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初创期基金会的烦恼 从出生到成长

初创期基金会的烦恼 从出生到成长
2013年01月09日 14:20 新浪公益

  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12年会在广州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为“财劲其用,追求卓越”,出席年会的共有316 家机构,共500余人。以下为“专题论坛:基金会培育与行业发展”中 上海力欧普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梦琳女士和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公益中心秘书长缪惠琴女士现场发言实录。

发言人1:李梦琳(上海力欧普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发言人2:缪惠琴(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公益中心秘书长)  发言人1:李梦琳(上海力欧普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发言人2:缪惠琴(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公益中心秘书长)

  主持人:有请李梦琳理事长和缪惠琴秘书长,大家掌声欢迎。

  今天我们的论坛主题是:“基金会的培育和行业的发展”,你们两位分别代表正在筹备的基金会和初创期的基金会。梦琳,你们的基金会实际上都是去年成立的,到现在其实才一年半的时间,但是发展得非常飞速,是一个成长中的基金会。能否与在座的同行分享,你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烦恼。

  李梦琳:各位同行的老师们,大家好!上海慈慧基金会去年三月份刚刚成立。我们刚刚成立就遇到了很多的挑战。我本身做了十多贸易,也默默做了一些慈善的工作。但对于基金会这样一个很专业的慈善领域,我们是在进入这个领域后才发现非常不容易。过程中其实有很多的挣扎,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

  很多基金会刚刚成立时,大家都埋头苦干,我们也是一样。虽然基金会成立才一年,我们就有了800 多名志愿者。我们一直在做爱心活动,很多志愿者已经有现成的项目。第一年还建立了自己的官网、微博、博客和开展志愿者的培训等等。此外还有信息的公开。尽管我们都已经非常努力地去做了。但还是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一个是我们的专业性不够,同行的互动平台,很难找到。比如说我们去找一个做得非常好的基金会的负责人,可能以我们现在的资历,不一定能够遇到,所以没有同行的专业培训。现在的培训是有,但都是付费的,对于初创期的基金会来说,前期需要用的资金很多,所以我们拿出十几万来做培训不太现实,这是第一个困难,对于公益性的行业培训,我们是比较期待的。

  第二个是行业的平台,比方说我们在做很多的敬老活动,大学生公益和西部助学,肯定和很多基金会做得比较接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可能做的是重复的工作,层次也比较浅。那么怎么样在同行之间跟大家有交流和经验分享,把你的优势和我们的优势互补起来,在这个方面业内交流还是比较少,觉得好像你也在做,他也在做,但是做的东西都差不多,这种情况也是我觉得比较普遍的遇到的一个挑战。

  第三个是我们在努力地寻找自身的优势,让我们的资源优势最大化,这个方面我们也是在摸索。所以前段时间我去拜访了徐永光老师,他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广大的志愿者,但是我们经过了向专家们请教之后才突然发现的,所以我觉得我们都是期待有一些行业的培训和专家的指点。

  第四个遇到的困惑是我们项目的筛选,因为之前这十几年各个爱心人士还有我们的一些朋友都做了很多的慈善项目,那么在这么多项目里面怎么把最符合我们优势的项目找出来,把项目和基金会风格捏合起来,这也是我感到很困惑的地方。觉得哪个项目都挺好,那么应该去掉哪一个,整合哪一些,这也是我们感觉到需要去摸索的。可能我们要走很多弯路,但是如果有一些行业的培训平台,能得到名家的指点,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这是我们的第四个困惑。

  第五个是财务上的问题,虽然我们也请到了各个行业优秀的人才到基金会,但是公益慈善的财务跟普通企业的财务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财务就要整天地打电话,向这个请教向那个请教,但是得到的答案并不一样。因为这个政策怎么用,其实是很有讲究的。在这些问题上,我觉得财务的专业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包括资金的筹措以及筹集到资产的最大化地利用。像我们在第一年的时间里就浪费了很长时间,钱一直放在银行里,流动资金的利息很低。有人告诉我们基金会要做投资,我们却只顾埋头做项目,结果还是浪费了很多钱。这是我觉得作为一个新生的基金会,它在不断摸索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老师把我们扶起来,我想这也是很多新生的基金会共同的困惑。

  第六个是行业的联盟,像这次我们参加的培训和论坛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的民间公益组织他们非常困难,但是我们不了解。还有一些上下游之间的联动,如果有合和的力量的话,可能一加一就不是二,是三了,在同行的联盟上也是我们感觉到资源比较稀缺的。

  最后一个我觉得困惑的地方就是我们基金会文化的确定,包括我们广大志愿者和内部的专职人员怎么把基金会的文化建立起来。因为做企业是需要寻求资金利润最大化的,所以我们先不考虑文化,先考虑赚钱。但是做基金会是需要基金会文化了,那么怎么样把文化在志愿者中,在内部包括在项目上传播出去,这都是我们面临的课题。以上就是我分享的我自己在我们基金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现在让缪老师分享一下。

  主持人:缪老师代表的是正准备参加基金会会阵营的,处于筹备期的基金会。你在筹备的过程中,有哪些困惑?

  缪惠琴:我觉得梦琳说的很多烦恼和困惑和我们现在遇到的有很多的交叉和重叠。我提前半个小时就进入这个会场了。一开始没什么人,我心里有点慌,后来来了那么多人。我就在想知道你们当中到底有多少是代表刚刚成立的基金会?多少是正在筹备的基金会吗?我再问一个问题,在座的大家知道第一财经的有多少?OK,其实不是所有人。我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离开了上海。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发现随着上海的距离远近,我们的影响力是逐渐递减的。所以在北京,在广州我估计知道第一财经的不是很多,而且知道第一财经的在广州很可能是通过第一财经日报和第一财经周刊这两本全国发行的杂志。第一财经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就是SMG 旗下的国内目前最大的财经的媒体集团,是公司化运作的。

  所以刚才有人跟我讲说,你们是媒体?我们说是媒体,可是我们是企业化运作的媒体。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每天贴着第一财经的是企业,可是没有人愿意相信我们是企业或者认可我们是企业的,他们认为我们是媒体。所以之前庄老师跟我讲,我们将是企业创办的基金会,未来我们更是媒体创办的基金会,可是媒体的基金会是没有多少参照物可以让我们学习的,所以我有很多的困惑。

  我个人是在今年的七月份受命加盟我们新成立的公益中心,受命成立一财的公益基金会,领导找我谈的时候,只给了我一张纸,上面告诉我,第一财经的公益中心和第一财经的公益基金会,未来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然后告诉我大概会有几个人,目前有一个分部在北京,我是不了解的。还有我们一财日报原先做过公益项目的一些同事,其实我们目前专职的就三位。但是很多人已经讲,这三位已经实力很强了,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我没有办法跟老板说我没有人,我没有办法做。所以我要讲到第一财经可能有清晰地告诉我们说我们是谁,我们有什么,我们未来想做什么,可是对于基金会来讲,我知道我是第一财经的,我们有电视、杂志、日报广播、网站、研究院,现在是全中国最大的全媒体的一个财经媒体集团,未来想做华语世界最大的财经服务商,一个财经咨询的服务商,这是我们的愿景。

  我们的基金会未来要做什么?其实有很多的问号在我的脑子里,也在我们团队每一个成员的脑海里,包括我相信我们的发起人。因为我是被推向了公益中心去筹备这个事的时候,才接触了公益行业,我进来以后开始不断地吸收,到现在我觉得非常地惶恐,因为我觉得它跟媒体行业完全是两个行业,就好像在座的很多,徐老师、朱老师、刘老师还有李老师,大家在公益行业应该都是非常知名的人士。可是很不好意思,在我踏进这个行业之前,我真的是不了解大家。所以我是新人,我们首先想贴近很多绿叶,现在我们还是一个嫩芽,甚至还没有发出来,只是有这么一个想法。所以我的烦恼是非常多。昨天我跟我们的团队在探讨说,我们大家能够说的烦恼有什么呢?总体上我想很多的基金会在筹备和刚刚成立的烦恼大家都是一样的,烦恼很多是共通的,但是作为我们来讲,我们的烦恼总结了一下,先说三点。

  第一点,我的媒体属性和我未来的公益属性的定位问题,这个也是我们在问自己的问题,就是说媒体本来就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你就应该传播,做好传播,那你干嘛一定要成立一个基金会?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媒体的特点是它的独立性和监督性。我们本来是监督别人的,做了基金会谁来监督我们?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我先抛出来。我的老板告诉我,只要我做得坦坦荡荡,公开、公正、公平,他说我们不怕别人置疑,这是一点。我想这个要求对我们会更高,因为基金会管理本来就有一套的管理体系,我们必须要按照这个执行,但另外我们作为媒体,庄老师说,本来我们就在聚光灯下,可能未来别人会用显微镜来看我们,我们经不经得起别人用显微镜来看,其实这也是我们自己一个很大的困惑。

  第二个困惑是我们是媒体,我们的优势是媒体,我们到底是媒体需求型的导向还是受众需求型的导向,这又导致我们的方向上认识问题。我们原先是做很多的项目,项目都是多元化的,但是未来你做基金会,要运作项目,这是两回事,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能就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到底是做什么?我们定位在哪里才能跟别人不一样?现在有那么多的基金会,2800 多家,大家做的项目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了,那我们来做什么?这也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困惑。再一个我觉得还是一个方向的问题,你的定位到底是什么?这一点我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探讨,好像似乎是有了一点点的想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公益理念的传播?可是你的媒体属性告诉你本来就应该做这一块,那么我们媒体的资源跟我们基金会的资源撬动,这个问题在哪里?就是告诉我的架构,公益中心和公益基金会未来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那我这个资源和那个资源怎么样能够很好地对接,这也是我在考虑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事实上,公益中心是在第一财经传媒和第一财经日报两个公司,我们当中用公益打通的一个部门,在公司的内部定位我们是一个职能部门。可是职能部门大家其实都了解,我们可能做一些上传下达跟整合的事情,但是事实上我手上是没有每一个平台的,所以未来如果基金会要做一些东西,定位好了以后,我如何去撬动其它的资源。是说老板一开始就问你,我说你一年给我一个亿的媒体资源支持,可以吗?所以我觉得问号很多,所以我现在先抛出这些吧,我想在座的都是业内的专家,是不是可以把我们作为一个现象来进行剖析,谢谢。

  主持人:谢谢两位老师,实际上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我们怎么定位?梦琳,机构开始运作一年多了,遇到了哪些烦恼?

  李梦琳:运作上的烦恼就是在一些未来的战略定位上,包括在项目的策划、包装以及在我们优势资源的最大化上,还有财务的专业和财务资金流动的有效使用,同时能够最好地把我们慈慧公益基金会的慈善之心理念传播出去的一个包装和市场定位,这个方面我们感觉到还是要更加清晰和明确,还是要再寻找这样一种准确的方向。

新浪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公益

新浪公益频道致力于传播公益文化理念,创新公益模式,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企业公益项目推荐

新浪公益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