这一块很不乐观,1500 个基金会有平均不到2.7 个工作人员,还有30%的非公募基金会没有专职的人员,这个很可怕。所以在加强人力建设和秘书处这一块要加大投入。我想很多基金会在这三个方面,可能都有各自的缺点,要不有钱,但是理事会不行或者是秘书处不行,或者秘书处很好,理事会不行或者是没有钱。从南都基金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理事会很强,资金方面也不用去筹款,基本上能够保证,我们最大的不足是我们的秘书处团队要加强,怎么样来实现理事会定的目标方向,这是我们的一些现状,每家基金会的情况都不一样。

  基金会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努力,一个要有钱,要有好的理事会,要有好的专业团队。其实外部的环境也需要改变,比如投资纳税收入的问题,基金会本身的资金保值增值来持续的发展,这是一个。第二个是人员工资不能超过社会平均工资的两倍,会抑制基金会吸纳优秀的人才,会影响人力。还有一个是现在注册民非也很困难。其实有好多机构,基金会应该注册成民非的但是没有办法,因为基金会的好处是有两百万就可以注册成基金会了,所以基金会要发展,一个是我们自身要努力从资金上、思想上、人力上加强,第二个是要推动政策的改变。

  主持人:好,我们现在请李劲来跟我们做一些分享。

  李劲:国内在做基金会支持的活动或者自发的行为还是很多的,庄老师这是一块,基金会中心网显然也是一块,基金会中心网发起的基金会培训中心应该说已经启动了,这件事情是徐老师这十年或者五年以来推动的第三件事情。第一个,进南都之后成立基金会中心网,基金会中心网之后成立了新湖基金,做公益创投,基金会培训中心是徐老师发起推动的第三件事情或者第四件事情。我们行业老大应该是说在不遗余力的推动一轮又一轮的行业发展,我们跟在后面亦步亦趋,也愿意做一些贡献。像爱玲邀请我们到上海做培训,我们是很支持的,包括NGO 的一些机构请我们去讲也很支持。像非公募基金会论坛,我还忘记了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也是徐老师推动的另外一个事情,我们都很愿意跟进。国内其实包括我们万通基金会虽然不大,有素昧平生的基金会愿意来拜访,我们都很支持。可能在座的很多,像我们碰到的基金会,包括吴云女士是个人,上海人,现在在广东做,她们的愿望发挥出来,我们总是愿意帮助的。我们为什么愿意帮助?

  昨天开会包括晚上组委会的会议,组委会会议开完之后,我们在一起喝酒谈一些话题,包括我刚才看潇湘晨报做的晨基金的册子,其中有一个话题,像我们专门做基金会的人,希望这个行业成为一个令人尊重的行业,晨基金的愿景是做令人尊重的基金会,我们基金会的机构愿景也是做令人尊敬的基金会。这也是受了徐老师的鼓励,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做令人尊敬的基金会,徐老师说这个很好,可以作为一个话题来讲,所以我们把这个作为万通基金会机构发展的一个目标,或者一个愿景。这个行业总体来说资源流动比较少,人员也是五花八门,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职业,可能我们先发展的机构要做得好一些,但总体来说还是很难受人尊重。

  我讲一个小故事,我在万通中心办公,我们隔壁是爱佑基金会,很大的基金会,国内最大的非公募基金会之一,他们年度排名差不多到一亿了。我上洗手间的时候听到隔壁公司的人谈爱佑基金会,说这个基金会是干什么的,一个说不知道,一个说左口袋进右口袋。像爱佑这样大的基金会,我们隔壁的公司并不了解我们,而且他一旦评价的话一定很负面,我们一定要想想这是为什么?昨天晚上我们在喝酒聊天的时候,我谈到一个观点,像这个职业我们没有别的工作,我们就干这个。当然还有很多是业余的,朱健刚教授,他的本业是教授,他的职业尊严感来自于教授,他做一个好教授就很满足了。沈彬老师是万科企业公民办的主任,他的职业尊严来自于他是万科的中层或者是高层,金媛影秘书长、窦瑞刚秘书长,他们在各自令人尊敬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岗位,而我们只有这个职业,我们希望这个职业成为一个专业,成为令人尊 敬的人。当别人提到基金会的时候,我们谈到的不再是一个阔太太,不再是一个很成功的记者,而是说他是一个很专业的从事公益的基金会人士,他是做基金会的,不是淹没在一般的公益NGO 里面。这是从心里来说我们为什么愿意做这个事情,独善其身是不行的。

  在这件事情上庄老师邀请的这几家,万通也好,南都也好,千禾也好,都愿意做行业推动的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当然是推动中国的社会变革,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自由、平等和公正。但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很愿意让这个行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行业,所以专业化很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很佩服和欣赏庄老师的努力,我很愿意支持这样的努力。所以我在这里也表一个态,不管是基金会中心网也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也好,还是万通基金会本身也好,我们很愿意支持,欢迎大家到这些机构来拜访、交流、学习。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一个心劲把这个行业做好,不会有其它的人来关注我们,也不会有其它的人来支持我们,我们还是一个末流,一个边缘,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分享。一个分享心路历程,一个是表态,今后不管是哪里,刚才求松发言的时候,我很失望他没有提万通基金会,万通基金会和深圳鹏华基金有一个合作,在玉树支持所有玉树NGO 的能力建设,有一个心灵加油站项目。他可能受惠了,但是他没有提到万通,可能不知道是万通基金会支持的。其实我们在很遥远的地方也很愿意做这个事情,就是因为我们希望这个行业成为一个令人尊重的行业,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大家现在有没有问题,可以提两个问题。

  提问1:庄老师,您好!我是顺德社会创新中心的梁好,我是负责交流培训。我问的问题可能有点超了范围,跟朱健刚老师有关。

  主持人:那等朱老师上来,好吗?

  提问1:没关系,我说的是行业发展,基金会是配对于公益慈善行业,对吧。刚刚我们跟BC 推荐的英国专家做了一个交流,实际上是分享英国在公益慈善里面的经验和教训。当他分享英国状况的时候,也听我们分享我们本地的状况,我们发现,英国专家对英国的有些情况还没有我们清楚,同时我们自己对中国的公益慈善领域也是不清楚的,包括我们自己身处的正在往清楚的方向上。所以我的疑问是非公募基金会里面除了法定机构去推动,首先搞不清楚我们的问题以外,是否会有某一些基金会会投入到支持相关的NGO 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在我们评估里面也遇到一个问题,他们到底研究的是浅显的问题?是避重就轻?还是真的是我们存在的一个问题?我的问题是,在基金会里面,对公益慈善的社会需求的各个方面里面有没有更深的研究?有什么措施?谢谢。

  主持人:其实刚才您提到的,不仅仅是顺德有这样的需求,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遇到。因为自从政府开始,就是说我们要购买服务,服务外包之后拿出福彩公益金,不仅仅是顺德,深圳、上海、北京包括中央,今年中央拿出一个亿的资金来,所以现在开始对评估有很大的要求和很大的需求。不仅是对组织的评估,包括对项目的评估和对服务的评估,对于资金使用都在逐渐在深化。对公益的研究,也要从过去纯粹的理论化逐渐的进入实务化,而且是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实务又会提升到理论来指导实践。目前来讲,有一些机构在做研究,比方说朱老师他在的机构有两个研究中心,一个是中大公民与社会研究中心,还有一个是慈善研究中心,另外一个是仁德公益研究中心在对非公募基金会做评估和调研。另外我也知道在北京有更多的基金会,比如说王司长在做中国公益研究院,还有北大、清华、人民大学,财经大学等都开始自己研究,而且还做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等等。还有上海专门对于项目已经开始做了严格的评估体系,另外还有机构叫上海映绿,光是今年就受托为深圳和上海150 个项目做评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不仅仅是公益组织发展,也是政府的机构以及老百姓的期望。我们也知道有不少基金会现在开始愿意支持,包括朱老师的千禾基金会、永光老师的南都基金会、河仁基金会、修远基金会等等,现在都逐渐开始关注和支持公益评估的课题。

  提问2:两位老师好,我是来自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的,我们专注于做白血病已经十年了,刚才两位老师都讲到团队的专业性以及如何让这个行业成为受人尊重的行业,这里我想提一个问题。拿我们基金会来说,如果说团队专业性的话,我们有将近70%的人员都是硕士以上的学历,主要来自于清华、北大以及海外的学校,但是我们知道有很多的基金会招不到这样的人才。这一次发展论坛主要是讲财,对于任何一个基金会来说,筹资都是很重要的一块,在中国的教育里面,筹资在大学里面还不是一个专业,但是据我所知,现在哥伦比亚大学是有fundraising 专业,在中国没有。如何从教育上来进行促进,有没有可能让中国的教育也有筹资专业,让更多的人知道。还有一个是公益组织做项目也很重要,项目最对口的人才基本上是社工毕业,之前我们部门来了五个人大的社工研究生,我跟他们交流的时候问他们毕业了以后有没有兴趣留在这,五个人给我的反馈都是决定考公务员。在人大社工专业里面,毕业以后考公务员已经成为很主流的事情,所以我们如何才能招到更对口的专业人才,有没有可能从教育上进行改变和促进?谢谢。

  李劲:我也觉得人是关键,其实大家都意识到了人是关键。目前中国基金会的人力资源不充分的一个综合原因,我想是两大块,大学基金会和企业基金会没有专业人员,他们大部分都是大学或者是企业的兼职,这个现象只在非公募基金会行业,公募基金会专职的人员很多,非公募基金会专职的人员很少。朱老师昨天发布了一个研究,我觉得非常地印象深刻和令人震惊。我最近考虑的一个问题,希望行业能够每年或者什么时候呼吁每个基金会能不能有一名专职员工,我是觉得徐老师可以领头呼吁这件事情。每个基金会哪怕有一名专职员工就很不同了。

  徐永光:美国90%的基金会没有专职人员,有的就是给一些大机构托管,像硅谷社区基金会托管了两百多家小基金会,效率非常高,收托管费,专业服务。美国因为好多都是家族基金会,没有专职的,所以这个问题在中国我同意你的观点,希望是有比较好。美国的市场已经很成熟了,有的基金会自己不管托给别人管。

  李劲:对,这个是愿景,这两个国家的差距确实很大。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办,是在吃饱了没有这个阶段,还没有到那个阶段去。因为没有专职人员的话,它一定是坚持在这,它也不会想到专业化,也不会想要把工作做好,它负责的对象一定不是这个机构的理事会或者发起人,这个思路是不一样的。第二个我想针对筹资提一下,筹资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事情,练好内功是最重要的,练好内功还是在人身上,我觉得我们学到那些怎么样把筹资做好就行了吗?可是根本就不会沟通,沟通实际上就是人的基本素质,基本素质达不到,去学“术”的层面东西,我认为意义不大,我们的教育,大家也知道怎么回事了,然后还希望在这个教育体系下,培养一些有专门技术的人,我觉得可能有一些本末倒置。

  这个行业最终我觉得第一可能是需要有耐心,要慢慢成长。第二其实我们已经看到很多人,不少的人从业外进来,从别的行业进到我们这个圈子里面了,这可能还是值得指望的。我们碰到不少的个人,他得益于中国这三年的公益发展,他自己做得已经比较好了,他愿意进入公益,我觉得从这个方面产生增量可能是更好的方式,值得期待的方式,靠我们的教育,我觉得挺难。

  主持人:我个人还有一个补充。其实我觉得做这个行业,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很重要的还是他的理念和价值观。他有没有使命感。首先你要有公益心,你要有使命感,然后你再有能力,才能够真的推动积极的。刚才第二个部分,李劲也讲到,无论是我们的培训、知识,其实上面是一个首先你有心,后面你才能够去做行动,所以下面的部分无论是能力的增长还是知识的增加,其实可以通过外部来做,但是这个价值观其实是很重要的。因此,不光是说专业就够了,还是要谈他有没有这个心,他愿意不愿意去做,而且在这个里面,我们要做公益,没有钱,没有权,但是有很多很多的事。如果你想去赚钱,肯定这不是一个赚钱的地方;比如说要有权,其实你看上去位置越高,你的责任越高,你晚上越不能睡好觉,但是你要想做事。的确就是说钱也很少,所以往往是一个萝卜要占很多坑,然后你会发现你用很短的时间发现你的潜力越来越大,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讲,它是一个很锻炼人的地方。那其中还有一个可以讲到专职人员,在今年我们其实有几个研究中心受托去对20 家非公募基金会做评估,我们发现差不多40%是没有专职人员的,但是他总会说我们有六个,十个。但是你真正去看,去问你有没有劳动合同,这些人在哪里呢?事实上都在企业,不然的话,他的资金比如说只有200 万,然后你用8%,就是16 万,16 万的10%,你才只有一万六千块钱,这一万六千块钱能做什么?所以你根本不可能雇一个专业要强,学历要高,低薪又能把这些事情做好的人才,那怎么办?、就是首先要有这种理念,有知识、要坚持,同时还要有能力。

  谢谢李劲和洲鸿,给我们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