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成长的助力:基金会培育

成长的助力:基金会培育
2013年01月09日 14:27 新浪公益

  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12年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为“财劲其用,追求卓越”,出席年会的共有316 家机构,共500余人。以下为“专题论坛:基金会培育与行业发展”中 上海力欧普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梦琳女士和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公益中心秘书长缪惠琴女士现场发言实录。

发言人1:李梦琳(上海力欧普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发言人2:缪惠琴(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公益中心秘书长)  发言人1:李梦琳(上海力欧普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发言人2:缪惠琴(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公益中心秘书长)

  主持人:好,刚才两位跟我们分享了无论是准备出生的基金会,还是正在成长中的基金会的烦恼。那我就来介绍我们为什么愿意做基金会培育。

  缪老师的烦恼是在出生之前就有。一财到底是媒体还是企业?一财为什么要做基金会?我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一财呢?还是我要去弘扬我的社会责任?我怎么去做才好?我要去关注社会需求还是来把企业当成我的社会责任?我是要把它当成一个独立基金会,还是说把我的现有机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作为基金会来讲,它是要做监督还是要做倡导?所以这里面其实有很多是跟它的身份和认同有关。作为梦琳的慈慧基金会来说,它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但是在运作过程中发现,第一,专业性怎么样去提升?因为它毕竟跟企业是不一样的,无论是财务的专业性还是项目的专业性。另外一个部分,我们的资源,因为我们要不断去做事,就需要拓展新的资源,怎么去动员各个资源?第二,部门怎么样让现有的资源能够不断地增值保值,让它发挥更大的效应。第三个,作为一个基金会来说,我们不是孤独的行路人,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员,我们不是孤独的,我们需要很多同路人,他们在哪里?这个行业的平台在哪里?他们有什么样的经验,有什么样的教训,他们在这之前都走过什么样的路,可以给我们分享,我们从他们中间可以获得什么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少走弯路。另外一个部分我们还要再认识自己,作为一个企业家,我自己有哪些资源,我还缺哪些资源,这些资源在哪里,如何把自己现有的资源发挥到最大。一开始既然我们有800 多志愿者,而且我们有十多个发起人,每个人都有资源,所以大家都觉得我的资源是挺稳固的,但是事实上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最核心的资源其实还是有钱。另外一个部分我们也会提到,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机会很多,也有很多的机构很多人来找我们,也有很多的志愿者,我们可以做这个做那个,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所以一开始作为慈慧来说,我们之前也有很多很多的项目,就面临我们是继续长大长宽还是我们要去痩身。

  无论是刚出生的基金会,还是成长期的基金会,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我们的基金会服务园也引进了一些常驻的基金会。五月份开始,有很多基金会就跑来咨询,包括怎么样注册基金会、怎么做机构的战略规划?财务如何管理?免税的方略……。实际上因为我们的资源也有限,所以就这个角度,怎么去应对一些有限的需求。

  过去三十几年中国快速发展三十年,财富大量增长,也是全球都是发展最快的。这个图大家可以看到,有一部分人的财富增加了越来越多的零,而在下面一层,有很多的人面临了很多的社会压力,所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人人数增长很多,广东地区已经差不多有8 万人,上海也有27 万人,这样一个人群在不断地增加。因此有很多人他们期望去做一些以前没有做的事情,当然也有很多人过去在不断的捐款,但后来发现捐款还不够,我们期望有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全国这几年的速度长得很快,2007 年是212 家,2012 年到目前为止有382 家刚刚注册的基金会。从上海来看,目前上海有139 家基金会,每一年基本都是平均大概10 家到12 家的一个增长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讲,怎么样去回应他们的一些需求?我想不仅是中国面临这样一个挑战,在其它的国家也同样。尽管美国现在有12 万多家基金会,但是每年也有大量新生的基金会不断出现,这些基金会在它们的成立和运作期间,其实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而无论是注册也好,还是运作也好,要花费大量的心智、时间、精力,而且有的时候有很多的烦恼。所以美国在2000 年的时候成立了基金会孵化器,通过一个辅导,第二个是行业里的支持合作,此外还包括一些专业的培训、教育机构,协助这些基金会更加有效,更加战略性地来开展公益活动。而且这些活动提供了很多的服务帮助这些慈善家,他们是一对一的,而且非常地及时。当他们有需求的时候,马上就可以得到满足,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帮助新进入到这个行业的基金会和慈善人士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所面临的这样一个问题和我们现有的需求,其实也是国际上很多基金会的需求。

  仁德基金会成立之后,我们在浦东新区建立了一个国内首家为基金会行业提供专业化支持的一个综合的服务园区,这个得益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当时我们在成立的时候,浙江新湖集团大力支持,设立的新湖公益创投基金来支持我们开展一些基金会的工作。另外一个部分,上海的民政部门也非常支持,包括成立一个民间的公募基金会,第二,浦东新区民政局也对基金会非常支持,把基金会纳入到公益组织扶持的政策里面,并提供1000 平方米的园区,同时也提供一些配套设施,这个园区不仅仅房子的房租,还有包括装修以及里面的设备,既有来自企业的支持也有来自政府的配套。这样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共建,搭建一个基金会行业服务的基地以及公益行业资源整合的平台。一是为引进一些已经成立的基金会能够常驻园区,提供办公场地还有包括信息咨询等等,里面还有一个图书馆。另外也是通过凝聚基金会的力量来推动社区公益组织与基金会的相互协作。通过政企社三方的合作实现资源的整合,促进行业的生态链的战略建设。

  这个是服务园,里面有接待室、图书馆、多功能厅、培育基地等等。它不仅向基金会开放也向其它的公益组织开放,最忙的时候有一个月有35 场活动在里面,最多的一个星期是从早到晚,早晨下午都满,周末都是满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已经成了一个公益行业的交流平台。因为中国基金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有这样一个尝试,也是一个新的探索和创新。这个项目希望每一年能为十家左右的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初创期和筹备期的基金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来提升整个基金会行业的公益理念以及核心理念,以及为它的整个未来发展奠定一个基础。所以目标的设定基本上是培养有公益心、使命感和行动力的团队,提升基金会的规划和治理的能力,探索适合本土基金会培育模式以及推动基金会行业的发展。目前对象主要是筹备期和初创期的基金会,目前有五家进入到基金会培育基地,因为资源有限还有十多家基金会在园外参加培育项目,它们其实也是全程参加,除了没有制定个别培育计划外,其它的部分它们都参加。

  如何甄选基金会?因为在一开始有很多基金会来咨询,我们的甄选流程是:先咨询,然后申请,有初审,再有面询,在初审之后再来了解基金会的具体需求、想法、他有哪些烦恼,然后再确定他的成长期和他的潜在能力是怎么样的,他的公益理念以及他有没有一个团队等等,这些都有一些相应的条件。通过面询之后再进行复审,通过评审公示之后再进入到培育。所以目前来讲,首期的培育机构一共有五家,培育的周期是六个月,因为基金会基本上来说多数是刚成立的,初创期的基金会更多是解决它如何从有想法到成立,在登记注册之前这段时间,它可以把它的很多想法梳理清楚,有一些基本的专业学习。当它们的基金会一旦成立之后,它们准备好了就可以上路去开展工作了,所以基本上培育周期是六个月。我们的培育方式既有专业的信息,主题的培训有五期,包括从基本的基金会情况和概要,机构的规划,因为我们需要它做定位,机构的治理,理事会治理,还有项目的管理,项目管理里面包括了资助型的基金会和项目管理,运作型的基金会和项目管理,还包括它的资金管理等等。另外因为每个基金会的个性化需求是不一样的,遇到的烦恼不同,因此我们就为入选基金会培育基地的每个基金会制定了个别培育计划,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对于有共性的东西,还有团体的辅导和交流分享。此外,我们还有走访项目例如走访真爱梦想中心,和孩子们在一起,看志愿者如何授课,志愿者如何跟老师互动,老师怎么样授课等等,就可以看到基金会是如何运作的。在今天的论坛之前我们不仅参访了深圳的桃源居社区基金会、腾讯基金会、壹基金三个完全不同的基金会,因为我们这里面正好有不同类型的基金会跟它有对应。昨天我们还去了千禾基金会,也了广州扬爱、中大的公益中心,而且还和大概40 个左右来自各地,包括广州、深圳,还有昆明、重庆等等的公益组织和基金会有一个很热烈的讨论和分享。

  通过这些部分,使得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从我们的行业里面获得更多的营养。在这之前我们还给它们一些自我学习的一个要求,给了很多的参考书,因为我们有图书馆,所以大家可以去借书,另外还有一些必读的书和一些相应的材料。我们经常把一些案例拿来讨论,大家来共同讨论,如果是你的话,你该怎么办。与此同时我们还举办一些专题分享,比如说刚才梦琳提到的志愿者管理,公益品牌传播都还有一些讲座等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前面有需求评估,中间每一次无论培训还是交流都有总结和评估,然后再来看有没有新的需求然后再登记。所以期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六个月的支持,哪怕是有限的支持使得它们能够往前,可以把烦恼减少一点我觉得我们也是有价值的。但是我们也知道这样一个方式可能还是不够,包括今天我们也遇到有一些在外地在北京的基金会同行说,我们要来,我们也没有办法天天来,我们未来怎么办?所以我们也在考虑未来除了开展多种多样的能力建设之外,还期望能够搭建一个基金会合作的伙伴网络,就是说哪怕第一期结束以后,未来的伙伴还会不断地回来,所以中间同伴的分享和学习会不断地增加。还有我们在这个培训中,实际上有很多是通过案例的。比方说请洲鸿来做培训,实际上是讲南都基金会怎么样从一个基金会成立刚刚的时候,最初做流动儿童到后面通过战略规划纯粹来资助民间公益尤其是战略公益,包括支持性的公益等这方面的转变。另外一个也特别跟大家分享了,银杏伙伴项目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包括它们很多的过程中间的思考,包括李劲跟我们以万通为例来分享万通基金会的治理的模式等一些经验。所以在这个过程,包括像项目,真爱梦想也分享了作为一个操作型的基金会它怎么样去运作,它带来了非常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团队来跟我们分享,让大家都热血沸腾,很有意思。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开发一些案例,期望能够运用现在的互联网的技术为我们搭建一个网上学习的平台等等,看能不能对我们未来有更多的支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做了15 次活动,5 次专题培训,还有辅导、交流、参访等等。我们已经参访了六个机构,参访了四次,交流也有很多次。辅导和咨询我们差不多每个月都有几次,每一个机构培训大概是3 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希望能够最大的限度提供一些支持。我们总共对每一个基金会提供的服务大概是150 个小时,大家看到的比重,一个方面是主题培训、参访、分享、交流以及咨询,另外一个是需求和评估等等。从目前来讲,我们也面对很多的挑战,一个部分是需求,因为需求有很多,而且在不同的阶段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的机构,可能一个月之前和三个月之后需求都不一样,这个需求如何界定?

  第二个部分,机构要成长,效果怎么样去评估?什么样的指标才能评估是有变化?另外一个部分,我们这样的一个项目是否能够得到持续的支持,因为整个机构在不断地成长,成长中总是不断有新的烦恼。再一个部分,是否有持续的资源可以来提供支持?刚才她们俩位也提到一个新的基金会资金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再加上本来政策上就有限制是10%支出的,对行政办公费都有一些限制,这些限制使得基金会在花钱方面都是非常地谨慎小心。目前我们团队更需要专业性成长,到哪里去筹集这样一笔资金,有什么样持续的资源可以支持新生的基金会。还有就是政策管理,尤其是对于正在筹备的基金会,可能不是所有在筹备的基金会到最后都能真正登记注册,如何帮助这些基金会能够尽快地进入到这样的程序里面,少走弯路最后能够成功注册?我们也很高兴从我们的项目启动到现在为止,已经三家基金会,从刚开始在筹备到现在已经注册了,有一家是我们那天刚刚集合的时候说拿到登记证,福建的同心慈善基金会从筹备到现在两个多月之内就走完两个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行业的支持,给出的一些建议可能会有帮助。

  对于这样一个新的尝试或者是创新、探索也好,它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我们作为行业怎么样来提供支持?这样的一个培育对于行业来讲,它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的初衷是培育团队、赋能个人、成就组织,最终推动整个公益行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有一个美好的生活,这就是我今天的介绍,谢谢大家。

  在之前我们不仅得到行业的支持,也得到了企业特别是新湖集团创办的新湖公益创投基金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爱德基金会、上海映绿、南都、万通、千禾,还有刚才提到的壹基金、腾讯等等的很多支持。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们依旧有很多的困惑还没有解决。在这中间我还更想说,由于我们所有成员的参与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这样的项目,不管我们目前走了多远。所以我想你们二位代表了每一年大概三四百家要出生的基金会,有上千家的基金会其实也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以你们觉得如果基金会的培育项目要往前走,我们可以带来什么?你们在哪方面觉得它是有价值的?

  李梦琳:我来分享一下,非常感谢爱玲能在过去这几个月时间里面,给我们这么多准备筹备和正在前进的基金会提供了这么多很高效,高品质的培训和案例分享。我自己感觉比较大的收获是什么,第一个是我们能够和国内的慈善公益行业比较优秀的领先的公益组织有面对面的交流,我觉得这个是非常生动的。如果我们在网上看,通过其它人讲,就没有一个实际互动的过程。但是我们这一次去参访的这几家基金会同时也请了很多基金会的领导,到我们这边来做一个案例分享,这个一下子让我们把眼界打开了,原来我们可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现在我们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所以对于提升眼界、开阔思路是非常有效果的。第二个是对基金会的整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理事会的治理、基金会的概况、项目的设置、品牌的建立包括资金管理等等都有一个很全面的立体的概况。第三,对于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比较多,大家有困难可以相互讲,这样就不觉得自己是很孤单的,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变得有力量。爱玲给了我们很多一对一的辅导,我觉得是非常有针对性的。第四个是案例的分享,我们在财务管理包括项目管理中都用了很多的个案,比如说某某基金会在做的过程中,我们来分析一下它什么地方违规了财务,在项目实施有什么出现问题的地方,我们大家共同讨论做一个分享,共同讨论结果,有一个互动,所以大家很快的就会进入角色。通过这几期的培训,尤其是我们未来和更多的行业领军人物的学习,对我来说是非常浓缩型的成长过程,所以我觉得非常地感谢,效果也非常的好。后期的话,我们也很期待有更多的包括跟我们比较接近的行业,能够跟他们有更实质的深入交流。

  缪惠琴:刚才梦琳的感受我其实都有,另外我想说的感受是我们通过这样的培育,确实认识了不少基金会的同行,可能仅仅就这个培育项目来讲,我们认识了上海以及整个培育项目里面的一些成员。另外因为我们也有机会接触到行业里面大的分会、论坛,我的感觉第一,确实是非常专业,对于我来讲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对于我们团队来讲,要学习的东西也是非常多,专业性确实是毋庸置疑,我们的差距也还比较大,我的一个感觉是要不断地吸收,不断地学习。第二点我感觉到大家的需求非常多,特别多,而且当我是以第一财经公益中心的名义跟大家交流和分享的时候,大家跟我谈的需求大多数是合作,但是这对于我来讲比较困惑的是,我拿什么来跟大家合作?我是拿我的媒体资源来跟大家合作吗?可是我的媒体资源在我手上能够真正调动的到底是什么呢?到底是基于媒体层面的合作还是基于基金会层面的合作?我觉得这个是我们未来一直要探讨的。今天在座的都是行业的专家,就像老中医给我们把把脉,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其实我觉得是越学习越惶恐,但是我们还是要有这些热情,也希望能够把这些事情做好。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